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山访友图》上最后一缕丝线的光泽,仿佛不仅凝聚了母子二人的心血与默契,更悄然映照着窗外一个正在缓缓成型的新格局。苏清辞与萧念辞在静谧书房内的传承时光,与江湖朝堂间愈发紧密的联系,构成了一幅大家与小家、技艺与天下和谐共生的画卷。
“绣倾江湖”的金匾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持续吸引着各方势力对苏清辞及其背后理念的关注。然而,无论是江湖豪杰的由衷敬佩,还是朝廷官员的谨慎观望,都有一个无法绕开的核心——《江湖约法》的落实与深化。那份由萧惊寒与各大门派魁首共同签署的章程,固然划定了基本的权责界限,平息了眼前的纷争,但若要真正避免日后冲突,实现长治久安,则需要一个更加稳定、常态化的沟通桥梁与协调机制。
这一点,萧惊寒看得比任何人都清楚。他深知,江湖与朝堂数百年的隔阂与猜忌,绝非一纸文书所能彻底消弭。协议的墨迹未干,潜在的摩擦点却依然存在:地方官吏如何与江湖门派打交道?门派间的纠纷若涉及律法,官府如何介入?江湖势力的扩张是否会影响到地方治理?朝廷的政令如何在拥有高度自治权的江湖中有效推行?
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个平台来协商,一个渠道来沟通,一套规则来遵循。
在苏清辞于绣院内播撒技艺火种、与儿子共享天伦之乐的同时,萧惊寒已在摄政王府的书房中,与心腹谋士及六部重臣进行了数轮深入的探讨。他力排众议,否决了某些官员提出的“设立‘监武司’严加管束”的旧思路,而是主张建立一个更具包容性与合作性的机构。
“堵不如疏,压不如引。”萧惊寒在御前会议上,面对一些保守老臣的质疑,声音冷峻而坚定,“江湖势力盘根错节,强行管制,只会激起反弹,重现过去数百年的对抗。既已立约,便当以诚相待,将其视为安定地方、繁荣百业的一股力量。关键在于,如何将其纳入规范,使其行为可预测,争端可调解,利益可协调。”
他的构想是,成立一个名为“江湖事务协调司”的机构,但其性质并非单纯的管辖衙门,而更像是一个沟通、协调与服务的平台。
“江协司不设于六部之内,直接对陛下与本王府负责。”萧惊寒阐述着他的方案,“其主官,由陛下钦点一位熟知江湖事务、持身中正的朝臣担任,称之为‘总协调使’。其下设两位‘副协调使’,一位由朝廷委派,精通律法民政;另一位……则由江湖公推,德高望重、明事理的正道领袖出任。”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让江湖人士直接进入朝廷设立的协调机构担任副职?这简直是闻所未闻!
“王爷!此举是否太过……冒险?让江湖人参与朝堂事务,岂非引狼入室?”一位御史大夫立刻出言反对。
“非也。”萧惊寒目光扫过众人,“唯有让其参与,方能知其诉求,解其困惑,也方能令其真正认同并遵守规则。这位江湖副使,并非朝廷命官,不领俸禄,不行政令,其职责在于代表江湖发声,协助调解纠纷,传达朝廷政令精神,并向江湖解释朝廷法度。此为‘参与’,而非‘掌权’。”
他进一步解释道:“江协司下设三处:一曰‘联络处’,负责与各门派的日常沟通、信息传递;二曰‘调解处’,专司调解门派之间、门派与地方或百姓之间不涉及重罪的纠纷;三曰‘律法宣导处’,负责向江湖宣讲朝廷律法,并收集江湖对某些政策的反馈。所有调解与决议,需遵循《江湖约法》及朝廷律法,重大事项,需报由总协调使与本王裁决。”
这个方案,既保证了朝廷的最终权威和主导权,又给予了江湖极大的尊重与话语权,将对抗性的管辖,转变为了合作性的协调。
为了推行此策,萧惊寒再次展现了其高超的政治手腕。他并未强行下旨,而是先将此构想,通过苏清辞和花想容等人,悄然透露给了少林、武当、丐帮等江湖魁首。
果然,江湖方面的反应起初亦是惊疑参半。让朝廷设立机构专门管理江湖事务?这听起来就像是套上枷锁。但在仔细了解了“江协司”的具体职能,尤其是其中设有“江湖副使”一职,且其主要功能是“协调”而非“管辖”后,大多数明事理的掌门都陷入了沉思。
少林玄苦大师捻动佛珠,缓缓道:“阿弥陀佛。若此司真如王爷所言,乃沟通之桥,而非管制之锁,倒不失为一件好事。以往我江湖与官府,往往因沟通不畅,小事酿成大祸。若有此司居中协调,许多误会可消弭于无形。”
武当清虚真人也颔首:“不错。且设有江湖副使一职,我等诉求亦有直达天听之渠道,避免了被底下胥吏歪曲欺瞒。关键在于,这位副使,须真正能代表我江湖,且为人刚正,不惧权贵,亦不徇私情。”
丐帮帮主洪昊天最是干脆:“俺看行!总比以前两眼一抹黑,动不动就被扣上个‘聚众闹事’的强!有个说理的地方,挺好!这副使的人选,可得好好选选!”
