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如同涟漪,可由一人中心荡漾开去,逐渐抚平一个家庭的躁动;坚持微小的共修,能在日常中开辟出一方滋养所有人的祥和绿洲。
春节的喧嚣渐渐沉淀,老宅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昭阳享受着与父母相处的时光,但也敏锐地察觉到家中那熟悉的能量场——父亲饭后习惯性地打开电视,让嘈杂的新闻声填充寂静;母亲则时常一边做着家务,一边不自觉地叹气,眉宇间笼着淡淡的、说不清的愁绪。家,温暖,却似乎缺少一种更深沉的安定感。
一个念头在她心中清晰起来:独善其身固然好,但若能将自己受益的宁静,分享给最亲的人,哪怕只是一点点,或许能为这个家带来不一样的滋养。她想到了“家庭共修”——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只是最简单易行的静坐。
晚饭后,收拾完碗筷,昭阳没有像往常那样各自散去。她泡了一壶安神的菊花茶,给父母各斟一杯,然后温和地开口:
“爸,妈,我们一起来坐十分钟好吗?什么都不用做,就是安安静静地坐着,感受呼吸。”
预料之中的阻力出现了。
父亲眉头一皱,视线还没从电视上移开:“坐那儿干嘛?怪傻的。我看新闻呢。”
母亲也面露难色:“哎哟,我这一把老骨头,坐不住啊,还得去把洗衣机里的衣服晾了。”
昭阳没有气馁,也没有强行说服。她只是微笑着,语气带着鼓励和一点点撒娇的意味:“就十分钟嘛,试试看?就当陪陪我。听说对睡眠好,还能让心情平静呢。”
她先在自己常坐的垫子上安然坐好,背脊舒展,双手轻放膝上,闭上了眼睛,做出了一个沉静的示范。
父母对视一眼,或许是心疼女儿,或许是被她那份异常的安定所触动,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勉强配合了。
父亲嘟囔着关掉了电视,重重地坐在沙发上,身体僵硬,眼睛不知道看哪里好。母亲则坐在椅子上,手脚似乎都没处放,一会儿挠挠头,一会儿整理一下衣角。
最初的几分钟,简直是煎熬。
父亲不停地清嗓子,变换坐姿,发出不耐烦的叹息。
母亲则频频偷看墙上的挂钟,小声嘀咕:“这时间怎么过得这么慢……”
昭阳能感受到那股弥漫在空气中的焦躁和不适应。她没有出声干预,只是在自己稳定的呼吸中,默默地将一份宁静的意愿传递给父母。她偶尔会极轻声地提醒一句:“没关系,放松就好,只是感受呼吸。”
一天,两天,三天……
昭阳坚持着。每天晚饭后,她都会温柔而坚定地提议这十分钟的静坐。她没有评判父母的表现,无论他们是如何的坐立不安。
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第四天,父亲清嗓子的次数少了,虽然依旧闭着眼,但眉头不再紧锁。
第五天,母亲竟然在静坐结束后,轻声说了一句:“好像……脑袋里是没那么乱糟糟的了。”
一周后,父亲虽然还是会抱怨两句,但不再需要昭阳多次提醒,到点会自己下意识地调整坐姿。母亲则开始期待这十分钟,说她晚上入睡似乎容易了些。
更重要的是,这短短的十分钟,像一个小小的净化仪式。当全家人都放下外务,共同沉浸在一种向内安静的意图中时,一种无形的、安宁的能量场便开始形成并稳固。
家庭氛围开始悄然转变。
以往饭后可能因为琐事发生的轻微口角不见了。父亲看电视的音量调低了许多,有时甚至选择看一会儿书。母亲唠叨和叹气的次数明显减少,脸上多了些舒朗的神情。家人之间的对话,语气更加平和,多了些耐心的倾听。
这并非什么神奇的改变,而是如同在喧嚣的日常中,共同开辟出了一方小小的、宁静和谐的绿洲。每天在这绿洲中汲取十分钟的静谧,便足以滋养一整天的心绪。
一天晚上,静坐结束后,父亲破天荒地没有立刻去开电视,而是坐在原地,若有所思地看着窗外渐沉的夜色,良久,轻轻说了一句:“嗯……是挺舒服。”
昭阳看着父母愈发舒展平和的面容,心中充满了比个人修行突破时更深的喜悦与满足。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能将内心的光明与安宁分享给家人,照亮他们的一方心田,这或许正是“明灯照人”最温暖、最踏实的实践。
昭阳为父母续上热茶,心中暖意融融:家如小舟,共修作锚;每日片刻静,滋养无限情。以我身心片刻定,换得满室祥和生。
家庭共修的成功,让昭阳体会到分享宁静的美好。她开始思考,除了这片刻的静坐,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还有其他方式,能够更精准地向家人传递爱与关怀,让理解与温暖更加流畅地在彼此心间流淌?
喜欢我的通透活法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我的通透活法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