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废墟寻珍
广岛,旧吴镇造船所。
硝烟尚未散尽,空气中弥漫着钢铁烧灼后的刺鼻气味。王奎少将带着警卫排,踩着满地的瓦砾与扭曲的钢筋,走进了这座曾经的帝国海军心脏。眼前景象触目惊心:巨大的船坞被炸弹掀开了顶棚,未完工的“伊势”号战列舰侧躺在泥泞的船台上,像一头搁浅的巨鲸,舰体上布满了弹孔与焦黑的灼痕。起重机的残骸斜斜地戳向天空,一根断裂的钢缆如死蛇般盘绕在地。
“元帅有令,”王奎对随行的工兵营长沉声道,“图纸、设备、人,一样都不能少。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命令迅速传遍了整个厂区。士兵们开始逐屋逐栋地搜索。在一间被炸塌了半边墙的技术资料室里,几名士兵用铁棍撬开变形的档案柜,里面散落出无数卷泛黄的图纸。一名戴着深度眼镜的技术兵小心翼翼地捧起一卷,吹去上面的灰尘,手指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图纸上清晰地标注着“‘大和’级战列舰主炮塔装甲布局详图”。
“快!用油布包起来!小心点,这比金子还贵!”他朝同伴喊道。
在另一侧的铸造车间,景象更为惨烈。巨大的熔炉被一发近失弹震裂,凝固的铁水像黑色的瀑布一样挂在炉壁上。就在这片废墟中,一个身影引起了王奎的注意。
那是一个穿着脏污白大褂的中年男人,正跪在地上,徒手从一堆碎砖中刨出一本被烧焦了边角的笔记本。他的手指被划破,渗出血珠,但他浑然不觉,只是将笔记本紧紧抱在怀里,如同抱着失而复得的珍宝。两名士兵上前用枪指着他,用生硬的日语喝令他举起手。
“别碰他!”王奎喝止了士兵,走上前去。他能从那人身上白大褂的样式和胸前口袋里插着的几支不同颜色的绘图铅笔,判断出这绝非普通工人。
“你叫什么名字?做什么的?”王奎用汉语问道,他知道在日本的高级技术人员中,懂汉语的并不少。
那人缓缓抬起头,脸上沾着煤灰,眼神却异常明亮。他似乎听懂了,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汉语回答:“我……我叫藤田健二……是……是这里的主任工程师。”
“藤田健二?”王奎回忆着情报部门提供的名单,眼前一亮,“‘大和’级主炮塔的旋转机构,是你设计的?”
藤田的身体猛地一震,眼中闪过一丝惊惧,随即是深深的绝望。他低下头,不再言语。
王奎没有再追问,而是蹲下身,捡起一块从他笔记本旁翻开的图纸碎片。上面是用精细的线条绘制的齿轮组结构图,旁边密密麻麻写满了计算公式和注释。
“这些东西,”王奎指了指那本笔记本,又指了指远处船台上那艘伤痕累累的巨舰,“就这么让它烂在这里?”
藤田的肩膀剧烈地抖动了一下。
“我们元帅说了,”王奎站起身,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四周,“能造出这种巨舰的人,到我们那里,只会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更好的条件。我们不是来毁灭的,我们是来建造的。”
他不再看藤田,转身对工兵营长下令:“组织人手,把所有能找到的图纸、资料,无论完好的还是破损的,全部登记造册,用最好的油布包好。那些精密的仪器,特别是光学仪器和计算设备,轻拿轻放。另外,找到所有幸存的技术人员,给他们食物和水,告诉他们,我们共和国需要他们的才能。”
命令被迅速执行。士兵们不再仅仅是搜查,而是开始小心翼翼地清理废墟,将一件件可能有用的设备搬出来。藤田被两名士兵“护送”着,但他没有挣扎,只是木然地跟着,眼睛却始终离不开那些被士兵们像对待婴儿般呵护的图纸。
#### 二、审慎的归附
当天下午,临时设立的战俘与技术人员甄别所里,气氛凝重。
王奎坐在一张从废墟里扒出来的办公桌后,面前站着十几个穿着同样脏污白大褂的男人,他们是吴镇造船所仅存的高级工程师。藤田健二站在最中间,低着头。
“诸位,”王奎的目光扫过他们,“我叫王奎,共和国远征军陆军少将。我是个粗人,不懂你们那些复杂的齿轮和钢板,但我懂一个道理——好手艺,不应该被埋没。”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知道,你们当中有人为旧日本海军效力过。但那已经成为历史。现在,摆在诸位面前有两条路。第一条,作为战俘,我们会按照国际公约优待你们,直到战争结束,然后送你们回家。第二条,以技术顾问的身份加入我们共和国海军造船局,你们将获得优厚的薪金、安全的工作环境,以及……继续你们未竟事业的机会。”
下面一片死寂,没有人说话。
王奎看向藤田:“藤田先生,你有什么问题吗?”
