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号”广播船的成功测试,标志着“真理之声”计划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但林晓的思考并未止步于传统的无线电广播。在他那超越时代的认知中,“声音”作为一种武器,其潜力远不止于传递信息。他想到了系统知识库中曾惊鸿一瞥、被他归类为“非致命\/控制类”的某些概念,其中就包括次声波。
这种频率低于20赫兹、人耳无法直接听见的声波,却能与人体内脏器官产生共振,引发恶心、眩晕、焦虑、甚至暂时性功能障碍。在特定频率和强度下,它能成为一种有效的区域拒止和心理威慑手段,且不会造成永久性生理损伤,某种程度上符合林晓为自己设定的“伦理底线”。
“‘真相号’不仅要说出真相,”林晓在绝密会议上对吴工和陈志宏博士说道,“必要时,它还要让敌人‘感受’到真相的重量。广播是攻心,而次声波,则是扰神,是施加一种无形的压力。”
吴工闻言,眉头紧锁,他更熟悉钢铁和炸药,对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声波武器”感到本能的疑虑:“将军,这……这太玄乎了。次声波?我们连听都听不见,怎么制造?怎么控制?又怎么确保有效?”
陈博士却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扶了扶眼镜,眼中闪烁着科学探索的光芒:“次声波……理论上确实存在这种可能。极低频的机械振动,与人体某些器官的固有频率接近……如果能精确控制频率和发射方向,或许真的可以实现非接触式的生理干扰。但这需要极其精密的频率发生器和定向传播技术,以我们目前的条件……”
“不需要完美,只需要可行。”林晓打断道,他知道完全版的次声波武器远非当前技术所能及,但他要的只是一个“概念验证”级别的雏形,能产生一定的干扰和威慑效果即可。“我们不追求用它来瘫痪整艘军舰,但只要能让靠近‘真相号’的敌方船员感到不适、心烦意乱,无法有效操作武器,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他再次动用了系统的“概念验证”功能,选择了“大功率低频声波发生与控制(非致命应用)”这一分支。没有具体的图纸,而是关于核心原理、可能的实现路径(如使用大功率低音扬声器阵列、亥姆霍兹共振器原理等)、以及关键的安全性警示(避免特定频率对己方人员造成伤害)等知识流。
带着这些经过“降维”的知识,林晓向吴工和陈博士的联合团队下达了研制“辅助声学威慑系统”的命令。这成了“真相号”改造工程中保密等级最高的附加项目,知情者被严格限制在极小的范围内。
研制过程比广播设备更加艰难。团队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产生足够强度的低频声波。他们尝试了改造大型低音炮,甚至利用船上现有的通风管道系统进行改装,试图将其变成巨大的共振腔。最初的测试不是功率不足,就是频率控制不稳,发出的声音更像是一台故障重型卡车的轰鸣,而非无形的次声。
一次失败的测试中,强烈的低频振动甚至让附近船坞的一些玻璃器皿产生了裂纹,几名靠得太近的工程师出现了短暂的恶心和头晕。这次意外反而证明了方向是对的,但也敲响了安全警钟。
陈博士带领团队重新调整方案,专注于频率的精确控制和定向传播。他们设计了一套复杂的电子分频和功率放大系统,并尝试在甲板上安装一个由多个特制扬声单元组成的、可调节角度的发射阵列,外面覆盖上流线型的整流罩,伪装成通风口或储物舱。
与此同时,林晓严格规定了该系统的使用原则:仅在“真相号”遭遇迫近威胁、常规规避和警告无效时,由舰长请示基地后授权使用;使用时必须严格监控频率,避开已知对人体有严重危害的特定波段;优先对无人装备(如小型自杀艇)或敌方舰艇外部人员聚集区进行短时、间歇性发射,主要起干扰和威慑作用,而非杀伤。
当“真相号”最终完成全部改装,准备启航时,这套被命名为“深渊低语”的次声波发生装置,被秘密安装在了船体前部一个经过加强的隔音舱室内,其发射阵列则巧妙地隐藏在甲板建筑之中,与整艘船融为一体,外人难以察觉。
起航前夜,林晓再次登上了“真相号”。他站在那个伪装巧妙的发射阵列前,对即将担任船长的原“海狼号”副艇长(现调任)低声嘱咐:“记住,老赵,广播是我们的主武器,‘深渊低语’是最后的手段,是藏在袖子里的匕首。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亮出来。我们要的是让敌人困惑、恐惧,而不是制造无法控制的混乱。”
赵船长郑重地点了点头:“明白,将军。我们会让鬼子的耳朵里,既充满无法反驳的真相,又回荡着来自深渊的……低语。”
“真相号”缓缓驶离港口,它的航程注定充满风险。它不仅携带着撕裂谎言的声波,更隐藏着一种这个时代无人知晓、能直击生理本能的无形利刺。这柄双重的“声波武器”能否在未来的对决中发挥奇效,又将给这场心理战争带来怎样的变数,一切都等待着大海的检验。
喜欢错误剧本:我在二战点亮黑科技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错误剧本:我在二战点亮黑科技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