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2 章 驰远育能与个性助
驰远的培训教室里,晨光透过百叶窗,在蓝色的培训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林舟手里拿着一份厚厚的培训计划,指尖在 “智能驾驶技术进阶”“跨部门协作管理” 等课程名称上划过,眼里满是期待:“现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太快,要是员工跟不上技术和理念的更新,咱们驰远早晚会被淘汰。这次的培训计划,不仅要提升大家的专业技能,还要培养综合素质,让每个人都能适应行业发展,找到自己的成长方向。”
周明坐在一旁,手里把玩着一个汽车模型,笑着点头:“早该这么搞了!之前车间里的几个年轻工程师,总说想学智能驾驶的新算法,就是没机会。这次培训计划里的实操课程,肯定能让他们过把瘾。”
陈默也凑过来,翻看着培训计划里的 “It 系统运维升级” 课程,眼里闪着光:“我早就想系统学一学新的数据库管理技术了,之前都是自己瞎琢磨,这次有专业老师教,肯定能进步更快。”
培训计划一公布,立刻在驰远引起了热烈反响。年轻员工们纷纷报名,培训教室的预约表很快就排满了。刚入职半年的工程师小林,第一时间报了 “智能驾驶技术进阶” 和 “AI 交互设计” 两门课,每天下班都留在培训教室,对着模拟器反复练习新的驾驶算法。“周工,你看我这次调试的算法,响应速度比之前快了 0.2 秒!” 小林兴奋地拉着周明,展示自己的练习成果,眼里满是成就感。
行政部的小吴也报了 “跨部门协作管理” 课程,之前她协调生产和研发部门时,总因为沟通不畅耽误进度,现在学了协作技巧,不仅效率提高了,还和其他部门的同事成了朋友。“之前我找研发部要数据,总等好几天,现在用课程里教的‘需求前置沟通法’,提前和他们确认好时间,当天就能拿到数据,太实用了!” 小吴拿着刚整理好的报表,笑得合不拢嘴。
可就在年轻员工学得热火朝天时,老员工们却遇到了麻烦。今年 52 岁的王师傅,在驰远的生产车间干了 15 年,一手汽修技术没话说,可面对培训计划里的 “智能诊断系统操作” 课程,却犯了难。他坐在电脑前,看着屏幕上复杂的操作界面,手指在鼠标上半天不敢动,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这玩意儿比修发动机难多了,” 王师傅叹了口气,把鼠标往桌上一放,“之前修汽车,靠的是听声音、摸温度,现在全靠电脑,我这老骨头实在跟不上。”
和王师傅一样的还有财务部的张姐,她做了 20 年的财务工作,习惯了用纸质账本记账,面对培训里的 “财务数字化系统” 课程,总是记不住复杂的操作步骤。“昨天刚学的报表生成流程,今天一打开系统就忘了,” 张姐坐在培训教室的角落,看着身边年轻同事熟练地操作电脑,眼里满是失落,“我是不是真的老了,连这点新东西都学不会?”
一周后的培训进度汇报会上,年轻员工们纷纷展示着自己的学习成果,老员工们却个个低着头,没人说话。林舟看着老员工们落寞的样子,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知道,这些老员工是驰远的功臣,当年驰远刚起步时,王师傅带着车间的人熬夜赶工,张姐顶着压力做好财务核算,没有他们,就没有驰远的今天。
“大家别着急,” 林舟清了清嗓子,语气温和,“培训计划不是为了淘汰谁,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进步。老员工们经验丰富,只是暂时不适应新的培训方式,我们只要调整一下,肯定能帮大家跟上进度。”
会后,林舟立刻组织培训部门,针对老员工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他们把 “智能诊断系统操作” 课程拆成了 “基础操作”“故障识别”“实战演练” 三个小模块,每个模块都安排了一对一的辅导老师,还制作了图文并茂的操作手册,把复杂的步骤变成简单的 “一步一图”;针对 “财务数字化系统” 课程,他们特意邀请了经验丰富的财务老师,结合张姐熟悉的纸质记账流程,教她如何把传统方法和数字化系统结合,还录制了操作视频,方便她随时回看。
王师傅的辅导老师是年轻工程师小林,他知道王师傅擅长实操,就带着智能诊断设备,和王师傅一起在车间里拆解汽车部件。“王师傅,您看这个传感器,在系统里对应的是‘故障码 p0171’,只要在屏幕上点击这个图标,就能看到详细的故障原因,比您之前靠听声音判断,还能提前发现潜在问题。” 小林一边演示,一边结合王师傅熟悉的汽修知识讲解,王师傅听得渐渐入了迷,手里的扳手也慢慢放下,开始试着操作设备。
“这么说,只要看到这个故障码,就知道是燃油系统的问题?” 王师傅指着屏幕上的图标,眼里满是好奇。
“对!” 小林点点头,“您再试试这个‘历史故障查询’功能,能看到这辆车之前出现过的问题,下次保养时就能重点检查,避免重复故障。”
王师傅按照小林教的步骤,慢慢操作着设备,当屏幕上准确显示出汽车的故障原因时,他的眼里一下子亮了:“这玩意儿还真好用!以后修汽车,不仅省劲儿,还更准确了。”
张姐的辅导老师则根据她的习惯,把财务数字化系统的操作步骤,和她之前记纸质账本的流程一一对应。“张姐,您之前记‘应收账款’,会在账本上画个红圈标记,在系统里,只要点击这个‘高亮标注’按钮,就能起到一样的效果,还能设置提醒,不会忘了催款。” 老师一边说,一边在屏幕上演示,张姐跟着操作,脸上的愁容渐渐散去。
