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低空安防补盲” 方面,方案提出构建 “三层低空监测网”:第一层在基地周边 10 公里范围布设 8 台低空预警雷达,专门捕捉飞行高度 5-100 米的小型无人机,探测精度达 0.5 米;第二层在围栏内侧安装 32 台毫米波雷达,形成 “地面到低空” 的立体监测带,可识别半径 3 公里内的无人机型号与飞行轨迹;第三层在核心区域上空部署 2 架自主巡逻无人机,搭载红外热成像仪与电磁干扰装置,一旦发现不明无人机,可直接实施电磁驱离或迫降。“以后不管是隐身无人机还是超低空飞行的设备,都别想‘悄无声息’靠近基地。” 负责安防的小李拿着雷达部署图,兴奋地规划安装位置,“我们还会在无人机上加装声音警示系统,对误入空域的民用无人机提前预警,避免误判。”
网络安全方面,方案重点强化 “智能防御与溯源能力”。老王团队将引入 AI 驱动的新型防火墙,通过机器学习实时更新病毒库与攻击特征库,针对新型钓鱼邮件、未知木马程序的识别率提升至 98% 以上;同时在数据交互通道加装 “单向隔离装置”,核心实验室的设备控制系统仅允许接收数据,禁止向外传输任何信息,彻底切断远程操控后门;更建立 “攻击溯源平台”,一旦发现网络攻击,可在 10 分钟内追踪到攻击源头的 Ip 地址、设备型号甚至操作人员位置,为后续追责提供关键证据。“之前的防御是‘被动拦截’,现在要变成‘主动识别 + 精准溯源’。” 老王在实验室演示新型防火墙的操作,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攻击拦截记录与溯源路径,“比如再遇到新型钓鱼邮件,系统不仅能拦截,还能分析邮件来源的服务器地址,甚至反向获取攻击者的设备信息。”
物理防御的优化则聚焦 “地形适配与应急响应”。针对西北侧围栏的监控盲区,方案决定采用 “地形改造 + 智能补盲” 结合的方式:先平整沙丘地形,消除遮挡物;再在围栏内侧加装 6 台 360 度旋转的高清夜视摄像头,配合 2 台热成像仪,实现该区域 “无死角” 监测;同时将地面震动传感器的部署密度从每 50 米 1 个提升至每 30 米 1 个,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 1 分钟内。更在基地内划分 3 个应急避难区,每个避难区配备应急物资储备库与通讯设备,一旦发生极端情况,核心人员与重要设备可在 5 分钟内转移至安全区域;还在围栏周边挖掘 2 米宽、1.5 米深的防护沟,沟内铺设尖刺网,进一步延缓入侵者突破速度。“防御不仅要‘防得住’,还要‘反应快’。” 李教授指着应急避难区的设计图,“这些区域都经过抗冲击测试,能抵御一定程度的外部破坏,确保极端情况下核心资源不丢失。”
人员管控方面,方案新增 “行为分析与动态授权” 机制。在原有分级授权基础上,引入 AI 行为分析系统,通过监控摄像头与门禁记录,分析工作人员的日常行为轨迹 —— 若某名技术层人员突然频繁出现在核心实验室周边,或操作权限与工作内容不符,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并暂时冻结其部分权限,待人工审核确认无异常后再恢复;对外来人员的审核更严格,除提前报备与身份核验外,还需提供详细的行程记录与来访目的说明,进入基地后全程佩戴定位手环,手环不仅能实时显示位置,还会在靠近核心区域时发出声光警示,若强行闯入,会自动触发警报。“以前的管控是‘按级授权’,现在要加上‘按行为授权’,让每一次权限使用都符合逻辑。” 林舟举例说明,“比如操作层人员平时只在田间活动,若突然试图进入数据中心,系统就会立刻预警,避免内部人员被策反利用。”
方案还特别强调 “常态化演练与协同机制”。规定每月开展 1 次小型模拟攻击测试,每季度联合当地公安、边防、消防部门开展 1 次综合应急演练,模拟从入侵、拦截到处置的全流程,提升团队应急响应能力;同时建立 “全国农业安全数据共享平台”,将赤漠基地的防御经验与漏洞排查结果,同步共享给其他万倍种子生产基地,形成 “一地发现漏洞,全国同步防范” 的协同防御网络。“安全不是赤漠基地一个人的事,而是所有万倍技术载体共同的责任。” 农业农村部的张专家在方案审定会上说,“只有形成全国联动的防御体系,才能真正守护好万倍农业技术这一国家战略资源。”
评估结束当天,夕阳洒在基地的防御工事上,新部署的低空雷达缓缓转动,AI 防火墙在数据中心安静运行,防护沟内的尖刺网泛着冷光。林舟拿着优化后的防御建设方案,站在核心实验室前,心里充满了底气。
喜欢让你荒野求生:你震惊了全世界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让你荒野求生:你震惊了全世界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