宗室联合逼宫,要求摄政王还政的浪潮,被萧惊寒以强硬姿态暂时击退。然而,这场风波所激起的余震远未平息。
朝堂之上,暗流愈发汹涌,针对摄政王“恋栈权位”的私下非议,以及对其未来是否会如期还政的猜忌,如同阴霾般悄然扩散。连带着,与摄政王关系密切、且风头正劲的苏清辞,也再次被卷入舆论的漩涡,一些关于她“蛊惑摄政王”、“意图效仿前朝”的恶毒流言,在暗地里滋生。
这些风言风语,自然也透过各种渠道,传到了清辞绣坊,传到了正在为互助总会奔波忙碌的苏清辞耳中。芸娘和春桃等人忧心忡忡,苏清辞却只是淡然处之。她深知,在权力的棋局中,她既是萧惊寒的软肋,也或许能成为他的助力。面对污名,辩解往往苍白,唯有以实绩与人心,方能破局。
而转机,正悄然在她倾注心血的“大靖绣业互助总会”上孕育。
自皇帝下旨、总会正式启动筹备以来,苏清辞便以惊人的效率与诚意,推动着各项事务。她亲自撰写的《告天下绣娘书》,以平实而恳切的语言,阐述了互助会的宗旨、加入的好处以及未来的展望,通过官驿和商会网络,发往大靖各州府。同时,她委派芸娘和几位得力干将,分头前往江南、蜀中、岭南等绣业兴盛之地,与当地有影响力的绣坊行会接洽,详细解释章程,倾听诉求。
起初,各地反应不一。有怀疑观望者,有担心是朝廷敛财新招者,亦有因苏清辞女子身份而轻视者。然而,随着总会先期拨付的小额互助基金,切实帮助了几处因水患或火灾而陷入困境的绣娘家庭;随着总会提供的几种新式针法图样和配色技巧,通过驿站系统免费分发到各地,实实在在地提升了部分绣娘的技艺与收入;更随着芸娘等人不辞辛劳、真诚耐心的沟通……坚冰开始融化。
尤其是当那些底层绣娘、孤苦女子听说,这位发起互助会的总会会长,便是那位在京城叛乱中挺身而出、护驾有功、被皇帝亲封为“忠谨夫人”的苏清辞时,一种莫名的信任与亲近感油然而生。她们或许不懂朝堂争斗,但她们懂得谁在真正为她们着想,谁给了她们活下去的希望和尊严。
就在这时,朝堂之上针对苏清辞的负面流言,以及此前宗室逼宫的风波,也被一些有心人刻意渲染后,零星传到了民间,传到了那些正对苏清辞和互助会心生好感的绣娘群体中。
“听说京城里的贵人们,在说苏会长的坏话呢!”
“为什么?苏会长这么好的人,办了这么好的事!”
“还不是因为她是个女子,却做了男人都做不到的事,挡了别人的路……”
“那些贵人老爷们,哪里会管我们这些绣娘的死活!只有苏会长心里装着咱们!”
朴素的认知与真切感受到的恩惠,使得一种强烈的不平与维护之心,在许多绣娘心中油然而生。她们不懂什么大道理,但她们懂得感恩,懂得谁对她们好,她们就要支持谁。
这股情绪,首先在江南织造重地苏州爆发。由几家最早与总会达成合作的大型绣坊牵头,数百名绣娘聚集起来,她们不识字,便请坊里的账房先生代笔,在一幅长长的白绢上,按下了成百上千个鲜红的手印,有的旁边还笨拙地绣上了自己的名字或标记。绢首写着:“苏州绣娘联名陈情,苏忠谨夫人恩德广布,恳请朝廷明察,勿信谗言!”
