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张月琴回到屋里,把油灯放在桌上。她脱下外衣搭在椅背上,用毛巾蘸了点水擦了擦脸。外面很安静,只有远处几声鸡叫。她走到灶台前,往锅里倒了些水,又从柜子里取出晒干的紫苏叶和生姜片。
药还没开始熬,门外就响起了脚步声。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她停下手中的动作,转身看向门口。
门被轻轻推开,先是一个大娘走进来,手里提着个竹篮。后面跟着两三个村民,也都带着东西。有人拎着一串辣椒,有人抱着一把青菜,还有人篮子里装满了鸡蛋,蛋壳上还沾着草屑。
“张医生,”大娘站在门槛边,“我们就是想来看看你歇下了没有。”
张月琴笑了笑:“这么早,是有谁不舒服?”
“不是不是,”旁边一个男人连忙摆手,“娃昨儿晚上脚趾回暖了,今早就闹着要下地走。他娘不许,可那精神头,跟前两天完全不一样。”
“是啊,”另一个妇女接话,“你给弄的那个夹板也巧,不硌肉,孩子睡了一觉,疼得轻多了。”
张月琴点点头:“能好就好。回去还得注意别让他乱动,七天后再来一趟。”
“我们知道,都知道。”大娘说着往前一步,把手里的篮子递过来,“这是家里鸡下的蛋,一天攒几个,没舍得卖。你拿着,补补身子。”
张月琴没伸手接。
她看着篮子里白壳的鸡蛋,整齐地码在草垫上,能看出是特意挑过的。其他人也纷纷把东西往她面前送。
“这菜是今早摘的,嫩着呢。”
“这点辣椒不算啥,炒菜放一点香。”
“你天天为我们忙,连口热饭都顾不上吃,收下吧。”
张月琴双手交叠在身前,站直了身子。
“各位的心意我领了。”她说,“你们能这么说,我已经很安心了。”
她顿了顿,声音不高,但每个人都听清了。
“但我不能收这些东西。我不是为了换这些才看病的。你们的孩子好了,老人能下地走,病人不再咳,这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人群静了下来。
有个小孩在远处喊了一声,声音划过院子,没人回头。
大娘还举着篮子,手臂有些抖。她没放下,也没再往前递。
“可你也是人,也要吃饭穿衣。”她说,“你不要钱,也不要东西,那你怎么活?”
张月琴低头看了眼灶台上的锅,水已经冒了小泡。
“我有国家发的补贴,够用了。”她说,“再说,我也种了菜,养了鸡,日子过得去。你们的日子也不宽裕,这些东西拿回去,给孩子加餐,比给我强。”
“可我们心里过不去。”另一个男人低声说,“你半夜起来跑一趟,鞋都没穿暖,图什么?”
“图你们平安。”她说,“我是村里的医生,这是我的责任。要是哪天我不这么做了,我心里才真的过不去。”
风吹进门缝,把灶膛里的火苗吹得偏了一下。锅里的水咕嘟响了一声。
大娘终于把篮子慢慢放下来,抱在怀里。她没说话,只是低着头,手指抠着竹篮的边。
其他人也开始往后退。
有人把菜放在屋角的石台上,有人把辣椒挂在门边的钉子上。没人硬塞,也没人坚持。
张月琴没拦他们。
她知道这些人不是来交易的。他们是真心想谢她。但她更清楚,一旦开了这个口,以后每治一个人,都会有人说“我给你带了米”“我给你留了布”。医病就成了换东西,人心就会变。
她宁愿苦一点,也不能让这份信任变成负担。
“你们回去吧。”她说,“该喂鸡的喂鸡,该下地的下地。孩子好了,你们的日子才能稳。”
人群慢慢散开。
有人走了几步又回头:“张医生,你要缺啥,就说一声。我们不是非要你现在收下,是怕以后没机会报答。”
张月琴站在门口,看着他们的背影。
“真有事,我会说的。”她回答,“但现在,你们健康活着,就是最大的报答。”
太阳升起来了,照在院子里。锅里的药味开始往外飘。她转身回屋,拿起勺子搅了搅汤汁。
正准备盖上锅盖,又听见外面有动静。
这次不是一群人,是刚才那个骨折孩子的母亲。她独自走来,手里还是提着那个篮子,里面六个鸡蛋,一个没少。
“张医生。”她在门口停下,“我回去想了半宿,还是觉得不对劲。”
张月琴看着她。
“你救了我儿子,我连个鸡蛋都不能给你?”她的声音有点发颤,“你是不是看不起我们?觉得我们穷,东西拿不出手?”
“我没有这个意思。”张月琴立刻说。
“那你为什么不要?”女人往前一步,“你要是不收,我以后都不敢来找你看病了。我会觉得,我欠你的,还不起。”
张月琴沉默了几秒。
她走到桌边,拿出一张纸,又从抽屉里翻出半截铅笔。
“你想谢我,可以。”她说,“但不是用鸡蛋。”
女人愣住。
“村里孩子多,大人也忙,很多事不知道怎么防。”她一边写一边说,“比如摔伤后怎么固定腿,发烧到什么程度必须来,烫伤了能不能抹酱油……这些我都写下来,可光我讲,传不开。”
她把纸递过去:“你要是真想谢我,就帮我做一件事。”
女人接过纸,低头看。
上面列了几条简单的注意事项,最后一行写着:请帮忙告诉五户人家,下次见面时确认他们记住了。
“你把这张纸上的内容,一条一条讲给至少五个人听。”张月琴说,“等下回见我,你告诉我谁听了,谁问了问题。这样,就算你还了我。”
女人抬起头,眼睛有点红。
“就……就这么简单?”
“不简单。”张月琴说,“一个人讲十个人,十个人讲一百个,村子才能少点危险。这才是真正帮了我的忙。”
女人把纸小心折好,塞进衣兜。她没再提篮子的事,转身走了。
走到院门口,她忽然停下,回头说:“我一定做到。”
张月琴没应声,只是点了点头。
她回到灶台前,关了火,把药汤倒进陶罐里晾着。今天上午还要分发预防感冒的药,她得抓紧时间。
阳光照进院子,地上有片树叶被风吹得打转。她蹲下身,把门前散落的几根柴火重新码整齐。
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
她抬头看去,昨天那个骨折的小男孩正和两个孩子追着跑。他左腿还有点跛,但跑得很起劲,脸上全是汗。
张月琴站起身,嘴角动了一下。
她转身进屋,把陶罐放进背篓里,又检查了一遍药勺和空碗的数量。
门开着,风把帘子掀起来一角。
她背起篓子,准备出门。
喜欢母亲是赤脚医生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母亲是赤脚医生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