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的硝烟尚未在王奎的瞳孔中散尽,脚下青岛港的码头已传来坚实而沉闷的震动。他缓缓放下望远镜,舰桥外不再是炮火连天的异国江岸,而是归于平静的母港。远处的船坞里,“泰山”号航母的舰岛在夕阳下泛着温润的金属光泽,几只海鸥在其顶端盘旋鸣叫,与釜山港的肃杀截然两境。
“司令员,‘昆仑山’号已靠稳。”参谋长的声音在身后响起,带着一丝如释重负的疲惫。
王奎“嗯”了一声,没有立刻动身。他的目光越过码头,落在岸边列队等候的人群上。没有欢呼的民众,也没有授勋的仪仗,只有一排排身着蓝色工装的造船厂工人,以及几个穿着白大褂、戴着深度眼镜的技术人员。他们安静地站着,像一排沉默的礁石,任凭海风吹拂着衣角。
“藤田先生他们……等很久了?”王奎问道,声音有些沙哑。
“有半个小时了。厂长劝他们去休息室,他们不肯。”参谋长答道。
王奎点了点头,整了整略显褶皱的军装,走下舰桥。
码头上,藤田健二的目光始终追随着那个从“昆仑山”号上走下的挺拔身影。几个月前,他还在吴镇造船所的废墟里抱着一本焦黑的笔记本,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就此埋葬。而此刻,他站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心中翻涌的不再是绝望,而是一种近乎虔诚的期待。
“王将军。”待王奎走近,藤田微微鞠躬,用尚不流利的汉语说道。他身后的佐佐木和山本也跟着鞠躬,动作整齐得如同一人。
王奎回了个军礼,目光扫过他们:“藤田先生,佐佐木博士,山本技师长。一路辛苦了。”
“不辛苦。”藤田摇了摇头,眼神灼灼,“能来到这里,是我们的荣幸。”
他身后的佐佐木向前一步,手里捧着一个用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木箱。他小心翼翼地打开箱盖,露出里面一叠叠泛黄的图纸,每一张都用蜡纸仔细包好,边缘甚至用细线缝合加固。
“王将军,”佐佐木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这是‘大和’级主炮塔的全套设计图纸,还有我们路上补充的一些改进方案。我们……我们希望能尽快开始工作。”
王奎看着那些图纸,没有立刻伸手去接。他的目光越过木箱,落在藤田等人脸上。那上面有风尘仆仆的疲惫,有劫后余生的庆幸,但更多的是一种近乎偏执的渴望——一种技术匠人对实现梦想的渴望。
“工作的事,不急在这一时。”王奎终于开口,语气放缓,“你们先去休息。厂里已经安排好了住处,等你们调整好了状态,我们再谈‘镇海’号的事。”
“不!”藤田几乎是脱口而出,随即意识到自己的失态,连忙补充道,“王将军,我们不需要休息。我们……我们怕夜长梦多。”
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阴影。王奎明白他的意思。从广岛到青岛,一路上的惊险犹在眼前。那些试图夺走图纸的神秘势力,那些在暗处窥伺的眼睛,都像悬在头顶的利剑,让他们不敢有丝毫松懈。
王奎沉默了片刻,终于点了点头:“好。那我先带你们去研发中心。不过,图纸先放我这里。”他接过佐佐木手中的木箱,转身递给身后的警卫员。
藤田没有异议,只是轻轻舒了口气。他知道,在这个戒备森严的港口,在这位少将的身边,这些凝聚了无数心血的图纸,才算真正安全。
#### 一、核芯初现
研发中心的会议室里,气氛比往日更加凝重。
藤田带来的“大和”级主炮设计资料,经过一个月的融合优化,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炮塔的液压驱动系统、双轨道扬弹机、倾斜装甲布局,都已敲定。然而,当讨论到“镇海”号的动力系统时,双方却陷入了僵局。
“按照现有设计,‘镇海’号的航速只能达到27节。”山本技师长指着图纸上的动力舱段,眉头紧锁,“如果要提高航速,必须增加锅炉数量,但这会占用更多舰体空间,影响装甲和弹药库的布局。”
