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灯还亮着,火苗比昨晚小了些。张月琴坐在桌前,手边是那本磨了边的笔记本。她没急着翻开,先伸手摸了摸胸前衣袋,布帕还在里面,压得平整。
昨夜送来的棉垫放在桌上,四角绑带垂下来。她低头看了会儿,起身把药箱拿过来,打开盖子,取出里面的药材包。党参、茯苓、当归,一包包重新检查过,放回柜格。最后她将棉垫铺进箱底,合上盖子,背在肩上走了两圈。肩膀确实轻松了点。
她把药箱放回门边,坐回桌前。这次她掀开了笔记本的封面,手指滑过新加的那行字:“若心难却,便收下,好好活着,替他们多走几步。”看了一会儿,她抽出笔,在下面另起一行写道:“从今日起,每诊一人,记三事:病状、用药、反应。”
天刚亮,外头有鸡叫。她没起身开门,先把所有旧纸页都翻了出来。有些是叠好的方子,有些是夹在书里的便条,还有几张已经发黄。她按月份排开,一张张摊在桌上。
李婶咳血那次,她记得清楚。当时只开了止血的药,后来听说好了,就没再追问。现在看记录,只写了“咳甚,痰中带红”,脉象和饮食都没记。她停下笔,在旁边画了个圈,写上“查因未明”。
王小虎高热抽搐,送来时嘴唇发紫。她用了退热针,又灌了安宫牛黄丸。孩子醒得快,家属千恩万谢。可事后没人反馈后续情况,她也没追。这次她在纸角补了一句:“疗效快,但根源未究,恐复发。”
任老汉腹痛三年,每次来都按老法子开温中散寒的药。他吃了能缓两天,第三天又疼。上次复诊时她说“脾虚久损”,可实际上并没深挖病因。她盯着这句看了很久,划掉重写:“反复发作,必有伏因,需详问劳作、饮水、饮食习惯。”
赵大爷关节炎,每逢阴雨加重。她一直当风寒治,贴膏药,扎针灸。效果有,但不彻底。昨夜她想起小陈媳妇说她娘常年泡脚不生病,突然想到——是不是湿气积得太久?她翻出当时的药方,发现从未用过祛湿通络的主药。她在本子上写下:“误以对症为根治,实则拖延病程。”
她停了一会儿,去灶台烧了点水,倒进粗瓷杯里喝了一口。水有点烫,但她没吹,就那样慢慢咽下去。
回到桌前,她抽出一张新纸,标题写上《常见病症处置备要》。下面分四栏:感冒、肠胃、外伤、慢性病。
感冒第一项,“发热伴头痛”,她列出三个可能方向:风寒、风热、暑湿。每个后面标注典型表现和初用药。写到“暑湿”时,她想起去年夏天有两个孩子拉肚子,当时以为是吃坏东西,现在想来可能是湿热困脾。她在后面打了个问号,写上“待验证”。
肠胃类里,她单列了一条“长期胃痛无溃疡史”。这类病人不少,症状轻重不一。她决定今后问诊加三项:最近有没有生气动怒?吃饭规律吗?夜里会不会反酸?她一笔一划写下:“情绪影响脾胃,不可忽略。”
外伤部分她写得最细。村子里割伤、摔伤多,处理不当容易化脓。她把清创步骤拆成五步:冲洗、刮除、涂药、包扎、换药时间。每一步都注明注意事项。比如“冲洗必须用煮沸过的水”,比如“破皮后三天内忌食腥物”。
慢性病这块最难。她知道这些病拖得久,光靠药不行。她想了想,在下面写:“治疗同时,须教患者自养之法。”然后举例:高血压者每日晨起静坐十分钟,糖尿病者控制主食量,关节炎者避湿防寒。
写完这些,她翻出木勺。老李头送的那个,握把磨得光滑。她用指腹蹭过“医者仁心”四个字,刀痕深浅不一,能看出削了很多次。她轻轻说了句:“你们信我,我就不能停步。”
中午前来了个孩子,说是胳膊扭了。她看了看,没肿,活动也正常,应该是玩闹时拉了一下。她让孩子做了几个动作,确认没事,让他回去休息别乱跑。家长千恩万谢地走了。
诊室安静下来。她拿出表看了看,十一点四十。还有二十分钟午歇。她关了门,回到桌前,打开笔记本最新一页。
她写:“今日接诊三人。第一人咳嗽,听肺音清晰,开杏苏饮;第二人腹泻,问知昨夜饮冷水,予藿香正气散;第三人小儿扭伤,无大碍,嘱静养。”
写完,她又补了一句:“今后每日午间复盘一次,风雨不改。”
下午来了两个老人,一个头晕,一个腿麻。她分别看过,开了药,叮嘱按时服用。两人走后,她把两个病例记进本子,特别标出“头晕者血压偏高,腿麻者足部发凉”,打算以后定期随访。
太阳落得早,天色一点点暗下来。她点亮油灯,继续整理。那些早年的记录太简略,很多信息只能靠回忆补全。她闭上眼,一个个画面浮现:有人捂着肚子进来,有人扶着墙走路,有母亲抱着发烧的孩子一路小跑……
她睁开眼,拿起笔,在本子最后一页写下:“每月一小结,每季一总评,五年成一方志。”
写完这句话,她停了很久。然后她把所有纸页按顺序夹好,放进抽屉。棉垫、手帕、针插、木勺,都在那个藤编篮子里。她伸手进去,指尖碰到粗糙的藤条边缘。
门外没有声音。隔壁人家早就吃完饭了。风吹着窗纸轻微抖动。
她站起身,把油灯芯调小。屋里光线暗了些,刚好够看清路。她走到门边,检查药箱是否放好,带子有没有松。
她脱了外衣,吹灭灯,躺下。
被子刚盖上,一阵风从窗缝钻进来,吹动墙上一张药方纸。纸角跳了一下,又落下。
她没动。
第二天清晨,鸡还没叫。她睁开眼,坐起来。屋里还黑着,但她没点灯。她穿好衣服,拉开抽屉,拿出笔记本。
翻到《常见病症处置备要》,她盯着“待验证”三个字看了一会儿。然后拿起笔,在“暑湿型腹泻”那一栏后面,添了一行小字:“可试加佩兰、荷叶,观察两日。”
她合上本子,放进胸前衣袋。
站起来,开门。
扫帚靠在墙角。她拿起来,走出去。
天边刚有一点灰白。
她开始扫地。
第一下,扫到了门槛外的一片树叶。
喜欢母亲是赤脚医生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母亲是赤脚医生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