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院”的草棚内外,景象又为之一变。
原先弥漫的硝磺味和酒精蒸汽,如今被新刨木料的清香和锯末的粉尘所取代。
角落里堆放着几段粗细不一的原木和几块厚实的木板,俨然成了一处临时木工作坊。
苏俊朗卷着袖子,露出的手臂上沾满了木屑,正对着钉在木板上一张画得歪歪扭扭、却标注着各种箭头和尺寸的草图凝神思索。
炭笔线条勾勒出一个结构明显有别于当下常见直辕犁的古怪犁具——弯曲如弓的犁辕、带有孔洞可以调节高低的犁箭(犁评)、以及一个明显小巧灵活许多的犁盘。
他身边除了那两个少年助手,还多了一位被刘宗敏特意调来的老木匠。
老木匠姓王,在投军前是乡里有名的好手,此刻正眯着眼睛,反复端详着那张“天书”般的草图,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困惑与怀疑。
“军…军师大人,”
王木匠搓着粗糙的手,语气恭敬却难掩疑虑,
“恕小老儿眼拙,这犁…这犁辕为何要打成弯的?俺打了一辈子犁,都是直来直去,顶多在辕头加个横杠(指二牛抬杠的衡)。”
“这弯弯绕绕的,使起来能得劲吗?怕不是要使巧劲不成,反倒费了牛力?”
苏俊朗闻言,并不着恼,反而耐心地拿起一根木棍,在地上比划起来:
“王师傅,您想啊,直辕犁又长又笨,地头转弯时,非得把犁头抬起来,人和牛都得费老大劲调头,是不是?”
王木匠下意识点头,这确实是直辕犁的痼疾。
苏俊朗继续道:
“您看这曲辕,它前端下弯,犁盘变小,转弯时,犁身自然随之转动,无需费力抬起,省了调头的功夫和力气。”
“这犁评(箭)可以调节入土深浅,深耕浅耕随人意。”
“您说,这一来一回,是不是省了人力和畜力?一天下来,能多耕多少地?”
老木匠听着听着,浑浊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
他虽不懂什么力学原理,但一辈子和土地农具打交道,苏俊朗这番直观的解释,立刻让他捕捉到了其中的关键好处——
省力、灵便、效率高!
“妙啊!”
他一拍大腿,脸上的疑虑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工匠见到新奇巧妙设计时的兴奋,
“军师真是神了!这般改动,看似简单,却直指要害!小老儿明白了!这就动手,这就动手试试!”
说干就干。
王木匠毕竟是老手,眼力准,手艺精。
他按照苏俊朗的草图,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挑选合适的木料,放线、锯割、刨光、凿孔…苏俊朗和两个助手则在一旁打下手,递工具、扶木料,忙得不亦乐乎。
几日后,第一架按照新图纸打造的“曲辕犁”原型,终于在这简陋的草棚里诞生了。
木质结构还略显粗糙,许多细节有待完善,但那弯曲的辕、小巧的盘、可调节的评,已然具备了图纸上的神韵。
苏俊朗迫不及待地请来几名相熟的农民出身的士兵,又向后勤借来一头温顺的老黄牛,拉着这架新犁,来到营地附近一小块休耕的荒地上进行试验。
起初,赶牛的士兵和扶犁的老兵都有些不习惯,操作起来略显生疏。
但很快,曲辕犁的优势便显现出来!
地头转弯时,只需轻轻牵引牛头,犁身便灵巧地随之转向,无需像过去那样费力地抬起沉重的犁辕调头,省力不少!
耕作起来,扶犁的老兵明显感觉手上的分量轻了,操控也更容易,犁铧入土深度均匀,翻起的土垄整齐。
“嘿!邪门了!”
扶犁的老兵抹了把汗,脸上露出惊喜的神色,
“这玩意儿…是省劲!转弯忒麻利!”
“是啊!牛看着也没那么喘了!”
赶牛的士兵也附和道。
围观的人们纷纷点头,啧啧称奇。
然而,问题也随之出现。
由于是匆忙制成的原型,木质构件之间的榫卯结合处不够紧密,经过一段时间的拖拽和震动,几处关键连接点开始松动,发出“吱嘎”的响声,让人担心它随时会散架。
“还得加固!”
苏俊朗并不气馁,立刻和王木匠商讨改进方案。
他们选用更坚韧的木料,在关键承重部位采用更复杂的榫卯结构,并设法找来几根珍贵的铁钉,在关键节点进行加固。
又经过几次反复调试和加固,几架相对坚固、可投入实际使用的改良曲辕犁,终于摆在了“天工院”的空地上。
消息不胫而走。
几名参与了试验的士兵回到营中,逢人便说军师造出了省力好用的新式犁具,引得不少农人出身的士兵好奇地跑来围观。
看着那造型奇特却透着精巧的新犁,摸着那光滑的犁辕,众人眼中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军师捣鼓出的新玩意,听说能让咱耕地省把子力气?”
一个老兵搓着手,憨厚地笑道。
苏俊朗看着眼前这几架凝聚了心血的曲辕犁,又看看周围那些面黄肌瘦、却对土地充满渴望的士兵和流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和希望。
改良,总算迈出了实实在在的第一步。
喜欢穿越大明:我助闯王打天下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穿越大明:我助闯王打天下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