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实践出真知
省医学院的图书馆里,午后的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林悦趴在堆满书本的桌子上,对着一本厚厚的《外科手术学》皱起了眉头——书上的腹腔镜手术步骤图看得她眼花缭乱,那些器械的名字绕得像绕口令,什么“分离钳”“电钩”“吸引器”,光是分清用途就费了半天劲。
“还在看这个?”王磊端着两杯热豆浆走过来,把一杯放在她手边,“下午有模拟手术课,李教授说要带咱们练腹腔镜操作,据说用的是最新的模拟仪器。”
林悦眼睛一亮,猛地抬起头:“真的?那太好了!光看图纸根本摸不着门道,还是上手练靠谱。”她抓起豆浆一饮而尽,杯底的温热顺着喉咙滑下去,驱散了几分困意。
模拟手术室在实验楼三楼,几台银灰色的仪器并排摆在房间里,屏幕上显示着模拟腹腔内部的画面,旁边的操作杆像极了游戏手柄。李教授站在仪器旁,敲了敲操作台:“别小看这玩意儿,操作杆动一毫米,屏幕里的‘器械’就偏一厘米,今天咱们就练最基础的‘缝合打结’。”
林悦和王磊、周玲分在一组,轮流上手。第一个试的是王磊,他握着操作杆的手有点抖,屏幕里的“缝合针”在组织上戳来戳去,半天没穿进去,急得额角冒汗:“这比打游戏难多了!”
轮到林悦时,她深吸一口气,想起之前在公社卫生院缝合伤口的手感——虽然腹腔镜是看着屏幕操作,少了直接的触感,但原理相通,都是“稳、准、轻”三个字。她慢慢推动操作杆,眼睛紧紧盯着屏幕上的针和组织的距离,先让“针”斜着刺入,再轻轻旋转操作杆,让针尖从另一侧穿出,最后用“持针器”把线拉紧打结。
“不错!”李教授在旁边点头,“比第一次上手的学生稳多了,看来基层缝合没白练。”林悦心里一阵得意,手上却不敢松懈,又练了两次,动作越来越流畅。
傍晚回宿舍的路上,周玲突然指着公告栏说:“快看!院里要选学生去参加全省的基层医疗技能大赛!”三人挤过去一看,比赛项目里有“清创缝合”“静脉穿刺”“急救包扎”,都是他们在基层常做的事。
“咱们报名吧!”王磊拍着林悦的肩膀,“你肯定能拿奖!”林悦看着公告栏上的字,心里有点痒——这不仅是比赛,更是对她这些年基层行医的一次检验。
“报!”她咬了咬牙,“不光要报,还得拿个好名次回来!”
接下来的日子,三人组开启了“魔鬼训练”模式。白天跟着老师上课,晚上就泡在实验室,王磊练静脉穿刺练到手腕发酸,周玲把纱布剪成一堆碎片练习包扎,林悦则对着不同部位的模拟伤口练缝合——手指被缝合针戳破了好几次,贴上创可贴继续练。
系统似乎也感受到了她的劲头,每天签到的奖励都变成了“缝合技巧图解”“穿刺定位指南”之类的实用资料,甚至有一次跳出一条提示:【检测到宿主专注度提升,解锁“肌肉记忆强化”临时buff,持续24小时。】那天她练缝合时,明显感觉手指像有了自己的意识,下针的角度和力度都恰到好处。
比赛前一天,李教授来看他们训练,看着林悦飞快地给模拟伤口清创、止血、缝合,最后用纱布包扎好,全程只用了三分钟,赞许道:“速度有了,细节也没丢,明天正常发挥就行。”
比赛当天,林悦站在清创缝合的赛台后,深吸一口气。当裁判喊“开始”的瞬间,她拿起碘伏棉球消毒,动作干脆利落——就像在公社给摔伤的社员处理伤口时一样,专注得忘了周围的一切。剪开创面周围的污物,用生理盐水冲洗,找准出血点压迫止血,穿针引线的瞬间,系统的“肌肉记忆buff”仿佛再次生效,针线在她手中听话地穿梭,最后打了个漂亮的外科结。
“时间到!”裁判报时的同时,林悦正好把最后一圈纱布缠好。看着裁判在评分表上写下“优秀”两个字,她终于笑了。
颁奖台上,当主持人念出“清创缝合项目一等奖——林悦”时,她接过奖状,忽然想起第一次在公社给老乡缝伤口的场景——那时她还手抖,是老乡那句“姑娘大胆弄,我信你”给了她勇气。
原来所有的从容,都来自无数次的实践;所有的熟练,都藏着没说出口的坚持。
台下,王磊和周玲使劲鼓掌,李教授笑着点头。林悦举起奖状,心里清楚: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她要学的,还有很多。
喜欢穿成女主闺蜜,我有签到系统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穿成女主闺蜜,我有签到系统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