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画面骤然切换至漠北草原,克鲁伦河南岸尘土飞扬。邱福率领一千骑兵疾驰在前,这支骑兵多为山东籍,铠甲与装备虽齐整,却难掩军纪松散之态。身后的辽东精骑与山西重装骑兵刚抵达兴和干噶一带,尚未完成集结,邱福已迫不及待地率军渡过克鲁伦河。】
【画面中,连续三日,邱福的骑兵与百八十人规模的鞑靼游骑兵遭遇。明军凭借装备优势,轻松击溃对手,邱福坐在马背上,手持染血的长刀,得意大笑:“鞑靼不过尔尔!本将军今日便直捣贼巢!”火真、王聪等人纷纷附和,唯有李远眉头紧锁,数次欲言又止。】
【第四日,明军在河北岸再次击溃一小队鞑靼骑兵。被俘的鞑靼士兵跪地求饶:“将军饶命!本雅失里可汗与阿鲁台太师听闻将军大军到来,已慌作一团,正往北方逃窜,距此不过百里!”邱福眼中精光一闪,当即拍板:“火真,你乃蒙古族,假扮朕的使者前往鞑靼大营假意和谈,本将军率军随后突袭,定能一举擒获贼首!”】
【“将军不可!”李远急忙上前阻拦,“鞑靼连续三日以小股兵力诱敌,分明是想引我军深入!应等后续主力骑兵集结,探明敌情后再行动!”邱福脸色一沉,厉声喝道:“李远!你敢违抗将令?再敢多言,军法从事!”火真、王聪等人虽有疑虑,却不敢违逆,只能暗自叹息。】
【镜头一转,明军进入一处山谷,两侧突然涌出数万鞑靼骑兵,将一千明军团团包围。“杀!”本雅失里亲自率军冲锋,鞑靼士兵如潮水般涌来。李远早有防备,不等邱福下令,便与王忠率领五百重骑兵冲向包围圈薄弱处:“兄弟们,随我突围!”】
【画面中,明军重装骑兵身着厚重铁札甲,胯下西域良马高大强健,硬生生撕开一道缺口。邱福、火真在突围中被鞑靼士兵拖拽下马,沦为俘虏;王聪挥舞长刀,斩杀数名敌兵后,被乱箭射穿胸膛,壮烈战死。最终,仅数十名明军侥幸突围,其余士兵尽数阵亡。】
【后续画面显示,鞑靼轻骑兵趁势南下,袭击尚未撤离的辽东与山西骑兵。好在明军指挥官素质过硬,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仍能有序组织防御,且战且退,最终各自退回边关。旁白的声音满是痛惜:“邱福贪功冒进,导致一千精锐骑兵覆没,一公四侯殒命,明军遭遇开国以来最惨痛的单次战役损失。”】
“丘福!你这个蠢猪!蠢猪!比猪还蠢!”当天幕中明军被围、将领被俘的画面出现时,朱棣猛地踹翻案几,案上的奏折、笔墨散落一地。他双目赤红,胸膛剧烈起伏,声音因愤怒而嘶哑,“千骑精锐!一公四侯!就被你这莽夫白白葬送了!无能!丧权辱国!若你在眼前,孤定亲手斩了你!”
徐达面色铁青,双手背在身后,来回踱步,口中反复念叨:“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邱福连最基本的兵法都抛之脑后,既不探敌情,又不等主力,仅凭几句虚言便贸然深入,不败才怪!”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从未见过如此荒唐的指挥,气得胡须都在颤抖。
冯胜站在一旁,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盯着天幕中鞑靼骑兵冲锋的画面,咬牙道:“刚打了几仗小胜,便以为天下无敌?殿下靖难之时每次出征,必先派斥候探查,甚至亲临前线侦查,摸清敌军虚实才敢行动。这个邱福倒好,连侦查都省了,真当自己是战神?怕不是离了殿下,他连一万人都管理不好。”
李文忠摇头叹息:“李远有勇有谋,若能听他劝谏,何至于此?可惜啊,一代将才,竟折损在这莽夫手中!这不仅是兵力的损失,更是大明未来的损失!”