李明也显得很无奈:“我们的高温高压锅炉技术已经做到了极限,再想提升功率,难度很大。”
会议室里一片沉默。所有人都知道,27节的航速,在现代海战中并不占优势。尤其是面对未来可能装备喷气式舰载机的航母编队,战列舰必须具备更高的航速,才能跟上舰队行动。
藤田翻着手中的资料,突然停在了一页上。那是他在吴镇造船所的废墟中找到的一份旧日本海军秘密研究报告,标题是《舰船原子能动力装置可行性探讨》。
“王将军,”藤田抬起头,眼神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我有个想法。”
他将那份研究报告推到王奎面前:“这是旧日本海军在战争末期启动的一个绝密项目,旨在研发舰载核反应堆。虽然项目因战败而中断,但一些基础理论和设计思路,已经相当成熟。”
王奎接过报告,快速翻阅着。报告中,详细记录了核反应堆的堆芯设计、冷却系统、屏蔽层结构,以及与蒸汽轮机的耦合方案。虽然有些数据并不完整,但整体框架清晰可见。
“核动力?”李明惊讶地问道,“这……技术难度太大了!我们连陆用核电站都还没建起来,怎么可能直接上舰?”
藤田点了点头:“难度确实很大。但并非不可能。这份报告的作者,是日本着名的核物理学家,小林诚博士。他在报告中提出了一种‘紧凑型压水反应堆’的设计,堆芯体积只有传统设计的三分之一,非常适合舰船使用。”
他转向王奎:“王将军,如果能将核动力应用到‘镇海’号上,不仅可以解决航速问题,还能大幅增加续航力。理论上,一座核反应堆可以支持战列舰连续航行十年,无需补充燃料。”
王奎的眼睛亮了。他立刻意识到,核动力不仅是解决“镇海”号动力问题的关键,更是共和国海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契机。
“藤田先生,”王奎沉声问道,“如果由你来负责,有多大把握?”
藤田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说道:“单靠我们,把握不大。但如果有共和国的核物理专家加入,或许……有五成把握。”
“五成?”王奎皱起了眉头。
“五成已经很高了,”藤田解释道,“核动力是全新的领域,谁都没有十足的把握。但我们有理论基础,有设计思路,只要资源到位,就能迈出第一步。”
王奎站起身,在会议室里来回踱步。他知道,这个决定意味着巨大的风险。一旦核反应堆在舰上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但同时,这也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如果成功,“镇海”号将成为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战列舰,共和国的海军技术将一举领先世界。
“好!”王奎猛地停下脚步,“我同意启动核动力项目。藤田先生,你负责总体设计。李明,你负责协调核物理专家团队。我们需要最顶尖的人才,不管他们在哪儿,都要请过来!”
“是!”李明和藤田同时应道。
#### 二、聚变之光
三天后,一个特殊的专家组抵达青岛。
为首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名叫陈绍周。他是共和国核物理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曾参与过共和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发。他带来的团队里,有反应堆物理专家、热工水力专家、材料专家,还有核安全专家。
“陈老,”王奎在码头上迎接他,“辛苦了。”
陈绍周握着王奎的手,笑道:“不辛苦。听说你们要在战列舰上装核反应堆,我这把老骨头,可不能错过这历史性的时刻啊!”
他转向藤田,伸出手:“你就是藤田健二先生吧?我看过你带来的那份报告,小林诚博士的思路很巧妙啊。”
藤田有些惊讶:“陈老,您知道小林诚博士?”
