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明朝修铁路

tintin拂拂

首页 >> 我在明朝修铁路 >> 我在明朝修铁路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北宋末年的风流王爷汉世祖贞观悍婿混在皇宫假太监天下枭雄大唐万户侯一等家丁寒门崛起笔趣阁带着农场混异界神三群聊:三国
我在明朝修铁路 tintin拂拂 - 我在明朝修铁路全文阅读 - 我在明朝修铁路txt下载 - 我在明朝修铁路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62章 师徒传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万历九年的初夏,北京城浸润在一片葱茏绿意与日渐升温的暑气之中。蝉鸣尚未至最聒噪之时,另一场关乎“道统”与“新学”的无声交锋,却在紧邻皇城、新落成不久的“格物院”内,悄然拉开了帷幕。

格物院,乃林昭奏请设立、旨在培养铁路及各类实用技术人才之所。它不像国子监那般注重经义策论,反而将算学、几何、力学、舆地测量、乃至初步的机械原理列为正课。院址选在京城西隅,靠近金城坊胡同,由几处旧官署改造而成,白墙灰瓦,格局开阔,院内设有丈量场、物料库、以及一个备有简易工具的小型作坊。此刻,院内最大的“格致堂”中,一场气氛微妙的讲辩正在进行。

主讲者是格物院新聘的“算学博士”吴有性,一位年不过三十、曾随利玛窦学习过泰西算术与几何的年轻士子。他正站在一块巨大的涂漆木板前,用石膏笔勾勒着复杂的几何图形,试图向台下数十名年龄、背景各异的生徒,讲解如何运用三角法精确测量远处山峦的高度,以服务于铁路选线。

“……故而,只需测得基线长度及两角,依此正弦余弦之法,山高便可无庸登陟而得知……”吴有性讲得投入,语气中带着年轻人特有的热忱与对知识的自信。

然而,台下生徒的反应却泾渭分明。一部分年轻、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生徒听得津津有味,眼中闪烁着领悟的光芒;而另一部分年岁稍长、或是受传统教育影响更深的生徒,则眉头紧锁,面露困惑甚至不屑。坐在前排几位须发花白、被林昭以“顾问”名义请来的老儒,更是频频摇头,其中一位姓王的老先生,终于忍不住,颤巍巍地举起手。

“吴博士,”王老先生的声音带着长者特有的缓慢与威严,虽称呼“博士”,语气却无多少敬意,“老夫愚钝,有一事不明。我华夏自古测山量水,自有《周髀》、《九章》之精义,圭表勾股,足以应用。如今这等‘三角’、‘正弦’之说,名目古怪,算法繁复,绕室迂回,岂非舍本逐末,徒乱人心智耶?圣人云‘大道至简’,此等学问,与圣人之道何益?”

这话一出,讲堂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吴有性身上,也隐含地投向了此刻正坐在后排角落、默默旁听的林昭身上。王老先生的质疑,代表的绝非他一人之见,而是格物院内,乃至整个士林之中,那股对“新学”根深蒂固的轻视与排斥。他们并非全然否定实用技术,却难以接受一套完全不同于传统“格物致知”理念的知识体系,尤其当这套体系还掺杂着明显的泰西色彩时。

吴有性年轻气盛,脸瞬间涨红了,想要反驳,却因激动和资历尚浅,一时语塞。

就在这时,林昭缓缓站起身。他今日未着官服,只一身寻常的青衫,更显得身形挺拔,气度沉静。他并未直接回答王老先生的诘问,而是踱步至木板前,目光扫过全场,声音平和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王老先生所言‘大道至简’,确为至理。然,简在纲领,繁在枝叶。譬如我华夏医道,阴阳五行是为纲领,至简至要;然则《本草纲目》载药千种,辨证施治变化万端,此非繁耶?若无此‘繁’,何以成其‘简’之博大精深?”

他顿了顿,拿起一旁的石膏笔,在吴有性画的几何图形旁,轻轻画了一个标准的勾股形。“勾股之术,亦是我先贤智慧,至简至妙。然,勾股可测方直,遇山峦之斜曲,水波之蜿蜒,则需更精微之器,更缜密之法。三角之术,非是背离勾股,实乃延伸其用,补其不足,如同为良医添一味新药,为巧匠增一件利器。其目的,无非是求一个‘准’字。铁路修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若无精准测量,如何穿山跨河,确保稳固?此‘准’字,关乎国帑耗费,关乎工程成败,更关乎日后万千行旅之安危。敢问王老先生,此‘准’字,是否合乎‘利国利民’之大义?是否亦是圣人之道所求?”