李善长、宋濂、吴伯宗等文官纷纷捂住眼睛,不忍再看。李善长捋着胡须,无奈道:“靖难之役的胜利,全赖太子殿下运筹帷幄,包办一切。这些靖难勋贵,大多是冲锋陷阵的勇夫,充其量也就是个千户的水平,为数不多水平高点的,也大都折在了靖难之役里,剩下的这些论统帅能力,比咱们淮西的功臣差之千里。没了殿下指挥,便飘得不知天高地厚,真是可悲可叹。”
宋濂补充道:“当年淮西二十四将,开国六公二十八侯,魏国公、开国公、卫国公、宋国公等人,皆是智勇双全,冲锋陷阵统兵作战不在话下。可如今靖难勋贵这些将领,跟着殿下打了这么多年,连最基本的照猫画虎都学不会,殿下手把手教他们打都学不会,若让他们独当一面,大明的边疆危矣。”
承运殿内的气氛压抑到了极点,每个人都被天幕中的惨败刺痛。朱棣看着窗外,心中暗下决心——邱福的教训太过惨痛,他必须彻底整顿军容,提升将领素质,否则大明的军威,迟早会毁在这些莽夫手中。
【天幕画面暂歇,转而剖析明军与鞑靼的战力对比。旁白的声音响起:“从战力上看,明军六千披甲通用骑兵本不应惨败。游牧民族的轻骑兵最畏惧快速冲击的重装骑兵,骑射骚扰对其难以造成有效杀伤,唯有数量占优的重骑兵才能压制明军。”】
【画面展现出明军的装备:士兵身着厚重铁札甲,头盔与铠甲连接处严丝合缝,防御力极强;胯下战马多来自青藏与西域,体格高大强健,远超蒙古马;骑士手持长枪与强弓,个个能左右开弓,骑射技艺精湛。旁白解释道:“明初明军甲骑尚未流行棉甲与布面甲,铁札甲防护力出众,配合西域良马与精锐骑射,战斗力远超鞑靼轻骑兵。”】
【镜头转向鞑靼军队:大部分士兵为轻骑兵,仅少数贵族与核心部队装备重铠甲;冶铁技术落后,铠甲质量远不及明军;马匹虽灵活,却耐力与冲击力不足。旁白补充道:“阿鲁台的势力虽有冶铁能力,本雅失里从中亚带回的部队也偏向披甲冲击,但鞑靼重骑兵数量有限,若明军指挥得当,六千甲骑足以应对。”】
【画面回到朱棣的作战部署,旁白的声音带着惋惜:“朱棣制定的任务本合理——敌未集结则捣巢,敌集结则侦察。但邱福的冒进打破了计划,仅一千骑兵突前,且多为战力较弱的山东骑兵,最终导致惨败。若后续主力能及时跟进,或邱福听从劝谏,此战结果或将改写。”】
“可惜了这般精良的装备!”徐达看着天幕中明军的铁札甲与西域良马,眼中满是惋惜,“当年跟着陛下南征北讨,能有几十匹马都要高兴好一阵。如今大明如此精良的装备,若邱福能合理运用,六千甲骑足以横扫漠北,怎会落得如此下场?”
