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聘教练的身份如同一枚投入湖心的石子,在燕园泛起的涟漪尚未平息,陈默“陈师傅”的第一堂正式太极课,便在众多期待与好奇的目光中如期而至。地点依旧选在那片开阔的草坪,只是这一次,人群更加井然有序,眼神中也少了几分猎奇,多了几分认真。
晨光熹微,露珠尚未完全消逝在草叶间。陈默提前一刻钟到达,看到已有二三十名学员等在那里,三三两两地低声交流着,目光不时瞟向他。其中既有上周坚持下来的老面孔,也有不少充满新鲜感的新人。令他略感意外的是,人群中还夹杂着几个肤色各异的外国留学生,他们拿着手机,脸上带着既兴奋又有些茫然的表情。
周正阳和叶知秋也来了,他们站在人群稍外围的地方,显然是想亲自看看陈默如何掌控这第一堂正式教学。
“陈师傅早!”有上周的学员看到他,主动打招呼,语气自然地带上了敬意。
陈默点头回应,走到场地前方。他今天依旧是一身素净的灰色练功服,身形挺拔,气息沉静。他没有立刻开始,只是静静地站着,目光平和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那目光似乎有种无形的力量,原本有些嘈杂的现场渐渐安静下来,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
“各位同学,早上好。”陈默开口,声音清晰而平稳,不需要刻意提高,便足以让每个人听清,“欢迎来到陈氏太极拳的课堂。无论你是出于对传统武术的好奇,是为了强身健体,还是希望探寻其中的文化内涵,来到这里,我们便是有缘。”
简单的开场白后,他并未直接复习上周的桩功,而是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正式开始之前,我想请问大家,你们认为,太极拳为什么被称为‘内家拳’?”
问题抛出,学员们面面相觑,有人尝试回答:“因为练内功?”“因为动作慢,练内在的气息?”
陈默微微颔首,没有立刻评判对错,而是缓缓说道:“《黄帝内经》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太极拳的‘内’,首先在于对自身‘神、意、气、力’的觉察、引导与整合。它不像外家拳那样侧重于肌肉力量的刚猛和招式的迅疾,而是更注重培养一种‘由内而外’的整体劲力,以及在这种劲力运转过程中,对自我身心的深度感知与控制。”
他将古典医籍与拳理结合,一下子将太极拳提升到了一个文化与哲学的层面,这让不少学员,尤其是那些文科生和留学生们,眼中露出了浓厚的兴趣。
“所以,我们今天的课程,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课程,重点都不会放在漂亮的套路招式上。”陈默继续说道,“我们将从最根本的‘零件’开始打磨。这些‘零件’,就是我们的‘意’,我们的‘呼吸’,我们的‘桩’,我们的‘步’。”
他重新强调了无极桩的要领,但这次的讲解更为深入。他不仅要求形似,更开始引导大家关注内在的感觉。
“站桩时,不要只是摆个样子。去感受你的双脚与大地接触的感觉,想象根系深扎,这叫‘接地之力’;去体会头顶仿佛被一根线轻轻向上牵引,与脚下的根力形成对拉拔长,这叫‘虚领顶劲’…… 你的意识,要像灯光一样,从头顶开始,一寸寸向下扫描,扫描过你的颈椎是否放松,双肩是否沉下,胸腔是否开阔,腰胯是否松活,膝盖是否微微有‘意’而非死硬挺直……”
他一边说,一边在学员中缓步穿行。看到一个男生因为追求“沉肩”而刻意压着肩膀,导致脖颈紧张,他便上前,手指在其肩井穴附近轻轻一拂,一股柔和的热意透入,男生不自觉地“呃”了一声,随即惊喜地发现肩膀自然而然地松沉了下去。
“放松,不是松懈。是用最小的肌肉维持最正确的结构,让骨骼来承重,让气血能畅通。”陈默的声音适时地响起。
他又走到一位外国留学生面前,那位高大的欧洲小伙正努力模仿着动作,但身体的僵硬和理解的偏差让他显得颇为滑稽。陈默没有笑,而是用简单的英语配合手势:“Relax… dont force… Feel your body, from top to bottom… Yes, like water, flowing down…”(放松……不要用力……感受你的身体,从上到下……对,像水一样,流淌下来……)
他用手轻轻引导对方调整重心,帮助他找到那种“松沉”的初步感觉。那留学生脸上露出恍然和欣喜的表情,连连道谢:“thanks! this is amazing! Its like… like finding a new part of my body!”(谢谢!太神奇了!这就像是……像是发现了身体的新部分!)