藤田抬起头,眼中布满血丝:“你们……要造什么样的船?”
这个问题让王奎感到意外,他笑了:“当然是最好的船。比‘大和’号更好,比美国人的战列舰更强。”
“不可能,”藤田几乎是下意识地脱口而出,“‘大和’号的460毫米主炮,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舰炮。它的防御,可以抵御任何现有火炮的攻击。你们……你们的技术基础太薄弱了。”
他的话里带着一种技术专家的傲慢,但更多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怀疑。
王奎不以为忤,反而从抽屉里拿出一叠照片,推到藤田面前。
“你看看这个。”
照片上,是青岛造船厂内正在建造的“泰山”号航母的龙骨铺设现场。虽然只是初具雏形,但那庞大的规模和先进的模块化建造方式,与旁边日本船厂那种粗放的脚手架工艺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是我们正在建造的第一艘国产舰队航母,”王奎介绍道,“它的设计融合了英国‘光辉’级的装甲飞行甲板理念和我们自己的创新。至于动力系统,我们正在研发新一代的高温高压锅炉,功率比‘大和’号的要高15%。”
藤田和他身后的工程师们凑上前,仔细地看着照片。他们的眼睛越睁越大,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情。他们看到了照片背景中那些整齐排列的标准化钢材,看到了工人们使用的精密测量仪器,更看到了那已经铺设好的、结构清晰的龙骨框架。
“这……这是你们自己设计的?”藤田的声音有些颤抖。
“部分是,”王奎坦诚道,“我们借鉴了世界先进经验,但主体结构和很多关键系统都是我们自己的工程师团队完成的。比如,我们的舰载防空火炮,正在研发一种近炸引信,可以在炮弹接近目标一定距离时自动引爆,而不是像你们的三式烧霰弹那样,需要精确设定时间引信。”
藤田猛地抬起头,眼中第一次露出了真正的震惊。作为一名顶尖的武器设计师,他太清楚这种技术的难度和价值了。
王奎趁热打铁:“藤田先生,我知道你参与过‘大和’级的主炮设计。我们很感兴趣。我们希望你和你的团队能加入我们,不是作为战俘,而是作为合作者。我们可以提供你们梦寐以求的资源和平台,让你们的设计不仅仅停留在图纸上,而是真正成为守护国家的利剑。”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变得锐利:“当然,你们可以拒绝。但我希望你们想清楚,是想在战俘营里度过余生,回忆自己曾经的‘杰作’,还是想亲手建造一个新时代的海上力量?”
