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的城市早已沉睡,只有零星的路灯在夜雾中投下昏黄的光晕。
儿童房里,月光透过窗帘缝隙,照亮了书桌一角。
林夏蜷缩在儿子的小椅子上,娇小的身躯与周围的童趣环境格格不入,唯有笔记本电脑屏幕映出的幽蓝冷光,在她专注的脸上切割出明暗分明的棱角。
她没有使用家里的网络,而是通过一台伪装成充电宝的便携式4G路由器,连接着一个经过加密的VpN。
键盘上,她的十指翻飞,敲击声被压到最低,像春蚕食叶,细微而致命。
王磊给的运维平台地址,只是第一道门。
寻常员工即便拿到,也会被双因子认证拦在外面。
但他们忘了,这个产品最初的后台逻辑架构,正是由林夏亲手搭建。
她比任何人都清楚,在测试环境下,为了方便程序员调试,曾预留过一个临时的“后门”,一个可以通过特定指令绕过动态口令的漏洞。
随着最后一个指令被无声地执行,屏幕上那道冰冷的登录框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无数代码和数据流组成的内网深海。
她成功潜入了。
“当前连接风险等级:高。检测到实时流量审计。建议操作:每17分钟切换一次出口Ip,模拟多点随机访问。”
系统提示适时浮现。
林夏眸光一凛,立刻编写了一个自动化脚本,让代理节点每隔十六分钟便自动在全球范围内的“肉鸡”服务器上跳换一次。
从东京到法兰克福,再到圣保罗,她的数字踪迹如同一缕青烟,飘忽不定,难以捕捉。
做完这一切,她才像一只无声的蜘蛛,开始在错综复杂的网络迷宫里,谨慎地吐出自己的第一根丝。
目标——用户行为分析数据库(UbA)。
这里存放着所有员工的系统操作原始日志,是她证明自己清白,并挖出幕后黑手的唯一希望。
凭借着总监级别的记忆和对数据结构的熟悉,她精准地绕开了层层伪装的文件夹,直抵存储着“星辰”项目日志的核心区域。
她自己的访问记录果然已经被修改得天衣无缝,那个凌晨三点的“违规操作”,被标记为高优先级,刺眼地钉在日志顶端。
林夏冷哼一声,没有纠结于此。
她将时间范围拉长至最近半年,开始交叉比对其他离职员工的数据。
很快,诡异的模式浮现了。
产品经理李建,38岁,司龄八年,上个月“主动”离职。
他的离职前一周,系统日志里同样出现了一条深夜异常访问记录。
高级测试工程师陈芳,36岁,司龄六年,两个月前被“优化”。
她的日志里,则多了一次“误删”核心代码库的惊悚记录。
一共六个人,全都是35岁以上、在公司服役多年的业务骨干。
他们的系统操作记录,都在离职前被批量清洗或篡改,捏造出各种足以让他们百口莫辩的“罪证”。
更令人心悸的是,这六人的离职时间,无一例外,全部集中在每个季度财报发布前的两周内。
而他们拿到的离职赔偿金,远低于行业惯例的N+1,几乎都是被逼到主动辞职。
林夏的心跳开始加速,一股寒意从脊背窜上头顶。
“异常模式匹配度:89%。数据特征符合预设的自动化裁员算法模型。”
系统的蓝色提示框,像一道惊雷,在她眼前炸开。
这不是偶然,也不是赵雅芝针对她一个人的阴谋。
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由数据驱动、冷血高效的“数字屠宰”!
公司利用大数据模型,定期筛选出那些薪资高、年纪大、所谓的“性价比低”的老员工,然后通过技术手段伪造其工作失误,再由hR部门配合施压,以最低成本将他们清除出局,从而在财报发布前,优化公司的人力成本结构,做出一个漂亮的账面数据给资本市场看。
何等恶毒,何等冰冷!
