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坐在龙椅上,冷笑一声:“这贾似道,若在朕的大秦,必以欺君之罪论处!朕横扫六国,一统天下,最容不得这等弄权误国之徒。他蒙蔽圣听,专擅朝政,致使南宋国力日衰,当真该死!”
汉武帝双手抱臂,满脸不屑:“朕开疆拓土,使大汉威名远扬。这贾似道却在南宋朝堂之上结党营私,排斥异己,让国家陷入内忧外患之境。他若生在朕的时代,朕定让他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惨痛代价,以正朝纲!”
唐太宗微微摇头,惋惜道:“朕以民为本,广纳贤才,开创贞观之治。贾似道却贪污腐败,不顾百姓死活,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如此奸臣当道,南宋不亡才怪,实乃国家之不幸啊。”
成吉思汗纵声大笑,声如洪钟:“朕率铁骑踏破诸国,所到之处,皆为我大蒙古国之疆土。这贾似道软弱无能,面对外敌只知求和,如此怯懦之辈,若在朕的麾下,早被朕的马踏成肉泥!他丢尽了一国之臣的脸面。”
宋太祖赵匡胤眉头微皱,感慨道:“朕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是为保国家安稳。可这贾似道却滥用权力,扰乱朝纲,让南宋武备松弛,无力抵御外敌。若他生于朕朝,朕定要好好整治这官场风气,绝不容他这般胡作非为。”
朱元璋则怒目圆睁,拍案而起:“朕出身贫寒,深知百姓疾苦。这贾似道却搜刮民脂民膏,搞得民不聊生。若在朕的大明,朕定将他剥皮揎草,以儆效尤,让天下官员都不敢再行此等恶事!”
康熙皇帝缓缓开口:“朕励精图治,平三藩、收台湾,固我大清基业。这贾似道目光短浅,只图眼前利益,不顾国家长远发展。若朕与他同处一朝,定要严惩其党羽,肃清朝堂,让国家走上正轨。”
乾隆皇帝轻抚胡须,微微颔首道:“朕在位期间,国家昌盛,百姓富足。贾似道这般庸臣,若在我朝,朕定会让他尝尝国法的威严,绝不能让他坏了我大清的盛世景象。”
武则天凤目微眯,冷声道:“本宫称帝,治理天下,重用贤能。贾似道欺上瞒下,败坏朝纲,若在本宫的时代,本宫定将他打入天牢,让他为自己的恶行付出代价。”
汉高祖刘邦捋了捋胡须,哈哈笑道:“朕起于微末,斩白蛇起义,终得天下。这贾似道不思为国为民,只知贪图权势,若在朕的西汉,朕定先夺他权柄,再让他尝尝百姓劳作之苦,看他还敢不敢如此妄为。”
隋文帝杨坚也开了口:“朕结束乱世,建立隋朝,推行新政。贾似道却让南宋官场污浊不堪,法度不彰。若他在朕朝,朕必以律法严治,重塑朝纲,还天下一个清明。”
宋仁宗赵祯一脸悲戚:“朕一向以仁治国,广开言路。贾似道却堵塞言路,打压忠良,实在可恨。若他生在朕时,朕虽不会严惩,但也会让他闭门思过,改过自新。”
天幕继续播放
【六、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叛将,民族矛盾的挑动者
活跃时期:明末清初(明崇祯至清康熙时期)
核心罪行:引清兵入关、背叛明朝、发动“三藩之乱”,加剧民族冲突与社会动荡
吴三桂出身辽东将门世家,其父吴襄是明朝的辽东总兵,他本人早年以武举出身,凭借战功逐步晋升为宁远总兵,镇守明朝的东北门户宁远城,麾下“关宁铁骑”是明朝末期最精锐的军事力量之一。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破北京,明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明朝灭亡。
此时的吴三桂正率领关宁铁骑驻守宁远,得知北京沦陷后,他陷入两难:若投降李自成,虽可保全性命,却需背负“降贼”之名;若继续抵抗,则势单力薄,难以与大顺军抗衡。
最终,吴三桂决定先率军退守山海关,再作打算。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派人招降吴三桂,并送去四万两白银作为军饷,吴三桂起初已同意投降,率军向北京进发。
可途中,他得知自己的父亲吴襄被大顺军严刑拷打、家产被抄,更听说自己的爱妾陈圆圆被大顺军将领刘宗敏霸占——这便是民间流传的“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由来。
吴三桂怒而回师山海关,击败大顺军的招降使者,随后派使者前往沈阳,向清朝摄政王多尔衮求援,承诺“若清军助其击败大顺军,愿以黄河以北的土地作为酬谢”。
多尔衮接到求援后,深知这是入主中原的绝佳机会,立即率领清军主力西进。
公元1644年4月21日,李自成率领十万大顺军抵达山海关,与吴三桂的军队展开激战。
次日,正当双方激战正酣时,多尔衮率领清军突然从侧翼杀出,大顺军毫无防备,瞬间溃败,李自成被迫率军撤回北京。
随后,吴三桂与清军合兵一处,追击大顺军,并在途中正式投降清朝,被多尔衮封为“平西王”。
清军入关后,以吴三桂为“向导”,迅速占领北京,并开始对中原地区的反抗势力进行镇压。
吴三桂为表忠心,率军四处征战:他先是跟随清军追击李自成的大顺军,直至将其彻底消灭。
随后又南下进攻南明政权,公元1659年,他率军攻破南明的最后一个都城昆明,缢杀南明永历帝,彻底灭亡了南明政权。
吴三桂因“功勋卓着”,被清朝封为“平西王”,驻守云南,兼辖贵州,拥有独立的军政大权与财政权,成为“三藩”(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中势力最强的一支。
可随着权势的膨胀,吴三桂的野心也逐渐暴露——他在云南私自铸造钱币、征收赋税、扩充军队,甚至私自任命地方官员,将云南打造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
公元1673年,康熙皇帝决定“撤藩”,下令收回三藩的军政大权。
吴三桂得知后,立即联合尚可喜、耿精忠,以“兴明讨虏”为名,发动叛乱(史称“三藩之乱”)。
叛军初期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四川等大片地区,甚至一度逼近长江,清朝的统治陷入危机。
可吴三桂的叛乱,并未得到中原百姓的支持——百姓早已厌倦战乱,且吴三桂曾背叛明朝、助清灭明,如今又以“兴明”为名叛乱,其虚伪性早已被识破。
此外,吴三桂在叛乱期间,为筹集军饷,大肆搜刮百姓,甚至纵容士兵烧杀抢掠,导致湖南、湖北等地“民怨沸腾”。
康熙皇帝采取“分化瓦解、重点打击”的策略:首先安抚尚可喜、耿精忠,使其先后投降;随后集中兵力进攻吴三桂的叛军。
公元1678年,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国号“大周”,试图以此鼓舞士气,可此时的叛军已节节败退,士气低落。
同年秋,吴三桂病逝,其孙吴世璠继位,退守昆明。
公元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三藩之乱”彻底平定。
吴三桂的罪行,在于他为一己私欲,先是引清兵入关,导致中原地区沦为少数民族统治,加剧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
喜欢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