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奉天殿的朝会刚一结束,群臣便自发留在殿内,目光紧紧盯着殿中那片曾多次亮起的天幕区域。昨日天幕留下的“济南疑案”伏笔,早已让所有人的心悬了起来——尤其是朱棣,他迫切想知道,后世史料中“济南大败”的记载,究竟是真是假。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脸上虽依旧严肃,眼底却藏着一丝期待。马皇后坐在侧殿的软榻上,手里捻着佛珠,心里也在琢磨:棣儿向来用兵谨慎,怎会在济南栽跟头?天幕既然说史料有矛盾,想必其中另有隐情。
辰时刚过,天幕终于如期亮起。白光散去后,熟悉的黑色字迹缓缓浮现,所有人的呼吸瞬间变得急促起来。
【根据《明史·成祖本纪》《明史·盛庸传》《明史·铁铉传》记载,白沟河之战后,朱棣乘胜追击李景隆残部,意图攻占济南——此地乃南北交通要冲,北接北平,南连南京,若能拿下济南,便可打通南下南京的陆路通道,彻底扭转靖难之役的战局。】
【当时驻守济南的将领,为中央军都督盛庸与山东参政铁铉。李景隆溃败后,两人收拢残部,决心死守济南。朱棣率领燕军主力抵达济南城下后,随即发起猛攻:】
【1. 首轮攻城:燕军以云梯、撞车为主要器械,每日从黎明至黄昏,轮番进攻济南城墙。盛庸、铁铉亲自登城指挥,率领士兵用滚木、礌石、热油反击,燕军死伤惨重,连续十日未能突破城墙。】
【2. 诈降诱敌:铁铉见燕军攻势猛烈,心生一计——派使者前往燕军大营,向朱棣递交降书,声称“济南百姓畏燕军威势,愿献城投降,但百姓胆小,恐见大军恐慌,恳请燕王单骑入城受降,以安民心”。朱棣认为济南城久攻不下,若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实乃上策,遂信以为真。】
【3. 铁板惊魂:约定受降当日,朱棣仅带五名亲卫骑兵,从西门进入济南城。刚行至城门洞下,城门上方突然落下一块重达千斤的铁板,“砰”的一声砸在地面,险些砸中朱棣的坐骑。朱棣惊觉中计,立刻策马转身,亲卫骑兵拼死抵挡城门两侧射出的箭矢,最终仅朱棣一人一骑逃回燕军大营,其余五名亲卫全部战死。】
【4. 炮轰受阻:诈降失败后,朱棣怒不可遏,下令调来数十门洪武铁炮,对准济南城墙轰击。眼看城墙即将被轰塌,铁铉又出奇策——连夜命人将朱元璋的“神牌”(即皇帝灵位,用檀香木制成,上书“大明太祖高皇帝之位”)悬挂在济南城墙的各个垛口与城楼之上。朱棣见城墙挂满父亲的神牌,因“孝道”与“君臣之礼”,不敢下令炮击,只得被迫停止炮攻。】
【5. 夜袭扰营:盛庸趁燕军士气低落之际,率领数千精锐步兵,在夜间悄悄出城,分三路偷袭燕军大营。燕军因连日攻城疲惫,又未料到中央军会主动出击,营地瞬间陷入混乱。虽最终击退盛庸部,但燕军又损失数千士兵,粮草营帐也被烧毁不少。】
【据《明史》记载,朱棣围攻济南长达三个月,期间发起大小进攻数十次,均被盛庸、铁铉击退。随着时间推移,燕军的困境逐渐显现:】
【- 粮草短缺:燕军千里追击,本就补给线过长,济南久攻不下,粮草消耗殆尽,后方又受到中央军将领平安、吴杰的骚扰,粮草运输多次被截断。】
【- 士气低落:燕军自靖难起兵以来,虽偶有小败,却从未遭遇如此持久的攻坚战,士兵伤亡超过三万,不少士兵因思乡与恐惧,开始出现逃亡现象。】
【- 援军威胁:建文帝朱允炆得知济南战况后,派大将军吴高率领五万大军,从辽东出发,驰援济南,意图与盛庸、铁铉夹击燕军。】
【为避免陷入“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朱棣在与张玉、朱能等核心将领商议后,不得不下令撤军,率领燕军主力返回北平。盛庸、铁铉则乘胜追击,收复了德州、沧州等此前被燕军占领的城池,暂时遏制了朱棣南下的势头。】
【《明史》将济南之战定义为“靖难之役的重要转折点”——此战不仅是朱棣起兵以来首次遭遇重大挫败,打破了燕军“战无不胜”的神话,更给了建文帝政权喘息的时间,盛庸因功被擢升为“平燕将军”,总领中央军北伐事宜;铁铉则被擢升为山东布政使,继续镇守济南,成为建文朝对抗燕军的“忠臣标杆”。】
天幕画面随着文字同步展开:燕军攻城时的惨烈场景、朱棣单骑入城的谨慎模样、铁板落下时的惊险瞬间、城墙悬挂神牌的肃穆画面、盛庸夜袭营寨的混乱景象,一一呈现在众人眼前,仿佛将所有人都拉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济南城下。
“好!好一个铁铉!好一个盛庸!”天幕文字刚停,李善长便激动地站了起来,花白的胡须因兴奋而微微颤抖,“果然是我大明的忠臣良将!以济南一座孤城,抵挡住燕军数万主力,还能设计挫败燕王殿下,实在难得!”
