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1 章 全球研创与同心助
德国慕尼黑的清晨,薄雾还未散尽,驰远全球研发中心的玻璃幕墙已泛着冷冽的光。林舟站在顶楼露台,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照片 —— 那是母亲年轻时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做研究的留影,背景里的教学楼,如今成了研发中心的一部分。“妈,我们终于把研发中心建到这里了,” 他轻声呢喃,指尖拂过照片里母亲的笑脸,“您当年没能完成的新能源汽车研发梦,我们会替您实现。”
身后传来脚步声,陆哲拿着一份人才名单快步走来,眼里满是兴奋:“林总,您看!我们从麻省理工、慕尼黑工大、东京大学挖来了 12 位顶尖专家,涵盖 AI 算法、新型材料、智能驾驶三个领域。昨天刚入职的德国材料专家霍夫曼教授,之前研发的轻质合金技术,能让汽车车身减重 30% 还不影响安全性!”
林舟接过名单,目光在 “霍夫曼” 这个名字上停留片刻,笑着点头:“能把这些人才聚到一起,不容易。告诉大家,研发中心的目标很明确 —— 三年内突破固态电池、L5 级自动驾驶、智能能源管理三个核心技术,让‘清鸢?智行’的技术水平领先全球。”
研发中心的实验室很快就热闹起来。来自不同国家的科研人员穿着统一的白色实验服,却操着不同口音的英语交流。中国 AI 工程师小林正对着屏幕调试自动驾驶算法,旁边的美国交互设计师露西凑过来,指着代码里的一个参数:“林,这个决策逻辑太保守了!我们应该增加实时路况的动态权重,这样在复杂路段的响应速度能快 0.5 秒。”
小林皱起眉头,手指在键盘上敲出一行数据:“露西,你看这个模拟测试结果,动态权重过高会导致系统误判率上升 12%,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能只追求速度。”
两人的争论引来了周围人的围观。德国工程师马克站在一旁,双手抱胸,用带着德语口音的英语说:“我觉得应该先做实体测试,计算机模拟的数据和实际路况差距太大,我们德国的汽车研发,从来都是以实车测试为核心。”
“可实体测试成本太高,周期也长,” 日本材料专家山田摇着头,推了推眼镜,“我们应该先优化材料配方,把电池能量密度再提升 5%,再考虑测试的事,这才是最高效的流程。”
不同的工作理念像不同频率的声波,在实验室里碰撞出尴尬的火花。林舟和陆哲站在角落,看着这一幕,眉头都皱了起来。“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陆哲小声说,“大家各执己见,连个统一的研发方案都定不下来,更别说突破核心技术了。”
林舟沉默着,目光再次落在母亲的照片上。突然,他想起母亲生前常提起的一位同事 —— 慕尼黑工大的埃里希教授,两人当年曾一起研究新能源汽车的能源管理系统。“或许,我们可以请埃里希教授来帮忙,” 林舟眼前一亮,“他不仅技术顶尖,还熟悉不同国家科研人员的工作方式,说不定能协调好大家的矛盾。”
联系埃里希教授时,林舟心里还带着忐忑。毕竟母亲已经去世多年,对方是否还记得当年的合作,是否愿意出山,都是未知数。可电话接通后,埃里希教授温和的声音传来:“我当然记得你母亲,她是我见过最有天赋、最执着的中国科学家。当年我们一起设计的能源管理模型,现在还在我的实验室里保存着。驰远的研发中心要做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我很乐意加入,也算是完成我和你母亲当年未竟的事业。”
一周后,72 岁的埃里希教授出现在研发中心。他穿着一件灰色羊毛衫,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手里提着一个旧皮箱,里面装着当年和林舟母亲一起研究的手稿。“各位,” 埃里希教授站在会议室的讲台前,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科研人员,“我知道大家来自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工作习惯和理念,但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 研发出最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就像拼图,每一块都有自己的形状,只有找到合适的拼接方式,才能组成完整的图案。”
他打开皮箱,拿出一张泛黄的图纸,上面画着当年他和林舟母亲一起设计的能源管理模型:“这是我和林小姐当年的研究成果,我们花了三年时间,修改了 17 版方案,中间也有过无数次争论。她坚持要把中国的‘天人合一’理念融入系统设计,让能源利用更高效、更环保;我则更注重德国工程的严谨性,追求数据的精准。最后我们发现,把两者结合起来,才是最好的方案。”
埃里希教授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大家的心结。霍夫曼教授首先站起来,笑着说:“埃里希教授说得对,我们不能只坚持自己的方式。比如小林和露西的算法争议,我们可以先做 50 组模拟测试,再选取 10 种典型路况做实体测试,结合两者的数据来优化决策逻辑。”
露西也点点头:“我之前确实太急于追求速度,忽略了安全。其实我们可以在算法里加入‘动态安全阈值’,根据路况自动调整响应速度,这样既能保证安全,又能提升效率。”
山田教授也补充道:“材料研发和测试也可以同步进行。我们先拿出 3 种候选材料配方,交给测试团队做性能测试,一边测试一边优化,这样能节省很多时间。”
在埃里希教授的协调下,研发团队很快就制定出了统一的研发方案。大家不再执着于 “自己的方式”,而是学会了倾听和融合。小林和露西组成了 AI 算法联合小组,每天一起调试代码、分析测试数据;霍夫曼教授和山田教授则合作研发新型车身材料,把德国的工程严谨性和日本的精细工艺完美结合;马克带领测试团队,建立了 “模拟 - 实体” 双重测试体系,确保每一项技术都经得起检验。
研发进度肉眼可见地加快。三个月后,团队就取得了第一个突破 —— 研发出的新型轻质合金材料,不仅让车身减重 32%,还能承受比传统材料高 15% 的冲击力,顺利申请到了国际专利。消息传来,整个研发中心都沸腾了。小林和露西抱着测试数据,在实验室里兴奋地击掌:“我们做到了!这个材料搭配我们的新算法,‘清鸢?智行’的续航和安全性能都能再上一个台阶!”