林昭这番话,避开了抽象的理念之争,牢牢扣住“精准”这一铁路建设的核心需求,将新学的必要性建立在无可辩驳的实用价值之上,并将其提升到“利国利民”的圣人大义高度。王老先生张了张嘴,一时竟难以反驳。他可以说新学“非我族类”,却难以否认“精准”对于工程的重要性。

然而,理念的冲突并非一次讲辩便能化解。随后几日,格物院内类似的争论时有发生。老派顾问们坚持认为,生徒当以研读《营造法式》、《考工记》等古籍为主,从中领悟“匠心”,而非沉迷于这些看似奇巧的“泰西末技”。而吴有性等新派教习则主张,旧籍固然重要,但新时代需要新工具、新方法,尤其是建立在数学逻辑和实验验证基础上的系统性知识。

这股新风与旧念的碰撞,也悄然吹到了林府的书房。这日晚间,林昭与沈云漪对坐用膳,席间谈及格物院的纷争,林昭眉宇间不禁染上一丝疲惫。

“……吴有性才学是有的,性子却急了些。王老诸人,虽固执,然其在士林中年高德劭,亦不可过于得罪。如今院内生徒,亦因此分为两派,长此以往,恐非治学之道。”林昭放下银箸,轻叹一声。

沈云漪静静听完,为他盛了一碗汤,缓声道:“夫君所虑极是。新旧之争,古今皆有。然格物院之初衷,在于培养堪用之才,而非争辩义理胜负。妾身愚见,或可寻求一法,既能容纳新学之利,又能化解旧派之疑,使二者并非水火,反能相资为用。”

“哦?夫人又有良策?”林昭抬眼看向她,眼中带着期待。他知道,云漪往往能从不同角度,看到问题的关键。

沈云漪沉吟道:“妾身近日整理漱玉书房藏书,见有宋人沈括《梦溪笔谈》,其中于水利、军械、算学等多有创见;又有前朝《天工开物》残卷,于农工技艺记载颇详。可见,我华夏自古并非排斥工巧,只是诸多智慧,散落轶亡,未能系统传承。而那些泰西之学,其长处在于逻辑推演、分门别类、实证检验。”

她目光微亮,继续道:“何不以此为契机,由格物院牵头,汇聚新旧人才,共同编撰一部《铁路全书》?”

“《铁路全书》?”林昭若有所思。

“正是。”沈云漪语气愈发清晰,“此书不当仅为铁路技术之汇编,更应博采众长。可请王老先生等宿儒,负责从《考工记》、《营造法式》乃至各类笔记杂着中,辑录、阐释与我华夏工程智慧相关之精义,尤其是那些关乎选材、验工、组织人夫的传统法度。同时,由吴博士等新派教习,负责将泰西算学、几何、力学原理,以及铁路勘测、设计、施工之具体法门,以清晰易懂的方式编纂入内。二者并列,相互印证,或可补遗,或可辨误。”

“如此一来,”她微笑道,“旧学耆宿可见其智慧得以尊重传承,并能在与新学的对比参照中,或许能发现新的价值;新学才俊亦能获得一个系统整理、阐述其学的平台,更可从中汲取传统经验。而院中生徒,手持此卷,便可兼收并蓄,明其源流,知其演变,既不数典忘祖,亦不闭目塞听。此书若成,不仅为格物院立下学统根基,更为天下有志于实学者,提供一津梁渡筏。”

林昭听着沈云漪的阐述,眼中光芒越来越盛。这真是一个绝妙的主意!编撰《铁路全书》,将新旧之争从理念层面,引导到具体的技术整理与融合层面,化干戈为玉帛,寓开创于继承!这不仅能解决眼前的纷争,更能为格物院、乃至为大明的实用之学,奠定一个坚实的学术基础!

“好!此议大善!”林昭抚掌赞叹,“立学必先立典!有此一书,格物院便有了魂魄!新旧之间,亦有了对话的基石!”

他立刻行动起来。次日,便在格物院召集所有教习、顾问,正式提出了编撰《铁路全书》的构想。他亲自担任总裁官,邀请王老先生担任“传统工法辑录”部分的总纂,吴有性担任“新学原理与应用”部分的总纂,并遴选院内优秀生徒参与资料收集、整理、绘图等具体工作。

起初,王老先生等人尚有疑虑,但在林昭的诚恳邀请和沈云漪通过女眷网络对其家眷的委婉劝解下,加之此事确实关乎“立言”留名,几位老儒最终答应参与。而吴有性等年轻教习,更是热情高涨,视为施展抱负、确立新学地位的良机。

编撰工作迅速展开。格物院的“格致堂”变成了临时的编书坊,日夜灯火通明。王老先生戴着老花镜,带着几名细心生徒,在堆积如山的古籍中爬梳剔抉,将那些关于材料性能、地基处理、桥梁结构、乃至工匠管理的古老智慧,一一摘录、注解。吴有性则与同僚们,将复杂的数学公式、几何定理、力学原理,结合铁路勘测实例、机车结构图、轨道铺设规范,进行系统化的阐述和图解。沈云漪也时常过来,以其整理书肆的经验,协助规划全书体例、审定目录,并利用“漱玉书房”的藏书,提供一些罕见的参考文献。

