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终章,下一篇是另外一个故事,第二篇高原之光。除了周远这个名字与第一篇章一样,故事剧情无关联!!!
肯尼亚的旱季,像熔化的铜汁倾泻在铁路上。周远蹲在刚刚铺就的铁轨旁,用手指测量着轨枕间距。汗水顺着他的安全帽带滴落在钢轨上,瞬间蒸发成白烟。
间距误差1.5毫米。周远对身边的肯尼亚实习生卡玛乌说,重新调整。
但是周工,卡玛乌擦着额头的汗,规范允许2毫米以内的误差...
我们按1毫米标准执行。周远站起身,膝盖发出不堪重负的声响。三十五岁的他已经不像当年在云端之塔时那样不知疲倦,但对工程质量的苛求丝毫未减。
卡玛乌欲言又止,最终还是招呼工人们重新调整。这个毕业于内罗毕大学的年轻人是周远特意挑选的徒弟,聪明勤奋,只是还不完全理解中国工程师那种近乎偏执的精确追求。
远处突然传来鼓声和歌声。周远皱眉望去,一群当地工人围成一圈,中间是个穿着传统服饰的长者,正对着刚挖好的路基念念有词,还不时洒下一些粉末状的东西。
又来了!周远把扳手扔进工具箱,这周第三次了!
他大步走向那群人,安全靴踢起红色的尘土。作为东非铁路关键段的技术负责人,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因非技术原因延误工期。
怎么回事?周远挤进人群,质问工头约瑟夫,我说过祭祀仪式只能在非工作时间进行!
约瑟夫紧张地搓着手:周先生,这是马库尤长老...他说这段路基地下有圣泉,必须得到祖先允许才能继续施工...
圣泉?周远强压怒火,我们有完整的地质勘探报告,这里没有任何地下水源!
年长的马库尤长老走上前,浑浊的眼睛直视周远:年轻人,我父亲和祖父都是这里的土地守护者他指着不远处的山坡,1952年,英国人修公路时不信我们的话,结果...他做了个山体滑坡的手势。
周远想说那只是巧合,但职业习惯让他多了分谨慎:您有什么依据?
长老从兽皮袋中取出一卷发黄的羊皮纸,小心翼翼地展开。纸上画着复杂的地形图,用古老符号标注着各种地质特征。周远惊讶地发现,这竟是一份精密的工程地质图,只是表达方式与现代技术图纸截然不同。
这里,长老指着图纸上一处波浪符号,地下河,雨季会上升。你们的路基正好压在水道上。
周远将信将疑,但还是调出平板电脑查看地质雷达数据。果然,在长老指出的位置,雷达图像显示有异常孔隙——虽然现在干旱季节没有水,但地质结构确实存在潜在风险。
我们需要重新设计这段路基。周远最终决定,约瑟夫,今天先停工,全体技术人员开会。
会议室里,争论异常激烈。中方工程师坚持原设计安全可靠,而当地技术人员则力挺长老的判断。卡玛乌悄悄告诉周远,马库尤家族世代负责记录这片土地的地质变化,他们的祖传图纸曾多次准确预测山体滑坡。
科学不应该排斥任何经验智慧。周远最终拍板,按最保险方案修改设计,路基提高1.5米,增加导流涵洞。
散会后,卡玛乌留下来帮周远整理资料:周工,您真的相信那些?
我不信巫术,周远翻开父亲的老工程手册,但我尊重经验。你看这个——他指向一页泛黄的笔记,1975年成昆铁路某段,我父亲根据彝族老人的建议修改了线位,后来证明避免了一场大滑坡。
卡玛乌若有所思:所以工程师不仅要懂技术...
还要懂得倾听土地的声音。周远合上手册,无论这声音来自数据还是传统。
修改设计导致工期延误两周。正当周远焦头烂额地调整进度表时,更大的危机降临——肯尼亚交通部派来的督察组对工程质量提出。
周先生,督察长姆旺吉在私下会面时直言,总统希望铁路能在独立日前通车,某些...不太关键的指标可以适当灵活处理。
灵活处理?周远放下咖啡杯,您是指...
比如焊缝检测标准,混凝土养护周期...姆旺吉意味深长地笑了笑,您知道,非洲有非洲的工作方式。
周远的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五年前在云端之塔材料危机中的抉择场景历历在目。但这次更复杂——作为国际项目,不仅要考虑技术因素,还有政治、文化等多重压力。
给我24小时考虑。他最终回答。
那晚,周远独自驱车来到已经建成的铁路段。月光下,钢轨像两条银色的河流伸向远方。他坐在轨道上,给父亲发了视频通话。
父亲恢复得不错,已经能流畅说话:遇到难题了?
周远简要说明了情况。屏幕那头,父亲沉默片刻,突然问:记得杭州基坑事故吗?