宋濂也跟着点头,语气中满是赞叹:“铁参政此举,既显智谋,又守孝道——悬挂高皇帝神牌,既阻止了朱棣炮击,又彰显了对太祖皇帝的忠诚,实乃两全之策!盛将军夜袭营寨,更是打破了燕军不可战胜的谣言,此乃建文朝之幸,大明之幸啊!”
文臣们纷纷附和,看向朱棣的眼神里多了几分轻蔑——在他们看来,即便朱棣此前打赢了白沟河、铧山之战,最终还是栽在了济南,可见“叛逆”终究难成大器。
“不对!这里面有问题!”王弼猛地一拍桌子,震得面前的茶杯都倒了,茶水洒了一地。他指着天幕上“朱棣单骑入城”的画面,怒声反驳,“燕王殿下是什么人?他从少年时就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什么阴谋诡计没见过?怎么可能轻易相信敌人的诈降?还单骑入城,这根本不符合他的性格!”
傅友德也皱着眉头,语气带着质疑:“没错,还有粮草问题。殿下向来重视后勤,白沟河之战后,他既然决定追击李景隆,定会提前安排粮草补给,怎会在济南城下陷入粮草短缺的困境?再者,平安、吴杰的兵力本就被孟善牵制在真定,怎么可能有余力去骚扰殿下的后方?这里面绝对有问题”
徐达则盯着天幕上“悬挂朱元璋神牌”的画面,眼神凝重:“陛下的神牌,乃国之重器,岂能随意悬挂在城墙之上?铁铉此举,看似‘尽孝’,实则是在拿高皇帝的威严做赌注——若燕军真的不顾一切炮击,神牌受损,他担得起这个责任吗?再者说,济南根本就不是什么南下的必经之路。依我看,这更像是文官为了美化铁铉,刻意编造的情节。”
武将们纷纷点头,支持王弼、傅友德的观点。在他们看来,朱棣谨慎用兵向来是以歼灭中央军主力为上策,怎么可能会去白费心思和气力去攻打一座战略地位并没有那么重要的城池,更不可能会犯“单骑入城”“忽视后勤”这样的低级错误,《明史》的记载,未免太过牵强。
朱棣站在殿中,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看着天幕上自己“狼狈逃回”的画面,拳头紧紧攥起——他很清楚,自己不可能去打济南,更不会中什么“诈降计”。这些记载,分明是后世文官为了抹黑他、美化建文朝而编造的谎言!
“父皇!”朱棣猛地转向朱元璋,语气带着一丝急切,“儿臣不可能去过济南!所谓《明史》的记载,全是假的!儿臣恳请父皇明察!”
