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皇宫内,曹髦端坐于御案之后,手中紧握着一卷帛书,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然而,与这略显紧张的姿态不同,他的脸上却洋溢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与喜悦,眼中闪烁着如星辰般明亮的光芒。
这卷帛书,是内侍刚刚呈上的,来自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这四大顶尖门阀的联合上书。
其内容并非寻常的政务奏报,而是明确表达了支持朝廷推行选官制度改革,以“科举取士”之制,逐步替代沿袭数十年的“九品中正制”。
曹髦反复阅读着信中那些斟酌再三、却意向明确的字句,心潮澎湃。
他深知,这薄薄的一卷帛书,其分量足以撼动大魏的根基,其意义远比收复一两座城池更为深远。
自曹魏立国以来,选官之权很大程度上被世家大族通过中正官把持,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僵化局面。
皇权因此屡受掣肘,朝堂之上,盘根错节的世家势力更是尾大不掉,司马氏之所以能坐大,与此制度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如今,这四家最具影响力的世族竟联名表态支持改革,尽管信中亦强调“具体细则,尚需朝议共商”,但这支持的态度本身,就是一股足以冲破重重阻碍的洪流。
“好!太好了!”曹髦忍不住低声赞叹,他将帛书轻轻放在案上,目光仿佛已穿透宫殿的穹顶,看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未来。
他清楚地知道,即便推行科举,初期能够脱颖而出、进入朝堂的,大概率仍是那些拥有良好教育资源世家子弟。
但是,这道门槛一旦被打破,寒门子弟便拥有了一个相对公平的晋升之阶,一个看得见的希望。
只要天下能够逐步安定,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读书识字的人会越来越多,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的积累下,朝堂之上必然能形成一股源自寒门、忠于皇权的新兴力量,届时,世家门阀一家独大的局面,将从根本上被撼动。
“陛下,”侍立一旁的老宦官见皇帝如此欣喜,也陪着笑脸,小心翼翼地问道:“可是有何喜讯?”
曹髦收敛了一下过于外露的情绪,但眼中的光彩却丝毫未减,他深吸一口气,道:“确是喜讯,关乎国本,关乎千秋的喜讯!去,传朕口谕,召王经即刻入宫议事。”
“老奴遵旨。”
不久,王经奉召匆匆入宫。
在详细阅罢四大世家的联名信后,这位历经风雨的老臣也难掩激动之色,他颤声道:“陛下,此乃天佑大魏,天佑陛下啊!有他们牵头,改革之事,便成功了一半!”
曹髦点头,与王经细细商议起来。
改革之事,由谁在朝堂上率先提出,至关重要。
成济虽是头号功臣,深受信任,但其身份终究是武将,由他来提出涉及文官选拔根本制度的改革,不仅名不正言不顺,也容易引来“武人干政”的非议,反而可能弄巧成拙。
而王经,身为文官领袖,更是皇帝在诛除司马昭、重掌朝政过程中倚重的心腹重臣,由他来提出此议,再合适不过。
“王爱卿,”曹髦郑重道。
“此事关乎国运,明日朝会,便由爱卿担此重任了。”
王经肃然躬身:“老臣义不容辞,必当竭尽全力,促成此事!”
翌日,大殿钟鼓齐鸣,百官依序入朝。
在处理完几项日常军政要务后,曹髦目光扫向文官班列之首的王经,微微颔首。
王经会意,稳步出班,洪亮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陛下,臣有本奏。臣以为,当今之世,欲求大魏中兴,长治久安,除平定叛乱、与民休息外,更需革新选官之制,广纳天下贤才,使野无遗贤,朝多干臣!”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阵细微的骚动。许多官员交换着眼神,预感有大事将要发生。
王经不顾众人反应,继续慷慨陈词:“自前朝延袭之九品中正制,其初设时或为良法,然日久弊生,中正之权几为少数高门所垄断,品评人物,多凭门第,少察实才。致使寒门俊杰报国无门,朝廷亦失却众多栋梁之材。此制若不更张,何以振朝纲?何以聚天下之心?”
他深吸一口气,抛出了酝酿已久的核心提议:“故臣斗胆进言,请废九品中正之旧制,立科举考试之新法!令天下士子,无论出身寒素抑或高门,皆可凭自身才学,报名应试。朝廷设科取士,统一命题,糊名考评,以文取人,以才授官!如此,则贤能者得进,庸碌者知退,选官之权重归朝廷,天下英雄,尽入彀中矣!”
“科举制”三字如同巨石入水,瞬间在朝堂上激起千层浪。
“王大人此言差矣!”几乎是立刻,便有官员站出来激烈反对。
出声者是洛阳一个中等世家出身的官员,他脸色涨红,高声道:“九品中正制乃历代相承之成法,中正官详察乡论,品评人物,最能得士之实才!岂能轻言废弃?况且如今关东未平,蜀吴未灭,天下动荡,正当稳定人心之际,骤然行此亘古未有之改制,必致物议沸腾,人心惶惶,恐非国家之福啊!”
