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春阳刚晒暖医馆的药圃,薄荷苗就冒出了新绿芽。小石头蹲在苗边,用指尖轻轻碰芽尖,笔记上刚画好的 “江南春水草” 还沾着墨痕 —— 那是陆衍昨天翻古籍时指给他看的,说江南的脉气藏在水里,草叶能跟着脉气晃。
“林姐姐,有信!”苏沐的声音像一道闪电划破了寂静的房间,她高举着一封湿漉漉的信,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信封上印着一朵淡粉色的杏花,花瓣在水中浸泡后显得有些透明,边角也被水浸得发皱,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的旅程。
“这是从江南乌镇来的信,送信的人说,那边下了整整半个月的雨,水都淹到码头了!”苏沐的眼睛瞪得大大的,满是惊讶和担忧。
林薇急忙接过信,小心翼翼地拆开,生怕弄湿了里面的信纸。展开信纸,只见上面的字迹娟秀却带着些许急意,仿佛写信的人在匆忙中写下这些文字。
“……雨不停,水不退,田里的稻种都泡烂了,有的人家屋脚裂了缝,能看到水里泛着绿光,像地脉的气在乱晃……我爹以前说,这是‘脉气涝’,可他走得早,我找不到引脉的法子……”
林薇的眉头紧紧皱起,她能想象到信中所描述的景象,雨水淹没了稻田,房屋岌岌可危,地脉的气息也被扰乱。而写信的人,阿杏,显然对这种情况感到束手无策。
信的末尾,落款是“阿杏”,旁边还画着一只小小的乌篷船,那是乌镇的标志性船只。林薇凝视着这只小船,仿佛能看到阿杏在船上焦急地望着远方,等待着救援的到来。
脉心珠碎片在林薇掌心微微发烫,薄荷苗的新绿芽突然指向东南 —— 正是江南的方向。“是江南的脉气醒得太急,春雨又多,脉气淤在水里排不出去,才成了涝。” 沈知远已经收拾好药箱,里面除了常用的草药,还多了罐 “祛湿通脉散”,是用麦村的炒麦芽、西海的盐晶、南海的珊瑚碎磨的,“得赶紧去,再拖下去,脉气淤久了会冲坏屋基。”
往江南的路上,马车换成了乌篷船。船行在运河里,两岸的杏花正开,雨丝沾在花瓣上,落在水面溅起小圈。小石头趴在船窗边,伸手接雨,苏沐在船里熬着祛湿粥,用的是江南的新米和薄荷干,粥香混着杏花的甜,飘得满船都是。
“前面就是乌镇了!” 撑船的老船夫指着前方,水面突然变宽,能看到远处的码头泡在水里,几艘乌篷船歪歪扭扭地泊在岸边,一个穿蓝布衫的姑娘正蹲在码头边,用竹竿探水深,竹竿上刻着淡淡的脉纹。
“是阿杏!” 林薇认出信上画的乌篷船,就停在姑娘身边。阿杏听到动静,抬起头,眼里带着红丝,手里还攥着块磨得光滑的木片 —— 是橹的碎片,“你们是长安来的守护者吧?我等了你们三天,再不下雨停,码头的老屋就要塌了。”
她领着众人往村里走,脚下的青石板都泡在水里,踩上去咯吱响。有村民扛着木桶往屋外舀水,木桶的铁箍都锈了,桶壁上印着 “李记” 的老字;有阿婆坐在门槛上,手里缝着旧蓑衣,蓑衣上的棕榈丝都泛白了,却还舍不得扔。“我爹以前是乌镇的守脉人,他说这些老物件沾着日子的气,能帮地脉顺气。” 阿杏指着码头边的一艘旧乌篷船,船尾的老橹裂了道缝,橹柄上刻着密密麻麻的纹,“这橹是我爹留下的,他走的时候说,要是遇到脉气涝,就用这橹引气,可我试了好几次,都没用。”
沈知远蹲在水边,指尖探进水里,能感觉到脉气像乱流一样撞来撞去,水里的绿光就是脉气淤住的痕迹:“是脉气‘淤得太实’,光靠老橹引不动,得用‘疏’的法子 —— 先把百姓的老物件聚起来,用它们的气当‘引子’,再用五脉信物的余泽通脉,最后让大家一起喊号子,把淤气顺出去。”
村民们听说要聚老物件,都回家翻箱倒柜:扛来用了二十年的旧木桶,桶底还留着去年装稻种的痕迹;拿来缝了又缝的旧蓑衣,阿婆说这蓑衣挡过十年的雨;连村里的孩子都抱来磨圆的鹅卵石,说这是在河边捡的,年年都踩着它跳格子 —— 满满当当堆了半码头,每样物件都沾着乌镇的烟火气。
陆衍翻着《守脉传承录》,在 “江南脉疏” 章节找到记载:“春水脉涝,需以‘水引’通之,老橹为‘主引’,旧物为‘辅引’,五脉余泽撒于水,百姓呼‘脉气顺,水归河’,可疏淤气。” 他指着老橹:“阿杏,得你握着老橹站在码头中央,你是守脉人的女儿,你的气能跟老橹通上。”
阿杏握着老橹,手有些发抖,老橹的木纹贴着掌心,突然传来股暖意 —— 像她爹以前教她撑船时,握着她的手教她转橹的温度。林薇将五脉信物的余泽撒在水里:珊瑚粉融成淡红的丝,盐晶碎化出细白的粒,铜钉屑沉在水底闪着光,螺壳粉飘在水面像小星子。“大家把旧物围着码头摆成圈,跟着我喊!” 王大叔(他听说江南涝灾,特意跟着来帮忙)举起旧木桶,率先喊:“脉气顺,水归河!”
