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烧退去后,慕容雪仿佛也褪去了一层旧壳。镜中的人影清减了许多,眉眼间的稚嫩与彷徨被一种近乎冷漠的平静取代。宫道那一瞥,如同利刃,斩断了最后一丝不切实际的妄念。她不再望向宫墙外的天空,也不再沉湎于过往的回忆。
含章阁依旧是囚笼,但她不再是被动的囚徒。
司马锐的冷落持续着,这反而成了她的保护色。她开始系统地整理含章阁内存放的书籍,不仅是经史子集,还有那些被送来的、关于各地风物、吏治、甚至一些陈旧档案的抄本。她读得很慢,很仔细,用朱笔在一旁写下细密的批注,不像是消遣,更像是一种蛰伏与蓄力。
锦书察觉到她的变化,忧心忡忡:“才人,您这是何苦?仔心伤了眼睛。”
慕容雪放下笔,看着窗外庭院中那几株在寒风中绽放的红梅,淡淡道:“闲着也是闲着。多知道一些,总不是坏事。”她的目光落在梅枝上,那些嫣红的花朵在灰白背景中显得格外刺眼,带着一种不屈的、孤傲的生命力。像她,也像……这深宫中许多身不由己的人。
她开始留意宫中更细微的动向。通过锦书和几个平日里受过她小恩惠、尚存几分忠心的低等宫人,她像蜘蛛织网般,谨慎地构建起一个极其有限却关键的信息网络。她不再只关注妃嫔间的争风吃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层的地方——内务府的采买记录、各宫用度的异常增减、某些太监宫女背后若隐若现的关联。
那只作为“罪证”的荷包,像一根毒刺扎在她心里。她反复推敲,谁能如此精准地利用这件旧物?谁又能驱使死士,并将荷包放入其怀中?端贵妃?她虽有动机,但经过上次之事,其势力受损,且太后似乎也并未全力保她,是否有能力布下如此缜密的局?还是另有其人?
她想起父亲那桩旧案。当年那份导致父亲分兵的假情报……高德忠曾暗示可能与端贵妃之父端木弘有关。若真如此,端木家与慕容家的旧怨,是否才是这一切的根源?而端贵妃,或许只是被推在前台的棋子?
线索纷乱如麻,但她耐心极好。她知道,对手隐藏得很深,必须等待,必须比对方更有耐心。
转机出现在一个看似平常的午后。一个负责打扫西苑偏僻角落的老太监,因年老体衰,被准许出宫疗养。离宫前,他通过曲折的关系,给慕容雪捎来一句没头没尾的话:“才人当心,永巷梅林的土,今年翻动过两次。”
永巷梅林!正是她与林昭遥遥相望的地方!
慕容雪心中剧震!土被翻动过?是在埋藏什么?还是……在掩盖什么?难道那日的相遇,并非偶然?那刺客的尸体被发现的地点,是否也在那附近?一个个疑问如同冰锥,刺穿了她表面的平静。
她立刻让锦书想办法,务必查清那老太监离宫后的落脚处,并打听梅林翻土的具体时间和缘由。动作必须万分小心,绝不能打草惊蛇。
与此同时,前朝传来消息,北狄内部因大汗病重,诸子争位,陷入混乱。司马锐抓住时机,命李牧、林昭等将领加强边防,伺机而动。朝堂之上,主战派声势再起。而在这主战的声浪中,礼部尚书端木弘却出人意料地再次上书,主张“以和为贵”,应趁北狄内乱,以怀柔政策拉拢其部分部落,以求长治久安。
这份奏折,与当前激昂的备战氛围格格不入,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司马锐将奏折留中不发,态度暧昧。
慕容雪得知此事后,沉思良久。端木弘此举,是真心为国考虑,还是别有用心?若他与北狄真有勾结,那么主张“怀柔”,是否是为了给北狄喘息之机?
她感觉自己似乎触摸到了一张巨大阴谋网络的边缘。父亲的旧案、宫中的构陷、前朝的政争、乃至北狄的动向……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背后是否都有一条隐秘的线索相连?
天气愈发寒冷,含章阁内炭火烧得再旺,也驱不散那彻骨的寒意。但慕容雪的心,却如同庭院中那株迎风傲雪的红梅,在严寒中,悄然孕育着破冰的力量。她知道,安静的时光不多了。当冰雪消融之时,必然是新一轮更猛烈风暴的开始。
而她,必须做好准备。
(第六十四章 完)
喜欢五胡烽烟起:北望神州血与火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五胡烽烟起:北望神州血与火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