李文忠也点头道:“我明军的骑射技艺不输鞑靼等部,左右开弓的精锐骑士,更是万里挑一的精兵,鞑靼的轻骑兵根本不是对手。此战惨败,非战力不足,是输在人祸,是输在指挥失误。”
冯胜建议道:“太子殿下,必须进一步提升甲骑的装备水平,同时加强骑兵的协同训练。让辽东、山西等边军的甲骑定期合练,提升配合度,避免再出现‘各自为战’的情况。”
朱棣深以为然:“宋国公所言极是。工部可以照着天幕上这铁札甲的样式铸造盔甲,记住必须选用优质精铁,提升铠甲的防护力与轻便性;同时兵部则要组织边军甲骑合练,制定协同作战战术,确保战时能形成合力。”
“臣遵旨!”工部尚书与兵部尚书齐声应道。
李善长从财政角度补充道:“太子殿下,提升装备与训练需耗费大量资金。可从江南富户的赋税中调拨部分资金,同时加大茶马贸易的收益投入,确保军备提升的资金供应。”
“户部全力配合,”朱棣沉声道,“军备乃国之根本,无论耗费多少,都必须保障。”
承运殿内,众臣围绕着装备提升与战术改进展开讨论。每个人都清楚,明军并非战力不如鞑靼,只要解决指挥问题,充分发挥装备优势,北征必胜。朱棣坐在主位,认真倾听着每一个建议,心中的整改方案愈发清晰——他要让大明的甲骑,成为真正让蒙古人闻风丧胆的铁军。
【天幕画面再次推进,聚焦于朱棣的后续决策。南京皇宫奉天殿内,朱棣身着龙袍,神色威严地对文武百官说道:“邱福惨败,鞑靼气焰嚣张,朕决意御驾亲征!朕要亲自率军踏入漠北,为阵亡将士报仇,扬我大明国威!”百官闻言,皆大惊失色,纷纷上前劝阻,朱棣却态度坚决,不容置疑。】
【旁白的声音响起:“李远等优秀将领折损,朱高煦被束之高阁,能独当一面的将领皆有重任,朱棣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御驾亲征。他将成为首位率军深入漠北的汉人天子,永乐大帝亲征漠北的序幕正式拉开。”】
【画面展现出明军的集结过程:短短五个月内,朱棣召集战兵十四万人,兵分三路——东路军由辽东边军组成,牵制鞑靼侧翼;西路军由山西、陕西边军组成,阻断鞑靼退路;中路为主攻部队,由朱棣亲自率领,兵力八万余人,对外号称五十万,以震慑鞑靼。】
【镜头转向漠北草原,本雅失里与阿鲁台正在召集各部族兵力。旁白补充道:“本雅失里与阿鲁台联合瓦剌哈迷都,从中亚招募大量蒙古部落,可战男丁达十余万,动员潜力远超当年的脱古思帖木儿。明军集结的兵力,与对手基本旗鼓相当。”】
【画面中,朱棣站在军用地图前,手指划过呼伦贝尔地区与克鲁伦河、乌勒扎河、鄂嫩河流域,对将领们说道:“此次北征,朕要深入漠北腹地,扫荡鞑靼核心区域,彻底摧毁其战力!”旁白的声音带着客观分析:“理论上双方兵力相当,但实际参战人数远低于规划。斡难河与飞云山两场决战中,明军与北元军队各有一次兵力优势,飞云山之战中,明军甚至可能处于人数劣势。所谓‘五十万大军’,不过是威慑对手的虚数,从行军路线与后勤能力来看,根本无法实现五十万作战人员的投送。”】
【最后,画面定格在朱棣坚毅的眼神上,旁白的声音响起:“朱棣深知,此次御驾亲征,不仅是为了击败鞑靼,更是为了稳定军心与朝局。若不能取胜,大明北疆将永无宁日,江南集团的质疑也会愈发强烈。他背负着沉重的压力,踏上了北征之路。”】
当天幕中朱棣决定御驾亲征的画面出现时,承运殿内立刻炸开了锅。宋濂率先上前,跪地劝谏:“太子殿下,万万不可学永乐陛下亲征啊!您乃万金之躯,是大明的根基,岂能亲赴险地?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汉武帝穷兵黩武,导致国力衰退,殿下不可重蹈覆辙啊!”
吴伯宗也跟着跪地:“殿下,北征之事,可委派一将领率军前往,何必天子亲自出马御驾亲征?若您有任何闪失,大明江山将动摇根基!还望殿下三思!”
江南文官们纷纷附和,恳请朱棣不要学永乐御驾亲征的做法。他们表面上担忧朱棣的安危,实则害怕朱棣通过亲征掌控军权,进一步削弱江南集团的影响力。
朱棣看着这些文官,眼中闪过一丝冷意。他清楚,这些人并非真心关心他的安危,而是忌惮他掌握军权。“诸位大人不必多言,”朱棣沉声道,“邱福惨败,军心涣散,唯有亲征,才能凝聚士气,击败鞑靼。若连孤都畏惧退缩,何以让将士们奋勇杀敌?在孤看来,这是未来唯一可以提振士气的方法。”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历史天幕:永乐大帝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