埃里希教授看着手里的专利证书,眼里满是欣慰:“这只是一个开始。当年我和你母亲说,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在于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现在,你们正在实现这个梦想。”
可就在大家沉浸在喜悦中时,新的矛盾又出现了。在智能能源管理系统的研发中,中国团队主张采用 “分布式能源分配” 方案,认为这样能更灵活地应对不同路况的能源需求;德国团队则坚持 “集中式控制”,觉得这样更稳定、更便于维护。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了好几天,都没有达成共识。
“分布式方案太复杂,后期维护成本太高,我们德国的汽车从来不用这么繁琐的系统!” 马克的声音里带着不耐烦,手里的工程图纸被捏得皱巴巴的。
中国工程师老周也涨红了脸:“集中式控制太死板,遇到突发路况根本来不及调整能源分配!我们在国内做过 1000 多次测试,分布式方案的能源利用率比集中式高 8%!”
眼看双方就要吵起来,埃里希教授走了过来。他接过双方的方案图纸,坐在会议室的角落,仔细研究了起来。夕阳透过窗户,洒在他花白的头发上,像镀了一层金边。过了很久,他抬起头,笑着说:“其实你们的方案都有道理,我们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核心能源系统采用集中式控制,保证稳定性;辅助能源系统采用分布式分配,应对突发需求。这样既兼顾了稳定,又保证了灵活性。”
他拿出笔,在图纸上画出新的方案:“你们看,这里加一个‘能源切换阀’,平时用集中式控制,遇到突发路况,阀门自动切换到分布式模式,响应时间能控制在 0.1 秒以内。当年我和你母亲研究能源管理系统时,就用过类似的‘双模式’设计,效果很好。”
大家围过来看图纸,眼里的质疑渐渐变成了认可。“这个方案可行!” 老周兴奋地说,“这样既能发挥我们分布式方案的优势,又能满足德国团队对稳定性的要求。”
马克也松了口气,脸上露出了笑容:“没想到还能这么结合,埃里希教授,还是您经验丰富。”
在埃里希教授的启发下,智能能源管理系统的研发很快就取得了突破。新系统不仅能源利用率高,还能根据不同地区的路况和气候,自动调整能源分配方案 —— 在欧洲的高速公路上,以集中式控制为主,保证长途行驶的稳定性;在东南亚的复杂路况下,自动切换到分布式模式,应对频繁的突发情况。
研发中心成立半年后,团队一共申请到了 15 项国际专利,涵盖材料、算法、能源管理三个领域。驰远的 “清鸢?智行” 升级版搭载了这些新技术后,在欧洲的试驾会上引起了轰动。试驾的媒体记者纷纷表示:“这是我见过最智能、最安全的新能源汽车,尤其是能源管理系统,在复杂路况下的表现远超预期。”
消息传回国内,公益基金的孩子们都兴奋不已。小宇拿着报纸上的 “清鸢?智行” 照片,跑到苏清鸢身边:“苏老师,你看!林老师他们在国外研发的新技术好厉害!以后我们是不是也能坐这样的汽车,去慕尼黑看研发中心?”
苏清鸢笑着点点头,摸了摸小宇的头:“当然可以!等你长大了,说不定还能去研发中心工作,和林老师他们一起研发更厉害的技术。”
远在慕尼黑的林舟,通过视频看到孩子们开心的样子,心里满是温暖。埃里希教授站在他身边,手里拿着当年和林舟母亲一起研究的手稿,笑着说:“你母亲要是知道现在的情况,肯定会很骄傲。她当年常说,做科研不仅要追求技术突破,还要有温度,要让技术惠及更多人。现在,你们做到了。”
林舟接过手稿,指尖拂过上面熟悉的字迹,眼里满是坚定:“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不仅要研发出更好的技术,还要把这种跨文化协作的理念传递下去,让更多国家的科学家一起,为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努力。”
此刻,慕尼黑的夜空繁星点点,研发中心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科研人员们还在为下一个技术突破努力,键盘敲击声、讨论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充满希望的交响乐。林舟知道,驰远的全球研发之路还会遇到更多挑战,但只要大家像现在这样,同心协力、互相包容,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未来,这些研发出的技术,会搭载在 “清鸢?智行” 上,行驶在全球的道路上;会像向日葵的种子一样,在更多国家生根发芽,带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会让母亲当年的梦想,在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绽放出最灿烂的光芒。而这一切,都只是开始 —— 一个属于驰远,属于新能源汽车,属于全球科技协作的美好开始。
喜欢这个女人发疯公关圈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这个女人发疯公关圈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