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婉茹关于利用报纸传递信号的想法,在周瑾瑜心中激起了不小的波澜。他仔细审视了这个计划的每一个细节,评估着其中的风险和可能性。
“想法很大胆。”周瑾瑜在卧室里,压低声音对顾婉茹说,“利用公开流通的报纸做标记,确实比我们之前试图传递完整情报要隐蔽得多。但难点在于,如何确保标记能被正确的人看到并理解,而且不被敌人察觉。”
他沉吟片刻:“我们需要设计一套极其简单、却又独一无二的标记系统。比如,在特定版面的特定文章里,对某个特定的字做极其细微的、看似无意的铅笔划线。这个标记本身毫无意义,但结合报纸的日期、版面,以及我们预设的密码本,就能传递出‘安全’、‘危险’或者‘尝试联络’等简单信号。”
“而且,”他补充道,“执行这个任务的人,必须是我们绝对信任,并且有合理理由频繁接触不同日期、不同来源报纸的人。这个人……很难找。”
目前他们几乎与所有外部网络断绝了联系,这个看似简单的方法,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计划被暂时搁置,但种子已经种下,等待着合适的时机。
日子在高度警惕和等待中缓慢流逝。哈尔滨的冬天进入了最严寒的阶段,北风呼啸,呵气成冰。周瑾瑜每天早出晚归,应对着警察厅里依旧未曾完全消散的紧张气氛,以及清水一郎那双仿佛无处不在的审视目光。他围在脖子上的那条旧围巾,边缘已经磨损起球,在寒冷的天气里显得有些单薄。
顾婉茹将这一切看在眼里。那个在日记里萌生的、为他织一条新围巾的念头,再次变得强烈起来。她知道这很冒险,任何超出“林秀云”人设的举动都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关注。但看着周瑾瑜在内外交困中独自支撑,那条旧围巾像他此刻处境的缩影,让她无法视而不见。
她想起了那碗他默默吃完的长寿面。有些关怀,或许不需要言语,只需要一个行动。
她利用一次采购的机会,绕到一家位置偏僻、顾客稀少的杂货铺,用平时一点点攒下的、不易追查的零钱,买了几两最普通的灰色毛线。她没有买编织针,那样太显眼。她找了两根粗细合适的旧筷子,自己用小刀细细地打磨光滑,充当临时的编织工具。
接下来的几个夜晚,当周瑾瑜在客厅假寐或者沉思时,她便在自己的卧室里,就着昏暗的灯光,用那两根自制的“竹针”,一针一针地,缓慢而专注地编织着。灰色的毛线在她指尖缠绕、穿梭,渐渐成形。这个过程很慢,也很安静,却仿佛是一种无声的陪伴和支撑。每一针,都织进了她的担忧,她的理解,以及那份在残酷环境中愈发显得珍贵的、难以言喻的情感。
她没有告诉周瑾瑜,只是默默地做着。
周瑾瑜并非没有察觉。他偶尔会看到她手指上不易察觉的细微毛刺,或者在她收拾房间时,瞥见衣柜深处那一小团灰色的毛线。但他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如同他接受那碗长寿面一样,他选择了沉默地接受这份隐藏在平静表象下的心意。
几天后,在一个格外寒冷的清晨,周瑾瑜准备出门时,顾婉茹从房间里拿出了一条织好的灰色围巾。围巾的针法不算特别娴熟,甚至有些地方略显粗糙,但厚实,温暖。
“天太冷了,旧的……不顶用了。”她低着头,声音很轻,像是随口一说,将围巾递过去,“这个……厚实点。”
周瑾瑜看着她低垂的眼睫和微微泛红的耳尖,又看了看她手中那条崭新的、还带着她指尖温度的围巾,沉默了几秒钟。然后,他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接过围巾,替换下脖子上那条旧的,仔细地围好。
灰色的羊毛贴合着脖颈,隔绝了外面的严寒,带来一种陌生的、柔软的暖意。这暖意似乎不仅仅来自于毛线本身。
“……我走了。”他低声说,声音比平时似乎柔和了微不可查的一丝。然后转身,推开门,融入了外面的寒风之中。
顾婉茹站在门口,听着他下楼的脚步声,心里仿佛有一块石头轻轻落了地,随之涌起的是一股淡淡的、充实的暖流。他接受了。没有疑问,没有推拒,就像他接受那碗面一样,以一种沉默的方式,接纳了这份跨越了界限的关怀。
从那天起,周瑾瑜每天都围着那条灰色的新围巾。在警察厅同事们偶尔投来的、带着点探究的目光下,他也只是平淡地解释一句:“天冷,内子给织的。” 语气寻常,听不出任何异常。
这条围巾,成了他们之间一个无声的默契,一个在冰封环境下悄然传递的、微弱却真实的温度。它不像那碗长寿面带着试探的意味,更像是一种经过磨合与考验后,更加沉静和坚定的相互支撑。
然而,就在这条围巾悄然维系着两人之间微妙联系的同时,那份从上海发出的、关于顾婉茹留日背景的机密报告,已经穿越了重重关卡,抵达了哈尔滨,正静静地躺在清水一郎的办公桌上,等待着他的查阅。
温暖的礼物,与冰冷的调查报告,即将在这座城市狭路相逢。
(第五十四章 完)
【下一章预告:清水一郎拿到顾婉茹的留日背景报告,确认了她与“清水优介”的过往,危险的游戏进入新阶段;与此同时,周瑾瑜终于成功重建了一条与上级联系的情报链。】
喜欢谍战:哈尔滨1941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谍战:哈尔滨1941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