“原来这么简单!” 张姐笑着说,“我之前总觉得数字化系统太复杂,没想到还能这么结合我熟悉的方法,早知道这样,我就不害怕了。”
为了让老员工更好地适应培训,驰远还在培训教室设立了 “老带新” 互助小组,让年轻员工和老员工结对子,平时一起学习、一起讨论。王师傅和小林就成了最好的搭档,王师傅教小林汽修的实操技巧,小林帮王师傅熟悉智能设备;张姐也和年轻的财务同事一起,每天下班后留在培训教室,一边回看操作视频,一边讨论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一个月后,老员工们的培训进度有了明显提升。王师傅不仅能熟练操作智能诊断系统,还能结合自己的经验,发现系统里没显示的潜在故障,成了车间里的 “智能诊断能手”;张姐也能熟练使用财务数字化系统,还总结出了一套 “数字化 + 传统记账” 的高效方法,在财务部推广后,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季度培训成果展上,王师傅带着智能诊断设备,现场演示如何快速识别汽车故障,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以前我总觉得老了学不了新东西,现在才知道,只要有合适的方法,再难的技术也能学会。” 王师傅拿着培训合格证书,眼里满是自豪,“谢谢公司给我们老员工这么多支持,以后我还要继续学习,不给驰远拖后腿!”
张姐也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还展示了她用数字化系统制作的财务报表:“之前我觉得数字化是年轻人的事,现在才发现,数字化能帮我们解决很多老问题。以后我还要学更多新技能,和驰远一起进步。”
林舟看着老员工们的转变,心里满是欣慰。他走上台,手里拿着一份新的培训计划补充方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成长,我们会把个性化培训方案长期坚持下去,还会根据大家的需求,不断调整课程内容。驰远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努力,不管是年轻员工还是老员工,都是驰远最宝贵的财富。”
培训成果展结束后,驰远的员工们学习热情更高了。年轻员工们主动向老员工请教经验,老员工们也积极学习新技能,整个公司形成了 “互帮互学、共同成长” 的良好氛围。车间里,王师傅带着年轻工程师们,用智能诊断系统和传统汽修技术结合,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财务部里,张姐和年轻同事们一起,优化财务流程,让资金周转效率提高了 20%;研发部门里,陈默和 It 团队的同事们,结合培训学到的新技术,优化了智能驾驶的算法,让 “清鸢?智行” 的自动驾驶响应速度再提升 0.3 秒。
公益基金的孩子们知道驰远的培训计划后,还特意画了很多 “成长向日葵” 的画,送给驰远的员工。小宇画的画上,一个老员工和一个年轻员工手牵着手,站在向日葵花田旁,旁边写着 “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王爷爷,张阿姨,” 小宇把画送到王师傅和张姐手里,“你们要像向日葵一样,永远学习新东西,永远长大!”
王师傅接过画,小心翼翼地贴在自己的工作台上:“好孩子,爷爷记住了,以后会一直学习,不让你失望。”
张姐也把画放在办公桌前,笑着说:“以后看到这幅画,阿姨就有动力学更多新技能了。”
夕阳下的驰远工厂,培训教室的灯光依旧亮着,员工们还在认真学习;生产车间里,王师傅带着年轻工程师们,正在调试新的智能设备;研发中心里,陈默和同事们还在为新的技术突破努力。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坚定的表情,他们知道,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才能跟上驰远的发展,才能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浪潮中,抓住更多的机会。
林舟和苏清鸢站在工厂的顶楼,看着眼前忙碌而充满活力的场景,心里满是希望。“你看,” 苏清鸢轻声说,“不仅孩子们需要成长,大人们也需要成长。驰远的培训计划,不仅提升了员工的技能,还让大家感受到了被尊重、被支持,这样的企业,才能走得更远。”
林舟点点头,眼里满是坚定:“以后我们还要把培训计划做得更好,不仅要培养员工的技能,还要关注大家的身心健康,让每个员工都能在驰远找到归属感,找到自己的价值。驰远不仅是一个企业,更是一个大家庭,我们要一起努力,让这个大家庭越来越好。”
此刻,夕阳的余晖洒在驰远的工厂上,金色的光芒笼罩着一切,像一个温暖的拥抱。培训教室里,员工们的笑声和讨论声回荡在空气中,像一首充满希望的歌。林舟知道,驰远的员工培训之路还会继续,会有更多的员工在这里成长、进步,会有更多的温暖和感动在这里发生,让驰远这个大家庭,永远充满活力,永远向着阳光,永远不断向前。
喜欢这个女人发疯公关圈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这个女人发疯公关圈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