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观点的碰撞。有时为了一个术语的翻译是否准确,一个传统经验是否科学,一个泰西算法是否适用于大明实际,双方会争得面红耳赤。但在林昭“求同存异、实证为先”的原则引导下,以及沈云漪不时从中调和,争论往往能转化为更深入的探讨。王老先生惊讶地发现,某些他视为“故老相传”毋庸置疑的经验,在吴有性用数学模型分析后,竟能揭示出其背后的力学原理;而吴有性也渐渐认识到,许多传统工艺中蕴含的智慧,并非“不科学”,只是缺乏系统的理论表述。

这种基于共同目标(编好书)和尊重事实的交流,慢慢消融着最初的隔阂与偏见。一种新型的“师徒”关系,在共同编撰的过程中悄然萌芽——不再是简单的技艺授受,而是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为了一个宏大的目标,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的传承。

数月之后,《铁路全书》的初稿已然成型。全书分舆地勘测、算学原理、材料工巧、机车制造、路工规范、运营管理等数编,体大思精,图文并茂,既凝聚了传统智慧的结晶,又闪耀着新学的理性光芒。当林昭与沈云漪一同审阅那厚厚一叠、墨迹未干的稿本时,心中都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成就感。

“此书若成,当不独利于铁路。”林昭轻抚着稿纸,感慨道,“它或可为后世开启一扇门,让实用之学,不再被视为末流小道。”

沈云漪颔首微笑:“学问之道,本如江河,有源有流,汇聚百川,方能奔涌向前。夫君与格物院所行,正是疏浚河道,引来源头活水。”

就在《铁路全书》编纂接近尾声时,林昭做出一项更令人震惊的决定——他破格提拔在编书过程中表现出卓越算学天赋和组织才能的吴有性,为格物院“司业”(副山长),协助管理院务教学。同时,他亦恳请王老先生继续留院,担任“院监”,以其德望执掌学规,督导学风。

这一任命,再次在朝野引起议论。有人弹劾林昭“滥用私人”、“败坏学统”。然而,当张居正翻阅了《铁路全书》的部分样章,并了解到格物院在新旧融合后呈现出的蓬勃气象后,只在内阁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用人当论其才,岂可拘于资序?格物院能编成此等济世之书,便是大功一件。”

皇帝的默许与首辅的支持,使得非议渐息。格物院在这场“师徒传承”的风波中,不仅没有分裂,反而确立了一套融合古今、贯通中西的独特学统,为大明培育新一代工程技术人才的宏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石。而林昭与沈云漪,也在这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激荡中,愈发深刻地体会到,推动时代向前,不仅需要钢铁的轨道,更需要开启民智的钥匙与包容并蓄的胸怀。

喜欢我在明朝修铁路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我在明朝修铁路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天神诀我们村的阴阳两界战皇最仙遊最强狂婿叶凡秋沐橙绝世战祖名柯:毒唯恋爱手册我的竹马是男配圣骑士赵大牛扉页空间巅峰宝鉴总裁强势爱:染指,小甜妻!闪婚之谈少的甜妻重生之我要冲浪赘婿出山错爱首席肤浅者土豪系统我的老爹是重生血嫁,神秘邪君的温柔
经典收藏山谷长人茶1472大航海:征服新世界女帝穿今不好惹大明执刀人大乾:帝国独裁者[综穿]相依为命穿越宋朝,他们叫我弑君者抗战之重生周卫国大唐说书人:揭秘玄武门,李二懵了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钢铁陌世三国:签到三年,成为绝世战神秦时之血衣侯传奇灭元1399汉末大混子虽然开挂我还是要稳蠢萌娘子:夫君要乖乖隐居多年,皇上请我出山登基【完】暴王偏爱小萌妃袁术天下
最近更新梦主:从拾荒开始大明1643,我以敌血铸轩辕大唐,我真的是来作死的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天问:大秦末路大明,朱允炆我来了!不灭战魂:五帝全球攻略帝王串串烧李恪:开局骂太子傻波一反手偷桃九鼎圣王三国:开局带走孙家小萝莉风波亭外烟雨龙魂路桃花酒赠君,往愿君安康崇祯一拳歼八百,全大明跪喊真神撞邪后我靠物理驱魔封神苏维埃战神:犯我强汉者,远必诛大明巨匠哈哈,原来三国是这样的穿越三国:主角比吕布还猛
我在明朝修铁路 tintin拂拂 - 我在明朝修铁路txt下载 - 我在明朝修铁路最新章节 - 我在明朝修铁路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