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远盯着电脑屏幕上那篇刚发布的《日本桥梁学会技术公报》,手指不自觉地敲击着桌面。文章标题刺眼得令人不适——《深中通道水下互通:技术创新还是冒险博弈?》,作者赫然是佐藤健二的得意门生中村裕也。
他们质疑我们在40米水深建设四向互通缺乏足够理论支撑。陈明站在一旁,声音发紧,还列举了日本明石海峡大桥的保守设计理念作为对比。
周远滚动鼠标,文章中的专业术语和数据图表看似客观,但字里行间透着居高临下的质疑。最致命的是,对方精准指出了深中通道初步设计中几处尚未完全解决的水流扰动问题——这些本该是内部技术机密。
这些数据怎么流出去的?周远声音低沉。
办公室门被猛地推开,林涛风风火火闯进来,手里捏着一份刚打印的文件:国安部门的初步调查结果!那个黑客Ip确实注册在荷兰,但实际操控端在横滨,而且...他瞥了眼周远,最近三个月与苏总公司某个数据服务商有多次数据交换。
周远胸口像被重锤击中。苏颖公司的分包商涉嫌泄密?这比他预想的更复杂。
先别惊动苏颖。他深吸一口气,当务之急是应对这篇报告的舆论影响。部里刚来电话,国际桥梁协会要求我们就安全性作出正式回应。
陈明调出电脑上的设计模型:我们可以用水流模拟实验数据反驳,但完整报告至少需要两周...
我们没有两周。周远打断他,明天上午十点,国际媒体视频发布会,正面回应所有质疑。
他话音刚落,办公室的台风警报器突然尖啸起来。气象组的工程师连门都没敲就冲了进来:周总!台风海贝思路径突变,预计48小时后正面袭击珠江口!
周远猛地站起身,撞翻了咖啡杯。深褐色的液体在图纸上洇开,像一道不祥的预兆。首节沉管E1昨天才安装到位,临时固定系统至少要五天才能完成加固。如果台风提前到来...
E1现在能抗几级风?他沉声问。
设计抗风是12级,但海贝思预计达到14级,而且...气象工程师咽了口唾沫,浪高可能超过26米。
指挥部瞬间陷入死寂。26米巨浪意味着数千吨的冲击力,足以将8万吨重的沉管像玩具一样推离原位。一旦E1移位,不仅损失数亿造价,更会打乱整个施工序列,工期延误至少半年。
周远抓起安全帽:去现场!
---
伶仃洋海域,E1沉管施工现场狂风骤起。六艘工程船在越发汹涌的海浪中摇摆,工人们正冒险加固沉管临时支座。周远站在指挥船甲板上,咸涩的海水拍打在脸上,生疼。
常规方法来不及了!施工队长对着对讲机大喊,浪太大,潜水员已经无法下水!
周远透过望远镜看到,E1沉管与已安装节段的对接处已经开始出现轻微位移,监测数据不断刷新警戒值。按照传统工艺,他们需要在水下安装数十个巨型夹具,但在当前海况下,这无异于自杀。
撤回所有潜水员。周远下令,准备应急方案b。
我们哪有方案b?林涛急得额头青筋暴起。
周远没回答,拨通了苏颖的电话。三声忙音后,对方接起,背景音是珠海办公室的平静氛围。
周远?我正在准备明天发布会的材料...
立刻调出E1沉管的三维应力分布图。周远直接打断,重点标记所有能承受瞬时拉力的结构点。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发生什么事了?
海贝思要来了,E1可能保不住。周远声音嘶哑,我需要你团队的实时监测系统找出最牢固的锚固点。
...给我十分钟。
挂断电话,周远转向陈明:联系上海振华重工,紧急调运他们库存的所有深海锚链,越粗越好!
陈明眼睛一亮:您想用锚链固定?但传统锚链在台风中会...
不是传统用法。周远在摇晃的甲板上画出示意图,我们要让锚链成为动态缓冲系统,不是抵抗海浪,而是吸收并释放冲击能量。
陈明瞬间领悟:就像汽车减震器!但如何确保锚链张力始终在安全阈值内?
这就是为什么需要苏颖的监测系统。周远望向越来越暗的天际,实时数据反馈,动态调整每一根锚链的张力。
---
珠海,瑞士公司亚太总部。
苏颖盯着屏幕上E1沉管的应力云图,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红色预警区域不断扩大,显示结构承压已接近临界点。身旁的工程师们紧张地交换着数据,没人注意到她苍白的脸色。
就在半小时前,她收到了国安部门的正式问询函——关于那家涉嫌数据泄露的荷兰分包商。更让她心寒的是,周远显然早就知情,却选择瞒着她。
苏总,关键承力点标记完成了。工程师的声音将她拉回现实,但系统显示,如果采用锚链动态固定,需要至少18个同步控制的液压张紧器,我们库存只有6个。
苏颖咬了咬下唇:联系广州海事局,借用他们的大型救助船装备。她停顿片刻,又补充,再给我接日内瓦总部,申请调用正在测试的智能张力控制系统
但那套系统还没完成验证...
