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二十二年冬,全国瓷具民生化工程推进中,新的民生痛点凸显 ——“瓷坏难修”:西南滇西农户扎西家的储粮瓷缸,缸沿釉面被磕碰掉一块,粮食受潮发霉,想补釉却找不到会修的人,只能用布条裹着缸沿,还是漏;北方陕北农户刘婶家的瓷碗,碗底裂了细缝,盛水就漏,扔了可惜,留着没用,堆在院子里成了 “旧瓷堆”;更糟的是,各地补釉材料适配难 —— 南方用的贝壳釉补膏,到了北方干燥地区,补好后易开裂;边疆耐摔瓷的补釉配方,普通瓷匠根本不会调。
“好好的瓷缸,就掉块釉,咋就没人会修呢?” 扎西蹲在漏粮的瓷缸旁,手里攥着从府城买来的补釉膏,试着涂了涂,没过两天就掉了,“这膏子在府城好用,到咱滇西潮地方,粘不住啊!”
陕北刘婶的院子里,旧瓷碗、破瓷罐堆了半角:“去年换的新瓷碗,今年就摔了三只,扔了怪可惜,要是能修修,给娃当饭碗也好啊!” 各地知府的奏报又一次送到御书房:滇西知府奏 “百姓瓷具损坏率超两成,会修瓷的仅占瓷匠一成”;陕北知府奏 “旧瓷堆积,有的村民用来填坑,浪费材料”。
萧璟渊翻着奏报,对苏砚微说:“瓷具民生化,既要让百姓用得上,更要让百姓用得久、不浪费,你再想想修瓷、收瓷的法子。” 苏砚微当即应下:“建‘瓷具售后传习点’教百姓修瓷,设‘旧瓷回收点’再利用,定能让瓷具陪着百姓过好日子。”
苏砚微分两路行动:一路由她带队,联合中央瓷匠传习所,整合各地补釉技艺 —— 南方防潮补釉膏(加 20% 草木灰增强粘性)、北方抗裂补釉膏(加 5% 羊毛纤维防裂)、边疆耐摔瓷补釉膏(加 10% 贝壳粉保韧性),编印《全国瓷具补修手册》(分区域标注配方、步骤),培训 “瓷修传习员”;另一路由里斯本瓷匠瓷佩德罗、老瓷匠托里尼带队,赴陕北调研旧瓷回收利用,携带旧瓷粉碎模具(将旧瓷敲碎成细粉,可当瓷土添加剂)、旧瓷改造样本(破瓷碗改造成小花盆、碎瓷片改造成护埂材料)。
苏砚微首站赴滇西,刚到滇西府最偏的澜沧寨,就跟着知府罗大人去了扎西家。扎西正用布条裹着瓷缸沿,缸里的麦粒沾了潮气,结成小块。“咱寨里人瓷具坏了,要么凑合用,要么扔了,” 扎西拿起一块掉釉的瓷片,“上次去府城买的补釉膏,涂了就掉,府城瓷匠说咱这儿太潮,得用专门的膏子,可咱没地方买。”
苏砚微从包里拿出滇西专用补釉膏:“这膏子加了草木灰,潮天也粘得牢,咱们在寨里设‘瓷修传习点’,教大家自己补,传习员还能上门帮着修。” 罗大人有些顾虑:“滇西有三十多个寨,传习员够吗?百姓学得会吗?” 苏砚微笑着说:“从之前学过瓷技的本地瓷匠里选传习员,教简单的补釉、补裂,百姓看两遍就会;传习点配‘补修工具包’(含补釉膏、细砂纸、毛笔),免费借给百姓用。”
与此同时,陕北那边,瓷佩德罗和托里尼刚到陕北榆林寨,刘婶正把破瓷碗往墙根堆。“这破瓷没处扔,堆着占地方,” 刘婶叹着气,“要是能变废为宝,也省得浪费。” 瓷佩德罗拿起一只破瓷碗:“把旧瓷敲碎,掺进新瓷土,能增强瓷具韧性;破瓷碗修修,还能当花盆,咱教大家改造。” 托里尼则拿出碎瓷片样本:“碎瓷片还能铺在田埂上,防雨水冲垮,和里斯本护埂一个理。”
【滇西:瓷修传习解民忧】
苏砚微在滇西展开 “瓷具售后传习” 试点:
瓷修传习点建设:
在澜沧寨设 “瓷修传习点”,配传习员 2 名(从府城瓷匠中选,熟悉滇西潮气候),备 “区域补修工具包”—— 滇西防潮补釉膏(膏体加 20% 本地草木灰)、细砂纸(磨平破损处)、软毛笔(涂釉用)、小瓷铲(清理碎瓷渣);
传习员分 “集中教” 和 “上门帮”:每月初一、十五集中教补修,村民带坏瓷具来学;行动不便的老人,传习员上门帮修,只收半文钱工本费(够买工具的钱)。
补修技艺简化教学:
苏砚微把补修步骤编成 “三字诀”:“磨平茬(用砂纸磨平破损处)、涂釉膏(毛笔蘸膏涂均匀)、晾三天(阴凉处晾干,不暴晒)、磨光滑(晾干后用细砂纸轻磨)”;
扎西跟着学补瓷缸,按 “三字诀” 做,三天后釉膏牢牢粘在缸沿,装麦粒再也不漏。他高兴地说:“原来补瓷这么简单,以后瓷坏了不用扔了!”