紧接着,仿佛是约好了一般,类似的请愿书从各地如雪片般飞向京城。
蜀中的绣娘送来了绣着芙蓉花和谢语的万民伞;岭南的绣娘联合当地受惠的蚕农,送来了按满指印的陈情表;就连偏远些的州府,也有绣娘凑钱请人写了声援的信函……这些请愿物什,或许粗糙,或许言语直白,甚至有些词不达意,但那一枚枚手印,一幅幅绣品,无不凝聚着最真挚、最朴实的情感与支持。
它们先是被汇集到设于清辞绣坊内的互助总会筹备处。芸娘看着堆积如山的各地信函、绢帛,激动得热泪盈眶。她立刻将这些情况禀报给了苏清辞。
苏清辞抚摸着那卷按满了苏州绣娘手印的长绢,指尖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姐妹手心的温度,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暖流与力量。她沉默片刻,对芸娘道:“将这些……都整理好,原封不动,呈报给陛下吧。让陛下看看,这天下民心所向。”
于是,数日之后,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景象在京城上演。由互助总会组织,数十名来自京城及周边的绣娘代表,身着素净的衣裳,手持各地汇集而来的万民书、陈情表、万民伞等物,秩序井然地来到皇宫宣德门外,跪请将民意上达天听。
那长长的请愿书卷在宫门前缓缓展开,上面密密麻麻的手印、签名、绣纹,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震撼。绣娘们没有喧哗,只是静静地跪着,眼神坚定而期盼。
守宫门的侍卫不敢怠慢,火速入内禀报。
此刻,萧景澜正在御书房与萧惊寒商议边关军务。闻听此报,两人皆是一怔。萧景澜立刻下令,宣绣娘代表携万民书入宫。
当那沉甸甸、凝聚着无数绣娘心意的请愿书卷被抬到御前,当绣娘代表以略带颤抖却清晰的声音,陈述各地绣娘对苏清辞的感激与对互助会的拥护,并恳求朝廷不要听信谗言,伤害苏会长这样的好人时,萧景澜动容了。
他亲自走下御座,翻看那些来自天南地北、笔迹各异的请愿书,看着那一个个鲜红的手印,仿佛看到了无数张充满期盼与信任的女子的脸。
“陛下,”一位年长的绣娘代表哽咽道,“苏会长办的互助会,是实实在在为我们好!以前生了病都不敢歇工,现在有了指望……求陛下为苏会长做主啊!”
萧景澜深吸一口气,扶起那位老绣娘,声音温和而坚定:“老人家请起,诸位请起。你们的心意,朕知道了,也看到了。苏夫人为国为民,朕心中清楚,绝不会因流言而亏待功臣。这些请愿书,朕会好好珍藏。你们回去告诉各地的姐妹,互助会,朝廷会一直办下去,而且会越办越好!”
安抚并赏赐了绣娘代表后,萧景澜看着那堆积如山的请愿书,对萧惊寒感慨道:“皇叔,你看……这便是民心啊。朕今日方知,苏先生所做之事,意义何其深远。”
萧惊寒目光扫过那些请愿书,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有骄傲,有心痛,更有一种尘埃落定的深沉。
他沉声道:“陛下,清辞所为,从未想过收获如此。但民心如水,载舟亦能覆舟。如今这万民书,便是对她,也是对朝廷此举最大的肯定。”
“万民书”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般迅速传遍京城,舆论瞬间哗然。那些之前暗中非议苏清辞的声音,在这浩荡的民意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谁也没想到,一个看似柔弱的女子,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赢得天下这么多底层民众如此真挚而强烈的拥戴。
庆郡王府内,萧远听着管家的禀报,久久沉默,最终只是长长地叹了口气,手中的佛珠拨动得愈发缓慢。他知道,经此一事,再想从“德不配位”或“民心尽失”的角度去攻击苏清辞,甚至借此影射萧惊寒,已是难上加难。
这场由下而上的、自发而成的万民请愿,以其最质朴却最强大的力量,有力地回击了朝堂之上的暗箭与流言,不仅稳固了苏清辞的地位,更为她和她所致力的事业,赢得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而那卷按满手印的万民书,也被萧景澜下令,妥善保管于宫中,成为“靖安”初年,一道独特而亮眼的印记。
喜欢绣染山河:大靖女先生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绣染山河:大靖女先生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