“当然,”陈绍周点头,“他在核物理领域的造诣,可不低。可惜,他死得太早了。”
专家组入驻研发中心后,立刻与藤田的团队展开了合作。他们将研发中心的地下室改造成了临时实验室,里面摆满了示波器、计算机和各种实验设备。
核动力项目的第一步,是验证小林诚博士的“紧凑型压水反应堆”设计。
“堆芯设计是关键,”陈绍周指着实验室里的反应堆模型说道,“小林博士采用的是‘环形燃料组件’设计,将燃料棒排列成环形,可以提高中子利用率,同时减少堆芯体积。”
藤田补充道:“冷却系统采用‘自然循环’方式,不需要主泵,可以减少机械故障的风险。”
陈绍周点了点头:“这个思路很好。不过,我们需要重新计算堆芯的中子通量分布,确保反应堆的稳定性。”
实验室里,计算机的嗡嗡声日夜不停。核物理专家们用最新的计算机程序,模拟反应堆的运行状态。他们输入不同的参数,观察中子通量的变化,调整燃料组件的布局。
“看,”年轻的核物理学家张伟指着计算机屏幕,“当燃料富集度提高到20%时,中子通量分布更加均匀,反应堆的稳定性更好。”
陈绍周凑过去,仔细看着屏幕上的数据:“不错,但富集度太高,会增加核扩散的风险。我们需要在稳定性和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
经过一周的模拟计算,他们终于确定了堆芯的最佳设计方案。接下来,是材料的选择。
“反应堆的压力容器,必须能承受高温高压,同时抵抗中子辐照,”材料专家刘工拿着一块金属样品说道,“我们研发了一种新型的‘核级钢’,强度比普通钢材高30%,韧性也更好。”
热工水力专家王工则负责冷却系统的设计:“我们采用‘双回路’冷却方式,一回路的冷却剂将热量传递给二回路的水,产生蒸汽驱动蒸汽轮机。这样可以避免放射性物质进入蒸汽轮机。”
实验室里,各种实验同时进行。有的在测试材料的辐照性能,有的在模拟冷却系统的流动状态,还有的在设计屏蔽层的结构。
屏蔽层是核反应堆安全的关键。它必须能有效阻挡中子和γ射线,保护舰员的安全。
“我们采用‘三层屏蔽’设计,”核安全专家赵工指着图纸说道,“内层是含硼聚乙烯,用于吸收中子;中层是铅,用于阻挡γ射线;外层是普通钢材,用于支撑结构。”
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工作,核动力项目的初步设计方案终于完成。一座功率为150兆瓦的紧凑型压水反应堆,可以驱动“镇海”号以30节的航速连续航行十年。
当陈绍周将设计方案交给王奎时,王奎激动得双手微微颤抖。
“陈老,藤田先生,”王奎声音沙哑地说道,“你们……创造了奇迹。”
陈绍周笑了:“这不是奇迹,这是科学。不过,接下来的路还很长。我们需要建造一个实验堆,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王奎点了点头:“实验堆的事,我来安排。青岛附近有个小岛,叫‘灵山岛’,我们可以在那里建造实验堆基地。”
他转身望向窗外,远处的船坞里,“镇海”号的龙骨正在缓缓铺设。焊花在阳光下飞溅,如同金色的雨。
“从今天起,”王奎轻声说道,“我们的海军,将进入核动力时代。”
#### 三、融合与新生
灵山岛实验堆基地的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藤田和陈绍周带着团队,驻扎在岛上。他们住在简易的活动板房里,每天工作超过十二个小时。从反应堆厂房的布局,到冷却管道的铺设,每一个细节都要亲自把关。
“这里的混凝土,必须加入特殊的防辐射材料,”陈绍周指着正在浇筑的厂房地基说道,“每一层浇筑完成后,都要进行密度检测。”
藤田则盯着吊车,指挥着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吊装:“慢一点,再慢一点!对,就是这样。”
经过半年的努力,实验堆终于建成。启动的那天,所有人都聚集在控制室里,气氛紧张得让人窒息。
“开始注入冷却剂。”陈绍周下令。
“冷却剂注入完毕,压力正常。”操作员报告。
“启动中子源。”
“中子源启动,计数器开始跳动。”
“缓慢提升控制棒。”
随着控制棒的缓缓提升,计算机屏幕上的中子通量曲线开始逐渐上升。
“功率达到10%……20%……50%……”
当功率稳定在100%时,控制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成功了!”张伟激动地喊道,“反应堆运行稳定!”