试点半个月后,澜沧寨的瓷修传习点帮村民补了五十多件瓷具,传习员还教会了二十多个村民自己补修。不到一个月,滇西三十多个寨都设了传习点,百姓瓷具修复率从一成升至七成,扎西还帮邻居补好了漏碗,成了寨里的 “小瓷匠”。
瓷佩德罗和托里尼在陕北展开 “旧瓷回收利用” 试点:
旧瓷回收点建设:
在榆林寨设 “旧瓷回收点”,由寨老负责登记回收 —— 完整的破瓷具(如缺口碗、裂缸)、碎瓷片都收,按 “一斤旧瓷换二两新瓷土” 或 “十斤旧瓷换一只小瓷碗” 补贴;
回收的旧瓷分类处理:完整破瓷具(能修的先修,当二手瓷具低价卖;不能修的敲碎)、碎瓷片(分粗碎、细碎,粗碎当护埂材料,细碎当瓷土添加剂)。
旧瓷改造与利用:
托里尼教村民 “旧瓷改造”:缺口瓷碗加个底托,改造成小花盆;裂瓷缸去掉上半部分,改造成储草盆;碎瓷片用水泥粘成小摆件,能卖钱;
刘婶把家里的五只破瓷碗,两只改造成花盆(种了多肉),三只敲碎换了一斤新瓷土,笑着说:“这破瓷也能变宝,再也不用堆着占地方了!”
旧瓷循环进瓷坊:
回收的旧瓷碎粉,送到陕北共享瓷坊,按 “10% 旧瓷粉 + 90% 新瓷土” 配比,烧制储粮瓷缸,瓷缸韧性增强,不易裂。榆林寨瓷坊用旧瓷粉烧的瓷缸,比普通瓷缸耐摔三成,村民都愿意买。
苏砚微联合户部、工部,在全国推 “瓷具售后修 + 旧瓷回收用” 双体系:
全国瓷修传习网建设:
各州设 “瓷修传习总站”,各县设 “传习点”,传习员从本地瓷匠中选,中央传习所培训;传习点配区域专用补釉膏、工具包,补釉膏按成本价卖给百姓,贫困村民免费领;
编印《瓷修简易手册》,图文标注区域配方、步骤,贴在传习点墙上,方便百姓看。
全国旧瓷回收体系落地:
各州府设 “旧瓷回收总站”,各村设 “回收点”,回收的旧瓷分类处理:可修的送瓷坊修复,低价卖给贫困村民;不可修的敲碎,送瓷坊当原料,或送农户当护埂、铺路材料;
设 “旧瓷改造奖励”:村民改造的旧瓷摆件、工具,可送到府城集市售卖,官府免摊位费,鼓励变废为宝。
不到两个月,全国瓷具修复率从一成升至六成,旧瓷回收率从三成升至八成;滇西百姓补瓷不用跑远路,陕北旧瓷成了 “香饽饽”,有的村民还靠改造旧瓷赚了零花钱。滇西知府罗大人给萧璟渊奏报:“瓷修传习进寨,百姓瓷具用得久;陕北知府也奏:“旧瓷回收再利用,既省材料又利民。”
民生二十三年春,苏砚微站在滇西澜沧寨的瓷修传习点,扎西正帮邻居补瓷碗;陕北榆林寨的旧瓷回收点,刘婶正把破瓷盆换成新花盆。苏砚微给萧璟渊写了一封信:“瓷具民生化,需‘用得上’更需‘用得久’,今修传习解坏瓷之愁,旧回收免浪费之憾,瓷具与百姓日子共生,方为长效。后续需持续优化补修材料、拓展旧瓷用途,让民生瓷具真正长久惠民。”
京城御书房,萧璟渊看着信和各地送来的旧瓷改造样本(滇西补好的瓷缸、陕北旧瓷花盆),对户部尚书说:“砚微把民生瓷具的‘最后一公里’也打通了,从产、运、用,到修、收、改,形成了闭环。此做法当纳入《民生适配集》,为其他民生物资的长效保障提供借鉴。” 他还下令:每年拨三万两银用于瓷修传习点补贴,设 “旧瓷改造创新奖”,鼓励百姓、瓷匠开发旧瓷新用途。
滇西的夕阳下,扎西用补好的瓷缸装着新收的玉米,瓷缸不漏不潮;陕北的田埂上,村民用碎瓷片护着埂,雨水冲过也不垮。这修好的、回收的瓷具里,藏着百姓的踏实日子,也藏着苏砚微辅助萧璟渊,以民生智慧织就的 “长久暖网”—— 瓷虽小,却能撑起民生的细水长流。
喜欢逆袭:庶女的开挂人生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逆袭:庶女的开挂人生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