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这一背景,让我们回到 2010 年 7 月 25 日,德国霍根海姆赛道的那个下午。
首先,我在第二十二圈进站,尽管与伦纳使用同款轮胎,却比他晚进站十圈,出站后位居第五,落后于领跑集团与队友,但关键是领先韦弗,从车队角度看,相比起步位置仍有提升。
此时,领跑的德?马特奥在清晰赛道中拉开三秒差距,局势看似已定,但事实恰恰相反。
德?马特奥能拉开差距,是因为阿尔瓦雷斯主动减速,获得清晰赛道后,他故意展现自己的速度:不仅刷出全场最快圈速,还瞬间追近至德?马特奥车尾,可德?马特奥随即也刷新最快圈速,再次拉开差距。
法拉利双雄开始交替刷新最快圈速,两人间的差距像手风琴般反复伸缩,而伦纳逐渐掉队,无力跟上节奏。
此时局势本应平息:德?马特奥证明了自己在压力下能与阿尔瓦雷斯保持同等速度,伦纳跟不上,安东尼也落后不少,还需阻挡我防止我超车,韦弗则因散热问题进一步掉位。
比赛已进入尾声,法拉利完全没必要再激化内部竞争。
然而,恩里克?德?马特奥的长期比赛工程师罗尼?桑德斯,我曾在他受伤时代替他为法拉利效力,当时也是罗尼负责我的策略,却用一种明显不情愿却又不得不服从的语气,传来了一条指令:“好了,听着,费利佩比你快。我重复一遍,费利佩比你快。确认你已收到消息。”
罗尼的声音清晰洪亮,或许这已是法拉利能想出的最隐晦的 “暗号”,又或许罗尼明知这是违规指令,干脆不再试图隐瞒。
无论如何,德?马特奥没有口头回应,而是在第四十九圈,驶出发夹弯时故意减速,让阿尔瓦雷斯超越并领跑,自己则乖乖跟在身后。
阿尔瓦雷斯赛车尾翼上的桑坦德银行标志,或许已向这位巴西人暗示了 “让车” 的原因。
了解罗尼的人都知道,这位英国人性格温和。而真正让我确信他是被迫传达指令的,是他随后的无线电留言:“对此我很抱歉。”
没人会为合法公平的行为道歉。但法拉利在 2010 年德国大奖赛就是这么做了。
以下是本场比赛结果,目前而言,未来是否会因上诉或仲裁改变结果尚不确定:
2010 年德国大奖赛积分区结果:
1. 费利佩?阿尔瓦雷斯 —— 西班牙 —— 法拉利车队 ——25 分
2. 恩里克?德?马特奥 —— 巴西 —— 法拉利车队 ——18 分
3. 马克西米利安?伦纳 —— 德国 —— 红牛 - 雷诺车队 ——15 分
4. 安东尼?哈里森 —— 美国 —— 迈凯伦 - 梅赛德斯车队 ——12 分
5. 张骋 —— 中国 —— 迈凯伦 - 梅赛德斯车队 ——10 分
6. 马丁?韦弗 —— 澳大利亚 —— 红牛 - 雷诺车队 ——8 分
7. 彼得?卡明斯基 —— 波兰 —— 路特斯 - 雷诺车队 ——6 分
8. 汤米?科斯基宁 —— 芬兰 —— 梅赛德斯 Gp 马石油车队 ——4 分
9. 威廉?齐格勒 —— 德国 —— 梅赛德斯 Gp 马石油车队 ——2 分
10. 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夫 —— 俄罗斯 —— 路特斯 - 雷诺车队 ——1 分