陈绍周和藤田相视一笑,两人的眼中都闪烁着泪光。
实验堆的成功,为“镇海”号的核动力系统铺平了道路。藤田团队开始将实验堆的设计,移植到“镇海”号的动力舱段。
“核反应堆放在舰体中部,”藤田指着“镇海”号的图纸说道,“蒸汽轮机放在后部,通过传动轴连接螺旋桨。”
李明补充道:“我们重新设计了舰体结构,增加了动力舱段的装甲防护。同时,为了平衡核反应堆的重量,我们减少了弹药库的容量。”
陈绍周则负责核安全系统的设计:“我们在反应堆周围设置了多重屏蔽层,同时安装了自动停堆系统。一旦检测到异常,控制棒会自动插入堆芯,停止核反应。”
技术的融合,也带来了文化的交融。藤田学会了用筷子,甚至能用汉语说几句简单的日常用语。陈绍周则对日本的“工匠精神”赞不绝口,他经常对年轻的技术员说:“藤田先生对细节的追求,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一天晚上,藤田加班到很晚。当他走出研发中心时,发现李明还在办公室里忙碌。他走过去,敲了敲门。
“李工,怎么还不回去?”藤田用汉语问道。
李明抬起头,揉了揉疲惫的眼睛:“有个计算模型还没完成,我想今晚弄完。”
藤田走进办公室,看着屏幕上复杂的应力分布图:“是核反应堆的抗震计算?”
“嗯。”李明点头,“我想再优化一下,确保万无一失。”
藤田拍了拍他的肩膀:“年轻人,不要太拼。技术是重要的,但身体更重要。”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包茶叶,放在桌上:“这是我从日本带来的玉露茶,提神醒脑。明天我给你泡。”
李明笑了:“谢谢藤田先生。不过,我更想学学你怎么用汉语说‘核反应堆’。”
藤田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好,我教你。不过,你得先教我怎么说‘蒸汽轮机’。”
两人相视一笑,办公室里的灯光,映照出他们疲惫却充满希望的脸庞。
#### 四、核芯启明
一年后,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镇海”号战列舰的下水仪式在青岛造船厂的船坞里举行。
高岩元帅亲自来到现场,他站在临时搭建的观礼台上,看着工人们拆除船台的支架,“镇海”号巨大的舰体缓缓滑入水中,激起巨大的浪花。
藤田站在观礼台上,望着这一切,眼中闪烁着泪光。他仿佛看到了佐藤一郎的身影,正站在远处,微笑着看着这一切。
“藤田先生,”高岩走到他身边,“在想什么?”
藤田深吸一口气,说:“元帅,我在想,如果佐藤看到这一切,一定会很高兴。”
高岩拍了拍他的肩膀:“他会的。因为你们正在做的事情,是为了守护和平。”
他转身看向大海,远处的海面上,“泰山”号航母正在试航,舰载机在空中盘旋,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从今天起,”高岩轻声说道,“我们的海军,将真正进入核动力时代。”
仪式结束后,藤田没有立刻离开。他走到码头边,伸手触摸着“镇海”号的舰体。钢铁的冰冷触感从指尖传来,却让他感到一种莫名的温暖。
“藤田先生,”李明走到他身边,“明天我们开始核反应堆的安装,你有什么建议?”
藤田收回手,看着李明年轻的脸庞,笑了笑:“建议?我只有一个建议。”
“什么?”
“全力以赴。”
李明郑重地点了点头:“我们会的。”
海风吹过,带着咸腥的气息。远处的海面上,几只海鸥正在盘旋鸣叫,它们的影子掠过“镇海”号的舰体,也掠过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在这片海天之间,核动力的光芒,正照亮共和国海军的未来。
《北洋钢铁军魂》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15中文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15中文网!
喜欢北洋钢铁军魂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北洋钢铁军魂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