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绵绵,强胜科技园区的银杏叶开始泛黄。在这片崭新的厂区里,一些看不见的裂痕正在悄然蔓延。
第一个显现不适的是老周。这位跟随强子创业的生产部元老,最近总是独自在车间里徘徊。他的办公室被搬到了行政楼,宽敞明亮,但他总觉得浑身不自在。
坐在办公室里,老周对老赵抱怨,隔着玻璃看车间,就像看动物园似的。
老赵苦笑着点头。他的实验室现在全是年轻人,讨论的都是他听不懂的术语。有一次他提出一个改进方案,一个年轻技术员直接说:赵师傅,这个方法太传统了,我们现在都用模拟软件。
那天晚上,老赵在实验室待到很晚,试图学会使用那些新软件。但眼睛花了,手指也不听使唤。最后他默默关掉电脑,在黑暗中坐了很久。
张大山的情况更糟。新的绩效考核制度下,他这个月因为创新贡献不足被扣了奖金。而同一个车间的年轻人,因为提出了几个优化建议,拿了不少额外奖励。
我每天保证生产线正常运转,难道不算贡献?张大山在食堂里发牢骚。
坐在旁边的年轻人小声说:张师傅,现在不光要会干活,还要会改进。
张大山把筷子一摔,起身走了。
这些变化强子都看在眼里。周一的管理层会议上,他特意提到要关注老员工的适应问题。
他们为企业立下过汗劳,强子说,不能让他们在变革中掉队。
人事部很快拿出了方案:开设老员工培训班,帮助他们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但效果并不理想。培训课上,老周总是坐在最后一排,不是打瞌睡就是看手机。张大山更是直接缺席,说有那功夫不如多干点活。
真正让强子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是一份离职申请。
我要辞职。老周把申请书放在强子桌上,语气平静。
为什么?强子很惊讶。
我跟不上现在的节奏了。老周苦笑,每天开会、填表、学新东西,太累了。我宁愿回到小作坊时代,虽然累,但踏实。
强子没有立即签字。他让老周先休假一周,好好想想。
当晚,强子把几个元老请到旧厂房。那里还保留着创业初期的样子,那台老车床静静地立在角落。
还记得吗?强子抚摸着车床,我们用它做出了第一批产品。
怎么不记得,老周眼里有了光,那时候你亲自操作,我们在旁边打下手。
为了赶工,我们三天三夜没合眼。老赵接话。
第一个订单才二百五十块钱,张大山也笑了,可现在想想,那时候最快乐。
强子环视众人:为什么现在反而不快乐了?
沉默良久,老周开口:因为觉得自己没用了。
这句话刺痛了在场的每个人。
第二天,强子召集了特别会议。除了管理层,还有各个年龄段员工代表。
企业要发展,必须要变革。强子开门见山,但变革不能以牺牲老员工为代价。
他提出了一个新方案:设立元老导师制,让老员工担任年轻员工的指导老师,把他们多年的经验传承下去。
经验也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强子说,不能丢。
这个方案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但实施起来并不顺利。
老周被安排指导新来的生产主管。第一次见面,年轻人就提出要改变他用了十年的生产流程。
这个流程效率太低,年轻人直言不讳,应该优化。
老周强压着火气:这个流程是经过无数次调试才确定的,每个环节都有它的道理。
但数据表明......
数据数据!老周终于爆发,你们就知道看数据!生产不是做数学题!
指导不欢而散。
类似的冲突在各个部门上演。老员工觉得年轻人太激进,年轻人觉得老员工太保守。
转机出现在一个意外事件。一天深夜,一台新设备突然故障,值班的年轻技术员查遍手册也找不到原因。最后只好打电话给已经休息的老赵。
老赵赶到现场,听了听设备运转的声音,又摸了摸几个关键部位。
主轴轴承磨损,他肯定地说,立即停机。
拆开检查,果然如此。避免了一次严重事故。
这件事让年轻人对老员工刮目相看。
赵师傅,年轻技术员佩服地说,您怎么一听就知道问题?
经验。老赵简单回答,这种声音我听了四十年。
渐渐地,新老员工开始真正互相理解。年轻人教老员工使用新工具,老员工传授年轻人宝贵经验。
老周也在指导年轻人的过程中找到了新的价值。他发现,自己几十年的经验确实能帮年轻人少走很多弯路。
有时候最简单的办法最管用,他对自己指导的年轻人说,这是数据告诉不了你的。
一个月后,老周主动撤回了辞职申请。
我想通了,他对强子说,企业就像孩子,不能永远穿着旧衣服。我们这些老人要做的,不是抗拒变化,而是帮助孩子选对衣服。
强子欣慰地笑了。
但他知道,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在新的组织架构下,一些元老的位置确实很尴尬。他们的经验宝贵,但很难适应新的管理模式。
这天晚上,强子独自在园区里散步。研发中心的灯光下,年轻人在激烈讨论;车间里,老师傅们在默默耕耘。
新旧交替,从来都不容易。但只要有理解,有尊重,有传承,就一定能找到平衡点。
元老的不适,是成长必经的阵痛。而他要做的,就是让这阵痛轻一些,短一些。
喜欢螺丝人生梦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螺丝人生梦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