您常说那是您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不是因为事故本身,父亲的声音异常清晰,而是事故后的调查。那些遇难工人...最年轻的才十九岁,刚订婚。他顿了顿,从那以后,我发誓经手的每个项目,都必须能安心让家人使用。
这句话像闪电击中了周远。他想起云端之塔里上班的白领,想起将来会乘坐这条铁路的非洲家庭...工程师的每一个决定,都关乎无数普通人的生命安全。
我明白了,爸。
对了,父亲似乎想起什么,你那边是不是有个叫卡玛乌的实习生?
周远惊讶父亲怎么会知道。原来卡玛乌曾给父亲写过信,请教一些工程问题,两人一直保持联系。
那孩子不错,父亲评价道,既有专业素养,又懂得尊重本土智慧。这样的工程师才是未来。
挂断电话后,周远做了决定。他连夜起草了一份技术评估报告,详细说明任何标准降低可能带来的风险,并提出了追赶进度的替代方案——增加班组、24小时轮班施工。
第二天,当周远将报告交给姆旺吉时,对方脸色阴沉:周先生,您这是不给总统面子啊。
正相反,周远不卑不亢,确保铁路长期安全运行,才是对总统和肯尼亚人民最好的尊重。
会议不欢而散。周远知道,自己可能已经搞砸了这个项目,甚至会影响公司在非洲市场的声誉。但奇怪的是,他内心异常平静,仿佛卸下了重担。
回到项目部,周远将父亲的老工程手册交给卡玛乌:帮我翻译成斯瓦希里语怎么样?加上你们本地的工程经验,做成一本东非版手册。
卡玛乌瞪大眼睛:这...这太珍贵了!
知识就该分享。周远笑了笑,再说,你和我爸都成笔友了,不表示表示怎么行?
三天后,当周远正准备接受总部问责时,转机意外降临。马库尤长老带着十几名部落青年来到工地,声称要帮中国朋友赶工期。更令人惊讶的是,督察长姆旺吉也跟来了,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周先生,您的坚持赢得了尊重。姆旺吉尴尬地解释,总统得知部落长老也支持您的方案后,决定尊重专业技术意见。
原来,马库尤长老在部落议会上力挺周远,称他是真正懂得倾听土地的人。在肯尼亚,部落长老的意见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工期危机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解决了。更让周远惊喜的是,材料短缺问题也随着一位特殊客人的到来而化解——当年云端之塔的问题钢材供应商陈总,如今已经改行做建材贸易,专程运来一批优质钢轨支援项目。
周工,给我个赎罪的机会。陈总握着周远的手说,这些年我每晚都做噩梦,梦见不合格的钢材害死人...
铁路建设重新步入正轨。周远将中国工程师的严谨与当地传统智慧相结合,创造了不少因地制宜的创新方案。卡玛乌则成了两种文化间的桥梁,他不仅翻译了周父的手册,还录制了马库尤长老的土地之歌——那些包含地质经验的古老歌谣。
通车前夜,周远独自巡查全线。在最后一处道岔前,他遇到了马库尤长老。老人正用传统方式铁轨,但这次周远不再质疑,而是静静旁观。
周先生,长老做完仪式后说,这条铁路会活很久,因为它尊重了土地的意愿。
谢谢您的帮助。周远真诚地说。
长老从脖子上取下一枚骨制护符挂在道岔上:这是我给铁路的礼物,也是给你的——一个老土地守护者对工程师的敬意。
当第一列试运行列车鸣笛驶过时,周远和数百名建设者站在线路两旁。让他意外的是,最激动的不是技术人员,而是沿线部落的居民们。老人们跪地祈祷,妇女们唱着歌,孩子们则兴奋地追逐着火车,小手抚摸着闪亮的钢轨。
卡玛乌拿着一个小录音机跑到周远身边:周工,录点什么吧!这是历史性时刻!
周远对着麦克风想了想,突然用刚学会的斯瓦希里语说:工程师的荣耀,在造福普通人的生活里。这是父亲那句话的翻译,也是他此刻最真实的感受。
回营地的路上,周远的手机响了。是张振国的信息:干得好。集团决定由你负责中亚铁路项目,三个月后开工。
周远望向远方。夕阳下,铁轨反射着金色的光芒,如同通往未来的桥梁。那里有新的挑战等待着他,有新的故事即将展开。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知道——自己骨子里流淌着的,是真正的工程师的血液。
而这条横贯东非的钢铁长龙,将永远见证着中国工程师不仅带去了技术,更带去了对土地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正如父亲那本泛黄手册扉页上写的那样:工程之道,在于匠心,更在于良心。
本篇终章,下一篇是另外一个故事,第二篇高原之光。除了周远这个名字与第一篇章一样,故事剧情无关联!!!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