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漠基地的国际合作会议室里,气氛却异常紧绷。蒙国采矿代表巴特与尼国工业代表拉吉正为 “设备投入比例” 争执不休,桌上的合作方案被推得歪斜 —— 自基地与巴国的铁矿合作成果传开后,蒙国与尼国主动提出 “联合参与铁矿开采”,计划组建一支 “蒙尼联合团队”,共享基地的万倍矿石资源。但筹备仅一周,两国就因设备、利益、技术认知的分歧陷入僵局,甚至影响到原定的开采计划。
“蒙国拥有 5 台先进的露天采矿机,理应获得 40% 的万倍矿石分配权!” 巴特将设备清单拍在桌上,语气强硬,“尼国只提供 2 台普通运输车,凭什么要求 35% 的份额?”
拉吉立即反驳,手指着方案中的技术条款:“尼国虽然设备少,但我们有 10 名经验丰富的矿石分拣员,能帮基地提升分拣效率!而且万倍技术的核心在基地,设备多少不该是分配的唯一标准!”
坐在主位的林舟看着争执不下的双方,眉头紧锁。他没想到,看似简单的 “联合组队”,竟因两国的利益诉求与协作意识差异,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这场矛盾不仅关乎蒙尼两国的合作前景,更可能影响基地后续国际合作的口碑。当务之急,是找到矛盾根源,推动双方达成共识。
蒙尼联合团队的矛盾并非突然爆发,而是在筹备过程中逐步积累,最终在 “设备投入、利益分配、技术执行” 三个关键环节集中显现。
蒙国与尼国在设备投入上的差异,是矛盾的起点。蒙国作为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拥有 5 台 “大型露天采矿机”(每台日开采量达 2000 吨)、3 台 “高精度矿石检测仪”,设备总价值约 800 万美元;而尼国因工业基础薄弱,仅能提供 2 台 “中型矿用运输车”(每台日运输量 500 吨)、1 台 “简易破碎设备”,总价值不足 200 万美元。
在设备清点现场,巴特曾指着蒙国的采矿机向拉吉炫耀:“这台设备能在零下 30c的环境下作业,赤漠的高温对它来说根本不算问题,每天能帮基地多采 1 万吨矿石!” 言外之意,蒙国的设备价值远高于尼国,应获得更多权益。
拉吉却不认可这种 “设备价值论”:“采矿机再先进,也需要运输车将矿石运到分拣区。尼国的运输车虽然普通,但能保证 24 小时不间断运输,没有我们,蒙国的矿石只能堆在开采区!” 双方各执一词,甚至在设备停放区域的划分上都互不相让 —— 巴特要求将蒙国的采矿机停在靠近矿脉的核心区域,拉吉则坚持运输车需停在分拣区附近,避免长途运输损耗。
更棘手的是,尼国的简易破碎设备与基地的干法分选技术不兼容,需要额外改造才能使用。蒙国团队认为 “改造费用应由尼国承担”,拉吉却觉得 “这是基地的技术门槛,理应由基地负责”,双方再次陷入争执,导致设备改造计划搁置。
设备投入的差异,直接引发了利益分配的分歧。蒙国提出 “按设备价值比例分配”:蒙国设备占比 80%,应获得 40% 的万倍矿石分配权,同时要求参与基地的技术培训名额占比 50%;尼国则主张 “按实际贡献分配”,认为矿石分拣、运输是开采流程的关键环节,即使设备少,只要后续协作中贡献大,也应获得 35% 的分配权与 40% 的培训名额。
在首次利益协商会上,巴特拿出一份 “设备价值评估报告”,试图用数据支撑诉求:“蒙国的采矿机每天能为基地节省 5 名开采人员的人力成本,按每人月薪 1 万元计算,每月能为基地节省 150 万元!这份贡献,理应在分配中体现。”
拉吉立即拿出尼国的 “分拣员资质证明” 反驳:“我们的分拣员曾在印度的铁矿项目中实现 98% 的分拣精度,比基地现有的分拣效率高 5%。如果由尼国分拣员负责矿石筛选,每月能多为基地回收 1000 吨高品矿,这难道不是贡献?”
双方的诉求差距过大,甚至在 “基础资源共享” 上也存在分歧 —— 蒙国要求优先使用基地的维修车间保养采矿机,尼国则希望优先使用后勤保障区的仓储空间存放分拣工具,互不相让的态度让利益分配方案始终无法敲定。
除了设备与利益,两国在技术执行上的认知差异,进一步加剧了协作难度。蒙国的采矿团队习惯 “经验主义操作”,比如巴特曾在未通知基地的情况下,擅自调整采矿机的开采深度,认为 “按蒙国的采矿经验,深度增加 1 米能多采矿石”,结果导致矿脉局部坍塌,险些损坏设备;而尼国的分拣员则因不熟悉基地的干法分选技术,多次将高品矿误判为中品矿,导致资源浪费。
喜欢让你荒野求生:你震惊了全世界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让你荒野求生:你震惊了全世界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