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子推行的《班组效率提升与考核试行办法》,像一块巨石投入原本还算平静的湖面,激起的不是涟漪,而是汹涌的暗流。
这份凝聚了他学习管理知识心血、借鉴了其他优秀班组经验、并得到经理认可的方案,旨在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状态。方案将产量、质量、设备利用率等指标量化,与月度绩效奖金直接挂钩,并设立了明确的奖惩阶梯。
初衷是好的,逻辑也是清晰的。但强子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人心。
方案公布的第二天,危机便初现端倪。
早会上,当他详细讲解考核细则时,台下不再是以往那种或专注或敷衍的沉默,而是一种压抑的、带着明显抵触的寂静。他能看到一些老员工,比如陈师傅,嘴角向下撇着,眼神盯着地面,手指无意识地捻着工装衣角。几个平时关系还不错的年轻员工,也避开了他的目光。
最先爆发的是老张。中午在食堂,老张端着餐盘坐到强子对面,声音不大,却带着火药味:“强子,哦不,班长。你这新规矩,是逼着我们这些老家伙把命拼上啊?我们手速是比不上小年轻,可我们经验足,出的活儿稳当!你现在光看数量,不看质量,以后谁还愿意干那些费时费力的精细活儿?”
强子试图解释:“张师傅,质量权重占40%,并不低……”
“那设备利用率呢?”老张打断他,“我那台老床子,时不时就得停下来调一调,保养时间也比新的长,这能一样算吗?你这叫一把尺子量所有人,不公平!”
老张的话,代表了一大批老员工的心声。他们凭借多年的经验,往往能处理一些棘手的工艺难题,但这些无法量化的“软实力”,在冰冷的考核表上无法体现。
与此同时,一些手脚麻利的年轻员工,为了冲高产量,开始出现毛躁的苗头。下午,一批运往下道工序的半成品被退了回来,质检报告上写着“尺寸处于公差下限边缘,存在批量超差风险”。问题就出在一个被新考核方案激励、拼命赶工的年轻员工身上。
“班长,这不能全怪我啊,”那小伙子委屈地辩解,“我想着快点干,多拿点绩效……谁知道这新模具磨损这么快……”
屋漏偏逢连夜雨。快要下班时,负责物料协调的文员哭丧着脸来找强子:“班长,仓库那边说,我们这个月的低值易耗品领用量超支30%,再领要写详细说明报告了……”
强子一愣,随即明白了。为了追求设备利用率,减少更换夹具、刀具的停机时间,一些员工开始领用超出实际需求的备件,造成了浪费。
整个班组的气氛变得异常凝重。老员工们聚在一起抽烟时,抱怨声不绝于耳;年轻员工则各自为战,暗中较劲,甚至出现了争抢好干、工时短的工单的情况。之前那种互相帮衬、有问题一起解决的团队氛围,几乎荡然无存。
强子站在车间中央,看着眼前这片因为他推行的新政策而变得疏离和功利的景象,心里像压了一块冰。他原本希望通过激励提升整体效率,没想到却导致了内部的对立、质量的隐患和资源的浪费。
他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只考虑了管理的“科学性”,那些从书本上学来的模型和数据,却忽略了管理的“艺术性”,即对团队中每个活生生的人的理解、尊重和平衡。
这份他寄予厚望的考核方案,非但没有成为驱动团队前进的引擎,反而像一堵无形的墙,将他与他的队员隔开,也在队员与队员之间制造了裂痕。
团队危机,已然降临。而他这个新任的班长,正站在风暴的中心。
喜欢螺丝人生梦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螺丝人生梦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