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的成功应用,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对更大机械力量的渴望。尤其是农业连队的战士们,面对一眼望不到边的待垦荒地,以及盐碱地治理中需要搬运的大量土方,愈发感到人力的极限。他们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拥有传说中那种力大无穷、不知疲倦的“铁牛”——拖拉机。
这种渴望,也清晰地反映在了宋书羽的系统界面上。一个名为“初级农业机械化奠基”的新任务被触发,而任务奖励,正是小型轮式拖拉机的全套技术图纸!
然而,与以往不同,这个任务的解锁条件变得异常苛刻:
1. 建立稳定的小型内燃机生产线。(要求:月产稳定运行的10马力以上单缸柴油机5台以上。)
2. 培养能够独立完成发动机装配、调试与维修的技术工人不少于20人。
3. 建立初步的齿轮加工与热处理能力。
这三个条件,像三座大山,横亘在独立一团与“铁牛”梦想之间。系统再次强调了它的核心原则:技术必须扎根于现实的工业基础和人才土壤。
宋书羽将任务情况向王团长和党委做了汇报。看着那令人咋舌的解锁条件,会议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
王团长深吸一口气,打破了沉寂:“我就知道,这‘铁牛’不是那么容易牵来的!系统这是在告诉我们,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老宋,你就说,这三个条件,我们有没有可能实现?需要多久?”
宋书羽摊开自己绘制的独立一团现有工业能力图谱,冷静地分析:“第一条,小型内燃机。我们有一定的铸造和机加工基础,王振虎他们能炼出合格的钢铁,张建业小组能加工复杂的零件。但发动机涉及精密铸造、曲轴加工、油路系统、燃油喷射等,对我们来说,几乎是从零开始。第二条,技术工人,需要从头培养。第三条,齿轮加工和热处理,是我们的又一个短板。”
“困难很大,但并非毫无希望。”他话锋一转,“我们可以分步走。首先,集中力量攻克最基础的单缸柴油机。系统可以提供图纸和原理,我们需要的是吃透它,并利用现有条件,把它‘仿制’出来。这本身,就是对整个工业体系的一次极限拉动和全面提升!”
“干!”王振虎第一个表态,眼中闪烁着遇到挑战时的兴奋光芒,“不就是发动机吗?我们能炼出钢,就能造出会转的机器!我把车间最好的力量都集中起来,成立‘发动机攻关小组’!”
“人才培养要同步进行。”宋书羽看向秦湘云和负责夜校的同志,“需要在技术夜校里,开设专门的‘内燃机原理与构造’、‘机械制图与公差’、‘齿轮传动’等课程,选拔最优秀的学员,边学边干,参与到攻关中来。”
秦湘云郑重地点点头:“教育必须走在生产前面。我立刻组织师资力量,编写讲义。需要你和王工、郑教授多来上课。”
一场围绕“铁牛”梦想,实则夯实工业根基的战役,悄然打响。
王振虎的车间里,划分出了一片专门的区域。墙上挂起了宋书羽根据系统图纸绘制的、放大了的柴油机解剖图。每一个零件都被编号,列出材料要求、加工工艺和精度标准。
铸造车间开始尝试用新的砂型铸造法,制作结构复杂的缸体、缸盖毛坯,废品率起初高得惊人。机加工车间,张建业带着人,对着那些需要高精度的曲轴、连杆、活塞,一遍遍地调试车床,研究刀具角度和切削参数,靠着经验和手工研磨,一点点逼近图纸要求。
宋书羽的“种子计划”成员,成为了攻关的核心力量。李卫东负责材料分析和热处理试验,王秀英负责建立发动机试制档案,记录每一个零件的试制过程和问题。其他成员则分头研究燃油系统、冷却系统。
夜校的新课程吸引了大量渴望知识的年轻人。晚上,地窝子里坐满了人,听着宋书羽或王振虎讲解发动机如何将柴油的爆炸力转换成旋转的动力,看着黑板上复杂的结构图,眼中充满了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与征服欲。
进展是缓慢而艰难的。第一个自制的缸体因为砂眼太多而报废;第一根手工打磨的曲轴动平衡不达标,运行时抖动得像要散架;喷油嘴的加工精度始终不够,无法雾化燃油……
失败,几乎成了家常便饭。车间角落里堆放的废件,越来越多。
但是,没有人气馁。每一次失败,都被详细记录、分析、讨论。王振虎常说:“怕什么?失败一次,我们就离成功近了一步!这东西要是那么容易造,还轮得到我们在这戈壁滩上搞?”
在这反复的摸索和失败中,独立一团的工业“骨架”,正在一点点变得强壮。工人们的技术水平在攻坚中得到淬炼,年轻的技术员们在实践中飞速成长。
虽然第一台能稳定运行的柴油机还不知道何时才能诞生,但整个基地都明白,他们正在做的,是一件真正意义上“从无到有”的伟业。那轰鸣的“铁牛”固然令人憧憬,但为了迎接它所搭建起的工业骨架和培养的人才队伍,或许是比“铁牛”本身更加宝贵的财富。
梦想,正驱动着现实,艰难却坚定地向前迈进。
喜欢钢铁雄心:开局一座戈壁城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钢铁雄心:开局一座戈壁城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