村民们跟着喊,声音混着雨丝飘在水面,老物件上的气像淡白的烟,慢慢融进水里。水里的绿光开始流动,脉气像被引着似的,顺着老橹的方向往河里走。可就在这时,码头东边的屋基突然 “轰隆” 一声塌了块,水里的脉气猛地乱涌,阿杏手里的老橹差点被掀飞!
“是脉气‘冲闸’了!” 沈知远立刻掏出银针,往码头的 “水脉穴” 扎去,银针扎下去时,他指尖轻轻按了按 —— 这是 “稳针” 的法子,怕脉气太急冲坏老橹,“阿杏,把老橹往水里按,跟着脉气的劲转!” 阿杏咬着牙,握着老橹往下按,橹叶划开水面,脉气像被稳住似的,慢慢顺着橹叶的方向流。
小石头突然想起苏沐熬的祛湿粥,跑回船里端来两碗,递给阿杏和林薇:“喝了粥有力气!苏沐姐姐说,粥能补气血,气血足了就能引脉气!” 阿杏喝了粥,果然觉得身上暖了些,握着老橹的手也稳了。村民们见有效果,喊号子的声音更响了,有的还跟着老橹的节奏拍手,旧蓑衣上的雨水顺着节奏滴在水里,竟也跟着脉气流动。
过了半个时辰,水里的绿光渐渐淡了,水面慢慢降下去,露出了青石板的边缘。村民们欢呼着,扛着旧木桶去舀屋里的水,阿婆把旧蓑衣搭在竹竿上晒,孩子们踩着刚露出来的鹅卵石跳格子。阿杏握着老橹,蹲在码头边,眼泪滴在橹柄上 —— 那是她爹的温度,也是守脉的责任。
“这橹以后就交给你了。” 林薇递给阿杏一小袋五脉信物的余泽,“要是再遇到脉气乱,就撒点这个,记得跟百姓一起引气,守脉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 阿杏点点头,把余泽揣进怀里,老橹靠在船边,橹柄的纹在阳光下泛着淡光。
离开乌镇那天,雨停了,阳光透过杏花枝洒在水面,像撒了层碎金。阿杏撑着乌篷船送他们,船尾的老橹划开水面,留下淡淡的脉纹。她给每个人送了袋新采的莲蓬,说:“等夏天莲蓬熟了,我给你们寄去长安。” 小石头趴在船边,挥着手里的鹅卵石:“阿杏姐姐,我会给你写信,告诉你长安的薄荷长得好不好!”
乌篷船行渐远,林薇靠在船窗边,手里握着脉心珠碎片,碎片的光与水面的阳光呼应。她看着远处的乌镇,码头的老屋里冒出炊烟,村民们在田里补种稻种,阿杏握着老橹在码头上走,像她爹当年一样 —— 这就是江南的守脉故事,藏在杏花雨里,藏在老橹的纹里,藏在百姓的烟火里。
苏沐熬着剩下的祛湿粥,分给大家:“等回了长安,把江南的春水草画进小石头的笔记里,再教他认祛湿的草药。” 沈知远笑着点头,指尖还留着扎针时的脉气感 —— 不管是麦村的麦垄、西海的盐泉,还是江南的码头,守脉的初心从来没变,都是医者的仁心,百姓的同心,在岁岁年年的寻常日子里,把地脉护好,把日子过好。
船行在运河里,杏花的香味飘来,薄荷苗的新绿芽在阳光下晃着,像在说:这江南的春水,这人间的烟火,会永远顺着脉气的方向,稳稳地流下去,一年又一年。
喜欢长安急诊录:医女的跨时空爱恋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长安急诊录:医女的跨时空爱恋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