“臣附议!”另一名出身类似背景的官员也出班附和。
“选官之法,关乎国本,岂能朝令夕改?且寒门子弟,家无藏书,师承无名,即便允其参考,又如何能与累世经学之世家子弟相较?此法看似公平,实则空中楼阁,徒乱法度耳!”
一时间,数名官员纷纷发言,反对之声虽不算铺天盖地,却也颇为尖锐。
他们多代表着那些在九品中正制下尚能分得一杯羹的中小世家,深知一旦改制,他们依靠门第维系的政治地位将受到巨大冲击。
龙椅上,曹髦面色平静,心中却冷笑不已。这些反对的理由,早在他与王经、成济的预料之中。
就在反对声浪渐起之时,一个沉稳有力的声音响起:“老夫以为,王大人之议,高瞻远瞩,实为强国之本!”
众人循声望去,发言者竟是太原王氏在朝中的代表人物,官居光禄大夫的王诠。
只见他缓步出班,目光扫过那些反对的官员,朗声道:“九品中正制积弊已深,人所共见。司马氏之所以能窃弄权柄,与此制下门生故吏遍布朝野不无关系!如今陛下圣明,欲革故鼎新,拔擢真才,此乃大魏之幸,天下士人之幸!我太原王氏,愿率先拥护此新政!”
王诠话音未落,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在朝为官的重量级人物也相继出列,旗帜鲜明地表示支持。
崔氏代表道:“崔氏以为,以文章才学取士,方能得真才实学之人,胜过单凭门第虚誉!”
卢氏代表言:“卢家世代诗书传家,不惧任何考试选拔,唯才是举,方显公平!”
郑氏代表亦道:“郑氏愿与天下寒士同场竞技,以才学论高下,心服口服!”
这四大顶尖门阀的联合表态,如同一道定鼎之音,瞬间压倒了所有的反对声浪。
那些原本还在激烈反对的中小世家官员,顿时面面相觑,哑口无言。
他们可以质疑王经,可以引经据典地反驳,但他们无法忽视这四家联合起来所代表的恐怖能量和风向标意义。
连他们都支持改革,自己这些小门小户若再强行反对,不仅徒劳无功,更可能开罪于这些庞然大物,甚至被皇帝视为改革的绊脚石。
朝堂上的气氛瞬间逆转,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官员,见大势已定,也开始转而附和,称赞科举制乃“千古良法”。
曹髦将这一切尽收眼底,知道火候已到。
他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众卿之议,朕已明了。九品中正之弊,确已深重,非改不可。科举取士,虽有初创之艰,然其‘唯才是举’之精神,契合古圣先贤之道,亦为当下振兴国势之必需。王爱卿所奏,原则上准予推行!”
他目光扫过全场,最终落在王经和四大世家的代表身上:“具体科举科目设置、考试流程、录取标准、授官办法等细则,诸卿先行详议,务求周密稳妥,拟定章程后,再报朕裁定。”
“陛下圣明!”以王经和四大世家官员为首,满朝文武绝大多数都躬身领命。
那些少数心怀不满者,此刻也只能随众行礼,不敢再发一言。
“退朝!”
随着宦官尖细的唱喏声,这场决定大魏未来政治格局的朝会落下帷幕。
然而,它所引发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朝廷决议推行科举制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从洛阳传遍整个魏国控制下的州郡,进而向天下扩散。
“听说了吗?朝廷要开科举了!”
“科举?那是何物?”
“就是考试做官!不论你是世家子弟还是寒门百姓,只要你有才学,都能去考!考中了就能当官!”
“什么?竟有此事?此言当真?”
“千真万确!皇榜都贴出来了!”
从繁华的都市到偏远的乡野,从文人聚集的书院到市井百姓的茶肆,无数人都在热烈地议论着这个惊天动地的消息。
对于广大的寒门子弟以及普通的自耕农、小地主家庭而言,这无疑是一道划破漫漫长夜的曙光。
“苍天有眼!皇帝圣明啊!”一位家道中落、苦读多年的读书人听到消息后,老泪纵横,对着洛阳方向长揖倒地。
“我辈寒士,终有出头之日矣!”
“快,快去给孩儿找先生!多攒些束修也要让他读书!将来若能考个功名,光宗耀祖!”无数原本与仕途无缘的家庭,此刻心中都燃起了前所未有的希望之火。
民间欢声雷动,盛赞皇帝曹髦乃千古明君,打破了世家门阀对官位的垄断,开启了“学而优则仕”的康庄大道。
尽管所有人都明白,能读得起书、考得上官的,大概率还是以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家庭子弟为主,但“机会”本身,就是最宝贵的东西。
这道口子一开,历史的洪流便再难逆转。
喜欢穿成成济:保曹髦定三国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穿成成济:保曹髦定三国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