藤田沉默了许久,他的内心在剧烈挣扎。对旧帝国的忠诚、对战败的耻辱、对技术的痴迷,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在他心中交织碰撞。他身后的工程师们也开始小声议论起来。
最终,藤田抬起头,目光复杂地看着王奎:“我……需要时间考虑。”
“当然,”王奎点头,“你们有三天时间。三天后,我希望得到你们的答案。在此之前,你们会得到妥善的安置。”
#### 三、图纸与算盘
三天后,藤田健二和他的核心团队,包括负责舰体结构的佐佐木工学博士、负责动力系统的山本技师长,以及负责光学火控的田中信夫,做出了他们的选择——他们愿意以技术顾问的身份,为共和国效力。
消息传到南京,高岩元帅亲自发来电报表示欢迎,并指示要给予最高规格的礼遇和最充分的科研自由。
第一批核心图纸和技术人员,被护送上了开往青岛的运输舰。
在“昆仑山”号的舰长舱内,王奎设宴为藤田等人饯行。席间,气氛有些尴尬。藤田等人拘谨地坐在那里,对面前的中国菜肴无从下筷。
王奎看出了他们的窘迫,亲自拿起筷子,给他们示范如何夹菜,并用半生不熟的日语夹杂着汉语解释着每道菜的名字。
“藤田先生,”王奎举杯,“从今天起,我们就是同事了。希望我们能一起,造出最好的船。”
藤田看着王奎真诚的眼神,又看了看身边同样带着期待的佐佐木和山本,终于也举起了酒杯。清酒入喉,辛辣中带着一丝甘甜。
“王将军,”藤田放下酒杯,第一次主动开口,“关于‘大和’级的主炮塔,我有一些新的想法。现有的扬弹机结构,在实战中可能会因为震动导致卡壳。我设想了一种双轨道冗余设计……”
他越说越起劲,甚至不顾场合,从口袋里掏出了那本被他视若生命的笔记本,翻到一页画满了草图的纸张,摊在桌上,开始向王奎讲解起来。
王奎虽然听不太懂那些专业的术语,但他能从藤田专注的神情和流畅的笔迹中,感受到一种久违的热情正在重新点燃。他没有打断,只是静静地听着,偶尔点点头。
旁边的佐佐木见状,也忍不住加入了讨论:“藤田君,你那个设计虽然提高了可靠性,但会占用更多舰体空间,影响弹药库的容量。或许可以考虑……”
两位日本顶尖的工程师,就在这个简陋的舰长舱里,为了一个技术方案争论了起来,完全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王奎看着他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 四、归国
运输舰缓缓驶入青岛港。
码头上,早已列队等候的共和国海军工程人员和技术工人,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这些特殊的“客人”。高规格的接待车辆、专门安排的疗养住所、丰盛的接风宴席……一切都显示出共和国对他们的重视。
然而,藤田等人无心享受这些。在简单的欢迎仪式后,他们便迫不及待地要求前往青岛造船厂。
当他们站在巨大的船坞前,看着“泰山”号航母那已经初具规模的庞大舰体时,所有人都被震撼了。
“这……这建造速度……”山本技师长喃喃自语,他能从那整齐的焊缝和精确的分段合拢工艺中,看出这支造船队伍的非凡实力。
“这里的钢材……”佐佐木博士用手抚摸着船坞边堆放的备用钢板,感受着那均匀的质地和光滑的表面,“质量比我们吴镇船厂用的还要好!”
藤田没有说话,他的眼睛死死盯着“泰山”号的舰体结构。他看到了与日本船厂完全不同的设计思路——更轻巧的焊接结构、更合理的内部舱室划分、更先进的管线布置方式。
“我能……上去看看吗?”他终于忍不住,用近乎恳求的语气问陪同的造船厂厂长。
“当然,藤田先生,”厂长笑着点头,“这里很快也会是您的战场。”
在工人们的引导下,藤田等人登上了“泰山”号。他们像朝圣一般,仔细地查看着每一个细节。藤田甚至不顾危险,爬到了正在安装的舰岛高处,俯瞰着整个船坞和远处的大海。
“这里,”他指着舰岛上的一个预留位置,对厂长说,“你们计划安装的那座大型对空搜索雷达,它的基座结构需要加强。否则,雷达自身的重量和风阻,可能会在恶劣海况下导致舰岛结构变形。”
厂长一愣,随即大喜:“藤田先生,您请说详细点!”
