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白水河绿洲万籁俱寂,唯余寒风掠过胡杨林梢的呜咽,以及天穹之上,那条横贯沙漠、璀璨得近乎不真实的银河。
织云部村落中央,那间最为宽敞的土屋内却灯火通明,暖意融融。炭火盆噼啪作响,橘红色的光芒跳跃在每一张专注而充满期盼的脸上。
以张擎为首的几位商队核心成员,与织云部以白发老妇人为首的几位年长长老围坐一堂,气氛庄重而肃穆。空气中弥漫着煮开的奶茶香气,更弥漫着一种即将揭开历史尘封的紧张与激动。
老妇人,被部落中人尊称为“云织阿嬷”,是如今织云部最年长、也是技艺与记忆的守护者。她浑浊却深邃的目光缓缓扫过张擎等人,最终落在跳跃的火焰上,仿佛能穿透时光,看到那遥远模糊的过去。
她轻轻呷了一口粗陶碗中的奶茶,用那带着古老口音的汉语,开始了缓慢而清晰的讲述,声音如同被风沙磨砺过的古琴,低沉而悠远。
“那是在……大靖之前的朝代,年号……老身也记不清了,”云织阿嬷的声音带着岁月的沧桑,“只记得族谱记载,那时中原动荡,烽火连天,皇帝昏聩,诸侯并起,到处是兵灾,是饥荒,是活不下去的人……”
她的描述将众人带回了那个血与火的混乱年代。
江南水乡,本是鱼米之乡,丝帛锦绣之地,却也难逃战火荼毒。织云部的先祖,本是江南苏州府一带颇有名气的绣艺世家,姓“林”。当战火终于烧到家乡,眼见故园将毁,族人离散,当时的家主,一位极有魄力与远见的林老太公,做出了一个艰难无比的决定——举族西迁,远避战祸。为林家,也为这手祖传的绣艺,寻一条生路。
“那时啊,真是抛家舍业,”云织阿嬷的声音带着一丝颤音,仿佛能感受到先祖当年的痛楚,“良田、宅院、织机……什么都带不走。老太公只让族人带上最紧要的东西:干粮、药材、种子,还有……就是各色绣针、祖传的绣谱图样,以及记录着所有针法秘诀的几卷帛书。”
她顿了顿,眼中泛起泪光:“据说,离乡那日,族中女子皆是一步三回头,哭哑了嗓子。谁不知道此去关山万里,恐怕此生再难见故土明月?可为了活命,为了不断了这传承,只能咬着牙,往西走,一直往西走……”
接下来的讲述,是一幅用血泪与坚韧描绘的迁徙长卷。
林氏一族,扶老携幼,躲避着溃兵与匪患,风餐露宿,跋山涉水。他们沿着依稀听闻的商路痕迹,穿过河西走廊,进入茫茫戈壁。沙漠的酷热与严寒,缺水的煎熬,迷失方向的恐惧,族人的不断病倒与死亡……如同无形的鞭子,抽打着这支逃亡的队伍。
“族谱上说,最艰难的时候,是在一片叫做‘黑沙漠’的地方,断了水,”云织阿嬷的声音低沉下去,“渴死的,病死的……尸骨都留在了黄沙底下。是靠着啃食骆驼刺,喝自己的尿,才勉强撑到找到一小片绿洲……那时候,都觉得撑不下去了,是老太公一遍遍地说,‘不能倒下,我们带着江南的魂呢,这绣艺不能绝在我们手里!’”
正是这股对技艺传承近乎执念的信念,支撑着林氏残部最终穿越了死亡之海,来到了这片相对平静的白水河绿洲。当时这里还只有零星的游牧民族,林氏一族便在此定居下来,与当地人通婚融合,逐渐形成了如今的织云部。
“定居下来后,日子依旧清苦,”云织阿嬷继续道,“没有了江南的蚕丝绸缎,只能用本地产的粗麻、羊毛。染料也稀缺,只能找些草根、矿石勉强染色。很多精细的针法,因为没有合适的丝线,渐渐就……生疏了,甚至失传了。”她的语气中带着无尽的惋惜。
然而,纵使条件如此艰苦,织云部的先祖们也从未放弃刺绣。他们将带来的绣谱和图样视为最珍贵的圣物,代代相传。她们将在江南绣制山水花鸟的技艺,运用在缝制衣物、装饰家居上,将那份属于东方的审美与意境,悄然融入这片异域的土地。
部落的名字“织云”,便是取自先祖对故乡“云锦”的怀念与自身技艺的期许——编织如云霞般美丽的锦绣。
“我们一直记得,我们的根在东方,在那片有稻花、有杏花春雨的地方,”云织阿嬷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向张擎,带着一种跨越百年的期盼与求证,“族中长老口耳相传,说终有一日,会有来自东方的有缘人,带着故土的讯息和真正的技艺归来。这一等,就是一百多年……直到今天,看到你们,看到这些……”她颤抖的手指,指向张擎带来的那些清辞绣坊的精品绣样,尤其是那方双面绣帕,“老身才知道,故土的技艺,非但没有断绝,反而……反而到了这般神乎其神的境界!”
她的话语中,充满了骄傲、欣慰,也有一丝淡淡的、因自身技艺因条件所限而未能臻至化境的怅惘。
张擎与通译等人听得心潮起伏,难以自已。他们仿佛亲眼目睹了那支背负着技艺与文化火种,在乱世中艰难西行的队伍,感受到了那份跨越时空、矢志不渝的传承之魂。在这远离故土万里的沙漠边缘,竟然真的有一群人,用这样一种近乎悲壮的方式,守护着源自江南的古老绣艺。
虽然蒙尘,其魂未泯!
“云织阿嬷,诸位长老,”张擎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澎湃,郑重起身,对着织云部的长者们深深一揖,“晚辈张擎,代我大靖摄政王妃,忠谨夫人苏清辞,拜谢织云部诸位先辈与同胞,百年来守护我华夏绣艺传承之大义!王妃若知此事,必定欣喜若狂,视诸位为失散多年的亲人!”
他当即表示,待商队返回长安,必将织云部之事原原本本禀报王妃。他相信,以王妃对绣艺的赤诚与对传承的重视,必定会竭尽全力,帮助织云部重新连接故土的技艺源流。
云织阿嬷与诸位长老闻言,皆是老泪纵横,激动得不能自已。
百年的守望,百年的期盼,终于在今日,看到了曙光。
这颗深埋于沙漠的遗珠,其尘封的前朝秘辛与西传的古老绣艺,即将随着东归的商队,跨越时空,重新汇入那奔流不息的华夏文明长河之中。
喜欢绣染山河:大靖女先生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绣染山河:大靖女先生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