林夏死死咬住嘴唇,直到尝到一丝血腥味,才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愤怒解决不了问题,她需要证据,铁一般的证据。
她尝试恢复那些被删除的原始日志,却发现所有敏感操作都被一个统一的指令覆盖,状态显示为“系统自动归档”。
这又是典型的障眼法,“自动归档”的背后,必然有人工触发的执行指令。
她深吸一口气,开始顺着这条指令的权限链逆向排查。
这就像在浩瀚的宇宙中追寻一颗早已湮灭的星辰发出的光,需要极致的耐心和高超的技巧。
一层层代码,一道道防火墙,她像最顶级的拆弹专家,小心翼翼地剥开这颗定时炸弹的伪装。
终于,在权限日志的最深处,她找到了那个触发所有“清洗”操作的源头——一个名为“optimizeteam”的隐藏调度任务。
这个名字充满了讽刺意味,“优化团队”,多么冠冕堂皇。
任务的执行账号归属于一个她从未听过的“hR数据分析组”,而该任务的最高审批人签名,赫然是三个龙飞凤舞的大字——赵雅芝!
任务描述里写得清清楚楚:此任务于每周一凌晨三点自动运行,筛选“成本效益比低于公司战略阈值”的员工名单,并生成初步“组织架构优化”建议报告。
所谓的“优化”,就是一份死亡名单!
林夏的胸口剧烈起伏,她迅速截取了这些非核心但足以说明问题的代码截图、任务配置和审批流程图,层层加密后,备份到了自己的私人云盘。
就在她准备清除痕迹,悄然退出时,屏幕中央毫无征兆地跳出一个刺目的红色警告框!
“警告:检测到来自堡垒机的反向溯源追踪!对方正在通过流量聚合分析,定位你的接入端口!”
被发现了!
林夏的瞳孔骤然收缩,肾上腺素在瞬间飙升至顶点。
她没有丝毫犹豫,左手闪电般按下电源键强制关机,右手同时拔掉了路由器和电脑的网线。
整个过程,不过零点五秒。
房间瞬间重归黑暗与死寂。
她静静地坐在黑暗中,能听到自己擂鼓般的心跳声。
十分钟,她像一尊雕塑,一动不动。
在确认没有任何异常声响后,她才摸出一部早已淘汰的备用手机,开机,连接上邻居家的wi-Fi,登录了一个界面如同暗网论坛的匿名通信软件。
她找到一个加密Id,发去一条设置了十秒阅后即焚的消息。
“‘optimizeteam’不是优化团队,是屠宰车间。谢谢你,没彻底背叛我。”
消息发送成功,旋即化为一缕青烟,消失无踪。
天色微亮,一夜未眠的林夏脸上却看不到丝毫疲惫,只有一种暴风雨前的平静。
床头的手机震动起来,是一个陌生的号码。
“喂,是林夏林总监吗?我是猎头公司的Amy,我们这边有一个新消费品牌,正在招募女性向内容负责人,年薪大概是您之前的一半,但发展空间很大,您有兴趣聊聊吗?”
“谢谢,我暂时不考虑。”林夏语气平淡地婉拒。
挂断电话,她习惯性地打开了常逛的职场社交媒体。
一条半小时前发布的匿名帖子,瞬间攫住了她的视线。
标题是:《扒一扒,某互联网大厂是不是在用AI模型精准裁退35岁以上老员工?
》
帖子内容语焉不详,但附上了一张经过高度模糊处理的后台系统截图。
尽管看不清细节,但那熟悉的UI布局和数据图表样式,林夏一眼就认出,正是她昨晚浴血奋战过的那片数据战场。
她盯着那张模糊的图片,许久,嘴角缓缓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冷笑。
看来,被这场“数字屠宰”惊动的人,不止她一个。
火,已经被人点起来了。
而她,还没真正出手呢。
她关掉社交媒体,转身走进书房。
那间曾经堆满专业书籍、奖杯和项目资料,见证了她十年辉煌的房间,如今看来却像一个巨大的坟场,埋葬着她名为“过去”的职业生涯。
是时候,亲手为它清理出一块墓碑,再开辟一片新的战场了。
喜欢从被辞退到被敬畏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从被辞退到被敬畏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