最终,法拉利受到的最严厉处罚仅是 10 万美元罚款,比赛结果维持不变。
毋庸置疑,对法拉利这样规模庞大、战绩辉煌的车队而言,10 万美元不过是 “象征性惩罚”。
要知道,我现在效力的迈凯伦,曾在 2007 年因 “持有法拉利数据”(尽管 FIA 无法证明这些数据被用于赛车研发)被罚款 1 亿美元。
相比之下,此次处罚更像是一种羞辱。
显然,我作为迈凯伦车手,对 “间谍门” 事件的看法可能存在偏见。公平地说,迈凯伦或许本可以利用法拉利的数据研发出更优赛车,而非直接复制,但这已无关紧要。
关键在于,法拉利在本场比赛中,明目张胆地使用违规团队指令,以达成他们偏好的结果。
整场比赛中,阿尔瓦雷斯从未有机会凭借硬实力超越德?马特奥,无论他在追近时刷出多快的圈速,一旦进入德?马特奥的尾流区,便会因空气动力学乱流无法继续推进。
他能完成超越,完全是因为团队指令,而这正是他通过无线电明确要求的。
车队服从了,且所有人都听到了那条指令。
抛开情绪不谈,FIA 在此次事件中说过一句话,我表示认同:如果法拉利连这种 “半遮半掩” 的暗号都能想出来,还援引迈凯伦、红牛 “变相使用团队指令” 的案例为自己辩护,那么反对团队指令的努力或许本就徒劳。
车队总有办法影响比赛结果,FIA 几乎无法彻底阻止,毕竟禁令已实施八年,却仍未能阻止法拉利此次的行为。
你或许会说,即便没有处罚,违规也应感到羞耻。
但问题在于,法拉利的赞助商似乎并不在意,这些公司既不介意赞助一辆仍接受菲利普?莫里斯(烟草公司)资金的赛车,也不介意车身上曾印着 “变相非法宣传香烟” 的条形码图案。
既然壳牌这样的赞助商对此都无动于衷,我们也无法指望他们此刻突然 “觉醒”。
无论如何,法拉利本场终于迎来复苏,而威廉姆斯则截然相反,尽管排位赛表现强劲,正赛却浪费了大好机会,最终仅以第十二、十三名完赛,差一点就能进入积分区,结局令人惋惜。
这些或好或坏的结果,都在影响着车手积分榜的走向,前六名的排名如下:
1. 安东尼?哈里森 —— 美国 —— 迈凯伦 - 梅赛德斯车队 ——175 分
2. 张骋 —— 中国 —— 迈凯伦 - 梅赛德斯车队 ——172 分
3. 马克西米利安?伦纳 —— 德国 —— 红牛 - 雷诺车队 ——151 分
4. 马丁?韦弗 —— 澳大利亚 —— 红牛 - 雷诺车队 ——144 分
5. 费利佩?阿尔瓦雷斯 —— 西班牙 —— 法拉利车队 ——135 分
6. 彼得?卡明斯基 —— 波兰 —— 路特斯 - 雷诺车队 ——99 分
卡明斯基以 99 分领先德?马特奥(95 分)与科斯基宁(84 分),保住第六位,但德?马特奥凭借本场亚军,已大幅缩小差距,若他能保住原本的冠军,或许已能超越卡明斯基。
但显然,“伟大的” 费利佩?阿尔瓦雷斯绝不会愿意放弃 7 分的差距。
但事实是:阿尔瓦雷斯本赛季已拥有一场胜利,而德?马特奥距离去年匈牙利大奖赛那场危及生命的撞车,已近一年。一场胜利能为德?马特奥带来的信心提升,远比阿尔瓦雷斯需要得多。
而法拉利选择偏袒一号车手,我担心这会彻底击垮德?马特奥,一旦法拉利如此残忍地剥夺他的胜利,谁知道他是否还能重拾夺冠的渴望?
