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坊的规划、未来棉纺厂的憧憬,乃至古丽卫生所里那些需要电力灭菌的器械,都如同一个个不断加码的砝码,清晰地指向同一个瓶颈——电力。独立一团现有的小型坑口电站,那微弱而不稳定的光芒,已然无法照亮前方更加雄心勃勃的发展道路。电站扩容,这场关乎能源命脉的攻坚战,势在必行,且刻不容缓。
宋书羽肩头的担子前所未有的沉重。这不同于制造一台机器,那是在已知图纸和原理下的“复制”与“适应”。电站扩容,尤其是新建更大规模的机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土建、机械、电气、输配电等多个陌生领域,很多环节对他们而言都是第一次接触,充满了未知的风险。
蓝图与现实的第一道鸿沟
系统提供了适用于当前条件的小型火电站(功率约500千瓦)的总体技术方案和关键设备(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的原理图。然而,当宋书羽带领着以李卫东小组和抽调的建筑、矿山骨干组成的“电站建设筹备组”开始进行实地勘测和初步设计时,蓝图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便赤裸裸地展现出来。
选址的困境: 新电站需要靠近煤矿以减少运输成本,需要充足的水源用于冷却和锅炉补给,还需要相对平坦、地质稳定的场地。符合所有理想条件的地点少之又少。经过反复踏勘,最终选定了一处距离现有煤矿约三公里、靠近一条季节性河流支流的地点。但这里地势略有起伏,需要进行大量的土方平整,而且地基土层情况不明。
设备制造的极限挑战: 电站的核心——“三大件”(锅炉、汽轮机、发电机),其制造难度远超之前的任何机器。
· 锅炉: 是需要承受高温高压的庞然大物,对钢材的耐热性、强度和焊接工艺要求极高。王振虎看着锅炉本体的图纸,那复杂的锅筒、密集的管道和厚厚的钢板,直嘬牙花子:“这玩意……搞不好就是个会炸的大炮仗啊!咱们这焊接水平,能行吗?”
· 汽轮机: 精密程度堪比收割机的脱粒滚筒,但转速更高,对叶片的型线、动平衡、轴承的要求达到了变态级别。李卫东小组感到无从下手。
· 发电机: 涉及电磁理论、绝缘处理、线圈绕制,对王振虎车间来说是完全陌生的领域。
土建与安装的未知领域: 电站厂房的建设、大型设备的吊装就位、复杂的管道铺设和保温、输配电线路的架设……每一项都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经验。筹备组里没有人真正干过。
分进合击,土法上马
面对几乎无处下手的困境,宋书羽采取了最朴素的策略——分解难题,分进合击,土法上马,在实践中学习。
1. “蚂蚁啃骨头”式的土建开工: 等不及所有技术问题解决,王团长一声令下,抽调了两个连队的兵力,在选定的厂址打响了土建第一枪。没有大型机械,就靠铁锹、十字镐、扁担和筐。削平山坡,填平沟壑,开挖厂房基础。同时,宋书羽紧急给建筑骨干补习基础力学和地基处理知识,指导他们如何放线、如何夯实基础。李卫东则带着几个人,开始研究简易的龙门吊和滑轮组设计,为将来吊装大型设备做准备。
2. 核心设备的“庖丁解牛”: 宋书羽将“三大件”的图纸反复研究,拆解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部件或制造工序。
· 锅炉: 他决定采用相对保守的分段制造、现场组装的方案。将庞大的锅炉本体分解成锅筒、炉胆、水管束等几个大部件。王振虎车间集中力量,先攻关锅筒的卷板、焊接和探伤(采用煤油渗透法等土办法)。他们建造了地炉,用于钢板加热弯卷;改进了焊条配方和焊接工艺;制作了专用的工装夹具来保证尺寸。每一个步骤都伴随着无数次的失败和调整。
· 汽轮机: 这是最难的点。宋书羽决定降低初始目标,不追求最高效率,先保证能转起来、能稳定发电。他简化了叶片设计,采用更易于加工的形状;动平衡要求也适当放宽,准备依靠后期现场精细调整;对于高精度的轴承,他一方面尝试自制(难度极大),另一方面开始向上级打报告,申请调配这类的关键外购件。
· 发电机: 暂时作为技术储备项目。宋书羽将主要精力放在前两项,对于发电机,他做好了万一无法自制,就像上级申请调拨成品,或者利用现有小电站发电机并联扩容的备用方案。
3. 全民参与的“光明工程”: 电站建设成了全团瞩目的焦点。王团长将其命名为“光明工程”,号召全团支援。农业连在农闲时组织人力参与土方作业;农机队负责所有物资的运输;秦湘云组织妇女们负责后勤保障和工地的简单杂活;学校的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到工地参观,接受最生动的科学技术教育。阿卜杜勒老人也带着部落青壮年,用骆驼队帮助运输石料和木材。
挫折中前行
攻坚的过程绝非一帆风顺。
锅炉锅筒的第一道焊缝就因为应力集中而开裂,不得不割开重焊。
汽轮机叶片的铸造废品率居高不下,堆满了车间的角落。
一次暴雨导致开挖的基础基坑积水坍塌,险些造成人员伤亡,幸亏宋书羽提前强调了边坡支护,才避免了严重后果。
每一次挫折都让人揪心,但也让他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焊工们的手法在反复实践中越来越稳;李卫东对动平衡的理解更加深刻;建筑队员们学会了如何应对恶劣天气。
当第一个巨大的锅炉锅筒在简易的工棚下成功完成组对焊接,并通过了压力测试时;当第一片符合要求的汽轮机叶片终于从砂型中完好地取出时,工地和车间里都会爆发出由衷的欢呼。每一步微小的进展,都凝聚着难以想象的努力和智慧。
宋书羽常常在深夜还守在工地或车间,他的身影比以前更加清瘦,但眼神却愈发锐利和坚定。他知道,这场攻坚战,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更强的电力,更是对独立一团整体技术能力、组织能力和意志品质的一次极限考验和全面提升。
戈壁滩上,一座新的厂房正在拔地而起,尽管粗糙,却充满了力量。那里面,正在孕育着驱散黑暗、带来动力的光芒。这条“光明之路”虽然布满荆棘,但独立一团的建设者们,正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一寸寸地将其开拓出来。当电流最终奔涌而出的那一刻,必将照亮一个全新的、更加现代化的独立一团。
喜欢钢铁雄心:开局一座戈壁城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钢铁雄心:开局一座戈壁城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