朱元璋没有立刻回应,只是盯着天幕,眉头皱得越来越紧。他了解朱棣的性格,知道自己这个儿子虽然大胆但绝不鲁莽,却绝不是愚蠢之人,“单骑入城”这样荒谬的事,确实不像是他会做的。可《明史》……看样子,咱的大明亡了,灭亡大明的王朝,怎么可能会记载这个死敌王朝光辉的历史,官修史书,后世又岂能随意质疑?朱元璋的心里,开始对所谓的“正史”产生了动摇。
马皇后看着朱棣急切的模样,心里也泛起了嘀咕。她悄悄拉了拉朱元璋的衣袖,小声道:“重八,棣儿的话,或许有几分道理。天幕既然特意提到《明史》的记载,想必后面还有下文,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
就在群臣争论不休之际,天幕突然再次亮起。这一次,黑色字迹的语气变得锐利,如同利刃般戳破了《明史》记载的利刃:
【然而,事情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错!大错而特错!】
【后世学者在整理《奉天靖难记》(燕军将领私人撰写的靖难史料)、《明太宗实录》(永乐朝官修实录)、《燕录》(靖难亲历者回忆录)等一手史料时发现,所有燕军方面的文献,均未提及“朱棣围攻济南”一事。更令人震惊的是,根据燕军行军路线记载与将领任免记录,白沟河之战后,朱棣从未率军前往济南!】
【《明史》记载的“济南之战”,存在三大致命漏洞:】
【1. 时间矛盾:《明史》称朱棣围攻济南“三个月”,但根据燕军史料记载,白沟河之战结束于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元年)八月,朱棣率军返回北平的时间是同年十月,期间仅两个月,且其中一个月用于追击李景隆至铧山,根本没有“三个月围攻济南”的时间。】
【2. 兵力矛盾:《明史》称燕军“伤亡三万”,但燕军在白沟河之战后,总兵力仅六万左右,若再损失三万,根本无力返回北平,更不可能在后续的战役中继续与中央军对抗。而燕军史料记载,从白沟河之战到返回北平,燕军总伤亡仅一万余人,且多为追击途中的非战斗减员。】
【3. 地理矛盾:济南位于德州以西,而李景隆溃逃的方向是德州以南的济宁,朱棣追击的路线是“白沟河→德州→济宁→铧山”,全程沿运河向东,从未向西前往济南。《明史》称朱棣“追击李景隆至济南”,完全不符合实际的地理方位。】
【既然朱棣从未去过济南,那么《明史》记载的“济南之战”,究竟是怎么回事?当时的朱棣,究竟在何处?他又在做什么?】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夜间的下回分解。】
天幕文字戛然而止,白光瞬间熄灭,只留下奉天殿内一片死寂。所有人都僵在原地,脸上写满了震惊与疑惑——朱棣没去过济南?那《明史》的记载是怎么来的?盛庸、铁铉对抗的是谁?朱棣当时又在做什么?
“怎么回事?怎么断在这里了!”朱元璋猛地一拍御案,龙椅都跟着晃动了一下。他站起身,脸色铁青,语气中满是怒火,“说了一半就停,这天幕到底想干什么?!”
朱标也懵了,他原本以为“济南大败”能让朱棣元气大伤,甚至可能动摇朱元璋对朱棣的信任,可天幕突然说“朱棣没去过济南”,这让他所有的期待都落了空。他看着殿中沉默的群臣,心里满是慌乱——如果济南之战是假的,那建文朝所谓的“转机”,岂不是也成了笑话?
朱棣的情绪则从愤怒转为疑惑。他知道自己没去过济南,可天幕提到的“燕军史料”,他却从未见过。自己当时究竟在做什么?为什么后世会编造出“济南之战”的谎言?无数个问题在他的脑海里盘旋,让他恨不得立刻知道夜间的“下回分解”。
“这天幕也太过分了!”蓝玉气得直跺脚,“关键时候断更,这不是吊人胃口吗?不行,咱得等着,今晚一定要看看,这济南之战到底是怎么回事!”
徐达也叹了口气,道:“看来《明史》的记载,确实有问题。只是不知道,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盛庸、铁铉既然没对抗过棣儿,那他们对抗的是谁?难道当时还有另一支燕军?”
文臣们则彻底沉默了。李善长、宋濂等人看着天幕消失的方向,脸色苍白——如果《明史》的记载是假的,那后世之人他们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建文忠臣”,岂不是也成了虚构的形象?文臣的无能,他们不是接受不了,他们接受不了的是被撕开文臣无能这一遮羞布下的真面目。这让他们根本无法接受。
马皇后看着混乱的朝堂,心里也满是疑惑。她走到朱元璋身边,轻声劝道:“重八,别生气了。天幕既然说夜间会继续播放,咱们就等晚上再说。现在最重要的是稳住心神,别让群臣乱了阵脚。”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压下心里的怒火。他看向群臣,语气严肃:“今日天幕之事,不得外传。所有人都留在宫中,等候夜间天幕播放。谁敢私下议论,扰乱人心,以谋逆论处!”
“遵旨!”群臣齐声应和,可每个人的心里,都像压了一块石头——济南之战的真相,朱棣的去向,建文朝的谎言,所有的疑问,都要等到夜间才能解开。
奉天殿内的气氛,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凝重。所有人都在等待着夜幕降临,等待着天幕揭开那隐藏在历史迷雾中的真相。而这场关于“济南疑案”的风波,也才刚刚开始。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历史天幕:永乐大帝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