藤田立刻拿出笔记本,就地画起了受力分析图,开始详细讲解他的计算和建议。旁边的共和国工程师们迅速围拢过来,认真地听着,不时提出问题。
一场临时的技术研讨会,就在航母的舰岛上展开了。藤田用他精湛的专业知识,迅速赢得了在场所有共和国工程师的尊重。而共和国工程师们提出的许多新颖设计理念,也让藤田等人感到耳目一新。
#### 五、融合与新生
接下来的日子里,藤田健二和他的团队,彻底融入了青岛造船厂的建设洪流中。
藤田被任命为海军造船局特别技术顾问,直接参与新一代战列舰的预研工作。他带来的“大和”级主炮设计资料,成为了共和国研发460毫米舰炮的宝贵基础。但他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结合共和国提供的新型合金钢技术和电渣重熔工艺,对原设计进行了重大改进,大幅减轻了炮塔重量,提高了射速和可靠性。
佐佐木博士则加入了“泰山”号航母的改进设计组。他提出的关于装甲飞行甲板与机库一体化设计的建议,被迅速采纳,大大增强了航母的抗打击能力。
山本技师长负责指导新型高温高压锅炉的建造,他将日本在舰船动力系统精密制造方面的经验,与共和国的新型材料和设计理念相结合,成功将锅炉的蒸汽压力和温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最令人惊喜的是田中信夫。他带来的日本在光学火控领域的深厚积累,与共和国正在研发的近炸引信和早期雷达技术相结合,催生出了一套全新的、世界领先的舰炮综合火控系统。
起初,双方技术人员之间也存在一些隔阂和误解。日本工程师习惯于那种等级森严、注重细节到极致的“匠人”文化,而共和国的工程师则更强调效率、创新和集体协作。但在一个个具体的技术难题面前,这些隔阂逐渐被打破。
他们会为了一个设计方案争论得面红耳赤,也会在攻克难关后一起喝酒庆祝。藤田甚至学会了用筷子,还迷上了中国的茶。而共和国的年轻工程师们,也从这些日本前辈身上,学到了那份对技术的敬畏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一次关于新战列舰主炮布局的讨论会上,年轻的共和国设计师李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将传统的四座三联装炮塔布局,改为三座四联装炮塔,以求在同等吨位下获得更强的火力投射密度。
“这不可能!”藤田立刻表示反对,“四联装炮塔的技术难度极高,供弹系统会变得异常复杂,可靠性无法保证!”
“藤田先生,”李明据理力争,“我们可以通过液压驱动和自动化扬弹机来解决供弹问题。而且,减少一座炮塔,可以节省大量重量用于加强装甲和动力系统。”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持续了整整两天。最后,是山本技师长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先进行小比例的液压供弹系统模型试验,用数据说话。
试验在紧张的气氛中进行。当模型炮塔以远超预期的速度和稳定性完成连续供弹射击时,藤田沉默了。他走到试验台前,仔细检查着每一个部件,然后缓缓点了点头。
“年轻人,”他拍了拍李明的肩膀,用生硬的汉语说,“你的想法……很有创意。或许,我们真的可以试试。”
会议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 六、龙骨初张
几个月后,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青岛造船厂举行了新一代战列舰的龙骨铺设仪式。
这艘被命名为“镇海”号的巨舰,凝聚了中日两国工程师的共同智慧。它采用了李明提出的三座四联装460毫米主炮塔布局,融合了藤田改进的炮塔结构和山本优化的动力系统,佐佐木设计的舰体线型和田中开发的火控系统也将在它身上得到完美体现。
在激昂的军乐声中,高岩元帅亲自为“镇海”号的第一块龙骨安放了铆钉。
藤田健二站在观礼台上,看着工人们将一块块巨大的钢板吊装到位,焊花在阳光下飞溅,如同金色的雨。他的眼中闪烁着泪光。
“藤田先生,”王奎不知何时走到了他身边,“在想什么?”
藤田深吸一口气,海风带着咸腥的味道,却让他感到无比清醒:“我在想,‘大和’号虽然沉没了,但它的灵魂,或许会以另一种方式,在这片新的土地上重生。”
王奎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不,藤田先生。它不是重生,而是进化。它将不再是侵略的工具,而是守护和平的利剑。”
远处,“镇海”号的龙骨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属的光泽,如同一条即将苏醒的巨龙,正准备张开它的爪牙,宣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而在这条巨龙的骨骼之中,已经深深融入了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智慧与汗水,共同铸就了这片蓝色疆域上,最坚实的守护者。
喜欢北洋钢铁军魂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北洋钢铁军魂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