陈默微微一笑,点了点头。
随后是步法练习。他不再仅仅要求“迈步如猫行”,而是开始引入太极“虚实转换”的核心概念。
“注意,我们的重心,要像水银一样,在双脚之间流动。移动时,支撑腿为‘实’,要稳如磐石;移动腿为‘虚’,要轻灵似羽。实腿转换到虚腿的瞬间,是身体最需要‘中定’的时候,也是劲力蓄发转换的关键……”
他放慢动作,清晰地展示着重心在双脚间细腻的流转,那种动态中的平衡感,让围观的周正阳和叶知秋都暗自点头。他们能看出,陈默教的,确实是真正内家拳的东西,是那些商业化武馆里很难接触到的基础核心。
课程的后半段,陈默开始教授第一个单式——“金刚捣碓”。他没有急于让大家模仿动作,而是先拆解了这个动作所蕴含的几种基本劲法:上掤、下采、前挤、整体下沉的按劲以及最后的震脚发力。
“这个动作,包含了太极八法中的几种基本劲路。我们练习时,不要追求发力有多猛,而是要仔细体会劲力是如何从脚底升起,通过腰胯转换,最终传递到手掌和脚底的。用意不用力,先把‘劲路’打通。”
他一遍遍地示范,耐心纠正着每个人的动作细节。学员们发现,仅仅是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想要做对、做出感觉,竟然如此困难,但也如此有趣。当他们偶尔捕捉到那一丝“劲随意走”的感觉时,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远超学会一个华丽招式的兴奋。
一个半小时的课程很快过去。当陈默宣布下课时,许多学员都感觉意犹未尽,浑身虽然酸软,却有种通透的舒畅感。
“陈师傅,下次课还是练习这些吗?”有学员大声问道。
“是的。”陈默肯定地回答,“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下次我们继续打磨桩功、步法和这个单式。等大家真正找到了‘松沉’和‘虚实’的感觉,我们再学习下一个动作。回去后,希望大家每天能抽出哪怕十五分钟,静静站一会儿,找回今天课堂上的身体记忆。”
学员们陆续散去,不少人边走边兴奋地讨论着今天的收获。那几位外国留学生围着陈默,用夹杂着中英文的语句表达着感谢和惊奇。
周正阳和叶知秋走了过来。
“讲得真好,陈默。”叶知秋难得地直接称赞,“不是教拳,是在教‘理’,教一种身体使用的方法。这才是传统武术传承应该有的样子。”
周正阳也感慨道:“我现在明白,为什么你当初能那么轻松地化解我和刘猛的劲力了。这最基础的东西,原来才是最吃功夫的。看来,我也得重新回头好好站站桩了。”
陈默看着他们,又望向那些逐渐远去的、充满活力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和满足。这第一堂正式的太极课,不仅仅是在传授技艺,更像是在播种。他将家传的拳理,结合自己所学的文化知识,以一种更易于理解的方式,播撒在这些年轻的心灵中。
他相信,只要持之以恒,这些种子终会在这片学术的沃土上,生根、发芽,开出属于自己的花。而他自己,也在这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对太极拳,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陈师傅”之路,于此真正迈出了坚实而深远的第一步。
喜欢京华墨韵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京华墨韵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