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老宅那边的气氛却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王菊香和赵桂芹几乎每天都要跑到工地附近“视察”,站在远处指手画脚,说些风凉话:“哼,瞎显摆啥?现在看着热闹,等上梁的时候,我看他能不能凑够木料!”“就是,这么多石头,房子盖起来也得漏风,白费劲!”但没人搭理她们,甚至有人故意大声说:“风小子的砖烧得结实,地基挖得深,房子肯定比你家的好!”气得王菊香脸色铁青,只能悻悻地走了。
凌建军和凌建设也偷偷来看过几次,远远看着那堆积如山的砖瓦、木料,看着工地上热火朝天的场面,心里像有蚂蚁在爬——他们也想盖房,却没本事、没力气,只能眼睁睁看着三弟家越过越好,又妒又恨,却无可奈何。他们拉不下脸去帮工换粮,更没能力阻止凌风建房,只能在家里唉声叹气,被王菊香骂“没用”。
凌铁柱也偷偷来看过一次。他拄着拐杖,蹲在远处的坡上,吧嗒着旱烟,看着三儿子和三儿媳忙碌的身影,看着两个小孙孙在工地边跑跳,眼神复杂——有愧疚,有欣,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懊恼。烟杆里的烟丝烧完了,他也没察觉,最终长长叹了口气,佝偻着背,慢慢走回了老宅。
地基工程进展顺利。凌风严格按照《天工开物》里的记载,在墙基底部铺了一层掺了石灰的黏土作防潮层,再铺上几块平整的石板,确保地基稳固。每一步都扎实稳健,没有丝毫马虎。
晚上,劳累了一天的凌风会悄悄进入空间——用灵泉水泡个澡,缓解身体的疲惫;然后坐在“藏书角”,翻出那本残缺的《营造法式》,仔细研读关于房屋结构、上梁、铺瓦的记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心里规划着新房的细节:两间正房(父母一间,凌云和凌雨一间),一间厨房,院子围上矮墙,门口种两棵槐树……
新家的蓝图,在他心中越来越清晰。他知道,这座房子不仅是遮风避雨的住所,更是家人的“安全堡垒”,是摆脱老宅纠缠的“分界线”,是未来生活的“新起点”。每一块砖瓦的堆积,每一寸地基的平整,都离这个目标更近了一步。而他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的能力、智慧和担当,也让他真正在村里立住了脚,从“老宅的三儿子”,变成了“能干的凌风”,一个受人尊敬、不可或缺的角色。
新屋地基夯实的那天,凌风特意请了村里最有经验的老瓦匠张师傅来指导砌墙。张师傅蹲在墙基边,用手摸了摸掺了石灰的黏土砂浆,又敲了敲凌风自烧的青砖,忍不住点头:“风小子,你这砖烧得匀实,砂浆也调得好——石灰和黏土按一比三掺,还加了点细沙,比村里其他人家用的纯黏土结实多了,这墙砌起来,十年八年倒不了!”
凌风笑着递上烟:“张叔,您经验足,以后还得靠您多指点。”他从《天工开物》里学到,石灰能增强砂浆的黏结力,特意托韩老伯多换了些,虽然量少,却都用在了关键处。
砌墙的活儿最费人工,凌风依旧按“以工代赈”的规矩,请了李老栓、张老四等六个壮劳力。每天清晨,众人先把青砖泡透(防止砂浆水分被砖吸走),再用瓦刀把砂浆抹在砖上,一块一块往上砌,每砌三层,就用线坠吊一下,确保墙面垂直。凌风也跟着学,很快就掌握了窍门,砌的砖又快又直,张师傅看了都夸:“你这小子,学啥都快,要是搁以前,能当半个瓦匠!”
上梁是建房的大事。凌风选了一根碗口粗的松树做主梁,梁上用红漆写了“五谷丰登”“阖家平安”八个字(请村里认字的陈老师写的)。上梁那天,他特意杀了一只野鸡,煮了一锅肉粥,还买了几挂鞭炮。当主梁被众人合力抬上屋顶,稳稳架在立柱上时,鞭炮齐鸣,围观的村民都鼓掌叫好,王福满还亲自上前,在梁上系了一块红布,笑着说:“风小子,这房梁一上,家就稳了!以后日子肯定越来越红火!”
接下来的铺瓦、安门、糊墙,进展越来越快。瓦是凌风用肉干从邻村一户拆旧房的人家换来的旧瓦,虽然有些破损,但修修补补还能用;门是他和凌建国用松木做的,门框打磨得光滑,还装了个简单的木锁;墙面糊的是掺了麦糠的黏土,既保暖又平整。
整个建房过程中,凌风几乎长在了工地上——白天和众人一起干活,晚上则在空间里查阅古籍,调整施工细节,比如在屋顶加了一层薄草帘(增强保温),在厨房墙角留了个通风口(防止潮湿)。他的细心和能干,让帮忙的人都心服口服,李老栓就常说:“跟着风小子干活,不光能拿粮,还能学本事,值!”
李秀娥和凌建国则全力负责后勤。每天天不亮,李秀娥就起来烧火做饭,早饭是掺了红薯干的玉米糊糊,中午是糙米饭配野菜炖肉(狩猎队分得的肉,特意留了些给工人),晚上则是杂粮饼子加咸菜。她还会把工人的脏衣服悄悄拿去洗了,晾干后叠整齐送回去,工人们都感激地说:“婶子,您太客气了,我们自己洗就行!”凌建国则负责整理物料,把砖、瓦、木料码放整齐,还会在工地边搭个简易的棚子,供大家休息躲雨。
凌云和凌雨成了工地上的“小帮手”——每天放学回来,就帮着递瓦刀、搬小石子,或者给工人送水。凌雨还会把自己攒的糖块分给大家,小大人似的叮嘱:“叔叔们慢点干,别摔着。”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随着新房一天天成型,村里人的羡慕也越来越明显。张婶送来了十个鸡蛋,笑着说:“风小子,婶子没别的,这鸡蛋给云娃雨娃补补身子,新房真敞亮!”孙老栓送了一把自己磨的镰刀,“以后下地干活,用得上!”连平时不怎么说话的陈老师,都送了一副手写的对联,“上联是‘勤劳能致富’,下联是‘和睦可兴家’,给你贴门上,图个吉利!”
这些温暖的善意,让凌风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自己一家终于在村里真正站稳了脚跟,赢得了尊重。
然而,这些热闹和善意,却成了老宅的“眼中钉”。王菊香每天都要站在自家院门口,盯着村西头的新房,嘴里念念有词,不是骂“白眼狼”,就是咒“房子塌了”。赵桂芹则在背后散布谣言:“哼,谁知道他那钱是咋来的?打猎能挣那么多?指不定是偷了公家的东西!”
喜欢重生五八之灵泉空间护家人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生五八之灵泉空间护家人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