或许我反应过度,或许换作我是阿尔瓦雷斯,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但关键在于:没有车手能赢得赛季每一场比赛。
对车队而言,拥有两位具备夺冠实力、地位平等的车手(如现在的迈凯伦),才是更有利的选择,但法拉利永远不会这么做。
经历了齐格勒的 “统治时代” 后,“一号车手与二号车手” 的文化已深植于法拉利,即便 2007-2008 年哈马莱宁与德?马特奥实力接近,也未能改变这一现状。
以下是车队积分榜前六名:
1. 迈凯伦 - 梅赛德斯车队 —— 英国(总部位于英国沃金)——347 分
2. 红牛 - 雷诺车队 —— 奥地利(总部位于英国米尔顿凯恩斯)——295 分
3. 法拉利车队 —— 意大利(总部位于意大利马拉内洛)——230 分
4. 梅赛德斯 Gp 马石油车队 —— 德国(总部位于英国布拉克利)——132 分
5. 路特斯 - 雷诺车队 —— 英国(总部位于英国恩斯通)——104 分
6. 印度力量 - 梅赛德斯车队 —— 印度(总部位于英国银石)——48 分
法拉利凭借这场 “无论是否合规” 的冠亚军,斩获 48 分满分,成功建立稳定优势,如今他们与红牛的差距,已远小于与中游车队的差距。
与此同时,路特斯积分突破 100 分,加入 “百分区” 阵营,重新点燃与梅赛德斯的竞争;印度力量与威廉姆斯也在伺机冲击中游领先位置。
但本场比赛中,这两支车队均未能得分,积分被前五名车队瓜分,且前五名均实现双车进入积分区。
亚历山德罗夫本赛季至今表现不佳,这不全是他的错,毕竟他是新秀,而卡明斯基近期状态或许正处于生涯巅峰,甚至超过几年前效力宝马索伯时的夺冠时期,但若他能凭借此次积分(第十名)找到稳定状态,威廉姆斯想要超越印度力量或许会更加困难。
正如我在迈阿密赛前对娜塔莎所说:即便她开着梅赛德斯赛车,也需要前三名车队的六辆赛车同时表现失常,才有可能夺冠。
同理,如今威廉姆斯、印度力量等车队想要进入积分区,也需要我们六辆 “第一梯队” 赛车、两辆梅赛德斯赛车与两辆路特斯赛车中,有人出现失误。
即便如此,第十名仅得 1 分,第九名 2 分,第八名 4 分,在赛季过半、印度力量已积 48 分的情况下,这些分数显得微不足道。
2008 年初我为威廉姆斯效力时,那些积分之所以关键,是因为赛季初期各车队普遍存在不稳定与可靠性问题。
而当赛季进入欧洲赛段,尤其是过半后,顶尖车队基本已解决大部分技术问题,中游车队的积分机会也随之减少。
正因如此,我与安东尼目前占据积分榜前两位,显得至关重要。
我当然希望仍能领先安东尼,但事已至此,我们只能为现有局面全力以赴。
红牛近期连夺胜利,法拉利也终于重拾夺冠速度,对迈凯伦而言,当前策略应是 “最大化稳定积分”,寄望红牛与法拉利将过多精力投入 “相互竞争” 与 “争夺胜利”,无暇追赶我们的积分优势。
显然,我们也渴望胜利,尤其是我,赛季后半程的赛道大多是我熟悉的,且当前世代的赛车,或至少是空气动力学设计相近、仅加油规则不同的赛车让我更有信心。
我们会抓住每一个夺冠机会,但正如我反复强调的:当前竞争异常激烈,在这样的积分格局下,我们不可能赢得每一场比赛。
因此,当机会出现时,我们需要专注于拿下尽可能多的积分。
对我而言,德国大奖赛算不上成功:既没有迈阿密站的夺冠辉煌,也没有瓦伦西亚站 “双车登台、领跑积分榜” 的强势,甚至没有英国站 “首圈神级推进、从第十四逆袭第四” 的精彩回忆。
相反,我虽在排位赛击败队友,却在正赛中浪费了优势;车队与我尝试的 “晚进站策略” 未能扭转局势,或许是因为留轨时间过长,错失了利用慢车阵反超的机会。
说到底,即便我能完美把控进站时机、出站后领跑,或许也无济于事,面对德?马特奥与阿尔瓦雷斯全力推进时的惊人速度,我毫无应对之策。
本场比赛中,没人能跟上法拉利双雄的节奏,这也是伦纳的冲击最终徒劳无功的原因。
无论如何,法拉利本就能赢得这场比赛,甚至本就能包揽冠亚军,正因如此,他们为了偏袒一号车手而篡改结果,才更令人遗憾。
本场比赛本可以书写 “法拉利复苏” 的佳话,却因那条团队指令,让标题变成了 “法拉利重拾旧习”。
我不愿相信法拉利是一支 “肮脏的车队”,我认识那里的人,知道他们都是好人。
但当他们做出这样的事时,我很难再为他们辩护,尤其是现在,我们已是直接竞争对手。
《F1之飞驰人生》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15中文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15中文网!
喜欢F1之飞驰人生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F1之飞驰人生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