有了这几大泰斗的初步认可,再加上苏清辞“绣倾江湖”威望的无形影响,江湖中对“江协司”的抵触情绪大大降低。与此同时,萧惊寒在朝堂之上,也凭借其摄政王的权威与清晰的利弊分析,逐渐说服了大多数朝臣。
经过数月的筹备与各方磋商,“江湖事务协调司”终于在京城正式挂牌成立。总协调使由一位以清廉刚直着称、曾多次妥善处理过地方与江湖摩擦的致仕老臣担任。而那位至关重要的江湖副使一职,在经过各派公推及朝廷审核后,最终出人意料,又似乎在情理之中地,落在了浣花宫宫主花想容的肩上。
她超然物外的身份、高超的威望、与苏清辞的密切关系以及之前在推动《革新倡议》中展现出的魄力与智慧,都让她成为平衡朝廷与江湖利益的最佳人选。另一位朝廷委派的副使,则是一位年轻干练、熟知刑名律法的进士出身官员。
“江协司”成立之初,便成功调解了几起涉及漕运利益划分、门派地界纠纷的小型冲突,其公正、高效的作风,迅速赢得了江湖与地方的初步信任。以往那些需要动用兵力或者引发大规模械斗才能解决的矛盾,如今在“江协司”的协调下,往往能在谈判桌上得以化解。
更重要的是,这条沟通渠道的建立,使得朝廷的政令能够更顺畅地传达至江湖,江湖的动向与诉求也能更及时地被朝廷知悉。一种基于规则、相互尊重的良性互动模式,开始逐渐取代以往要么老死不相往来、要么剑拔弩张的紧张关系。
这一日,苏清辞在苏州绣院收到了花想容从京城“江协司”寄来的第一封公函副本,信中详细描述了司内运作情况及处理的几起案例。她细细读罢,唇角泛起一丝由衷的笑意。
她走到窗边,望着院内那些正在专心习艺的年轻绣娘,又想起书房中正与丝线“对话”的儿子,心中一片豁然。
江湖与朝堂,这两条曾经几乎平行、偶尔激烈碰撞的轨道,终于在萧惊寒的宏大布局与各方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找到了一条可以并肩前行、甚至相互借力的路径。这并非一方吞并另一方,而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各自规律的基础上,寻求最大的公约数,共同维护这片天下的安宁与繁荣。
建立机制,避免冲突。这看似冰冷的八个字背后,凝聚的是超越门户之见的智慧,是对长治久安的不懈追求。她深知,这条路依然漫长,“江协司”也会面临各种挑战,但坚冰已然打破,航道已经开通。
苏清辞轻轻抚过袖中的绣针,感受着那份熟悉的冰凉与坚实。无论是绣艺的传承,还是天下的治理,其核心道理,或许本就是相通的——唯有立足根本,包容差异,建立秩序,方能成就那幅最为宏大、也最为和谐的“锦绣山河”。
江湖的波涛似乎渐渐平息,朝堂的秩序愈发稳固,而在这片日益清明的天空下,属于技艺、属于传承、属于每一个平凡梦想的种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悄然生长。
窗外,天高云淡,正是江南最好的时节。
喜欢绣染山河:大靖女先生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绣染山河:大靖女先生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