现在就是最好的验证机会。苏颖站起身,准备直升机,我要去现场。
---
台风来临前24小时,深中通道指挥部灯火通明。周远正与团队审核最后的加固方案,会议室门突然被推开。苏颖站在门口,发丝被直升机螺旋桨的气流吹得凌乱,怀里抱着个银色金属箱。
智能张力控制系统。她径直走到桌前,放下箱子,可以同时控制24根锚链的实时张力变化,误差不超过0.5%。
会议室鸦雀无声。周远看着妻子眼下的青黑,知道她一定通宵未眠。他想说些什么,却被林涛急促的汇报打断:
最新气象预报,海贝思登陆时间又提前了!预计明天傍晚到达,浪高可能达到28米!
立即开始锚固作业!周远下令,所有船只就位,争取在12小时内完成第一阶段加固。
众人迅速散去,只剩周远和苏颖留在会议室。空气凝固得能拧出水来。
你早知道那家荷兰公司有问题。苏颖先开口,声音冷得像冰,为什么不直接问我?
周远深吸一口气:国安部门要求保密调查,而且...他顿了顿,我不想让你为难。
不想让我为难?苏颖冷笑,还是说,你根本就在怀疑我?
我没有!
那你为什么瞒着我?苏颖猛地提高声音,十年了,周远,从虎门大桥到现在,我以为我们至少该有最基本的信任!
周远被戳中痛处,脱口而出:那你呢?为什么没查清分包商的背景?这么重要的工程,一点疏忽就可能...
够了!苏颖一把抓起桌上的文件夹摔在地上,我在台风天冒险给你送设备,不是为了听这个!
她转身就走,门摔得震天响。周远愣在原地,桌上散落的文件里,露出E1沉管的监测报告——红色预警区域比想象中更大。
---
台风前12小时,海况持续恶化。
十八艘工程船在惊涛骇浪中排成矩阵,粗如人臂的锚链从四面八方连接着E1沉管。苏颖带来的智能系统正在紧张调试,技术人员冒着大雨在甲板上奔跑。
周工!陈明浑身湿透地冲进指挥舱,3号、7号锚链安装点出现异常应力集中!
周远调出实时监测——果然,沉管东北角的两处连接点负荷已超过安全线。按照常规操作,此时应该减轻这两根锚链的张力,但这样一来,其他锚链将承受更大压力,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非均衡负载模式周远下令,让3号、7号锚链保持现有张力,但调整相邻的2号、4号、6号、8号锚链做动态补偿。
这...系统没预设这种算法啊!工程师惊呼。
手动输入参数!周远拍板,把锚链网络当成一个整体来调控,就像...
就像蜘蛛网!陈明突然插话,单根丝线可能脆弱,但整体结构能分散冲击力!
方案立即实施。智能系统在手动模式下开始微调每一根锚链的张力,犹如一位看不见的蜘蛛在编织无形的防护网。监测屏幕上的红色预警逐渐转为橙色,再变成代表安全的绿色。
成功了!指挥舱里爆发出欢呼。
周远却盯着窗外越来越高的浪涌,没有丝毫放松。真正的考验还未到来。
---
台风前6小时,风速已达20米\/秒。
所有非必要人员已撤离现场,只剩核心团队坚守在指挥船上。苏颖也在其中,尽管与周远的冷战仍在继续,但专业素养让她全心投入监测系统的优化。
突然,视频通话请求响起。是珠海幼儿园的老师,画面里小周乔正用积木搭建一座古怪的,桥塔歪歪扭扭,但底部堆满了当作的塑料链条。
乔乔说这是抗台风大桥老师笑着说,他非要现在给爸爸妈妈看。
苏颖接过平板,声音不自觉地柔软下来:宝贝,怎么想到用这么多链条呀?
因为大风会吹呀!小家伙手舞足蹈,多多的链链,晃来晃去就不怕啦!
周远从监视器上抬眼,恰好看到这一幕。孩童天真的话语像一道闪电击中他——多根锚链的柔性抵抗,不正是他们正在实施的动态张力原理吗?
他看向苏颖,两人目光在空中短暂相接。没有言语,但某种理解在无声传递。苏颖轻轻点头,转身去调整系统参数,将抗台风大桥的幼稚理念转化为更精细的算法。
---
台风登陆时刻,风速达到45米\/秒。
E1沉管在怒海中时隐时现,十八根锚链绷紧如弓弦。智能系统的警报声此起彼伏,但始终没有出现致命超限。周远站在剧烈摇晃的指挥舱内,紧盯着每一组数据变化。
浪高28.3米!监测员大喊,7号锚链负荷110%!
释放7号20%张力,由5号、9号分担!周远立即下令。
苏颖飞快地输入指令,系统精准执行。巨浪拍打在沉管上的轰鸣甚至压过了风声,但结构依然稳固。
三小时的台风眼壁折磨像三年一样漫长。当风速终于开始减弱时,指挥舱里的每个人都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全是冷汗。
E1位移量...0.12米!陈明读出最终数据,声音颤抖,在允许范围内!我们成功了!
欢呼声瞬间爆发。有人拥抱,有人落泪,连一向严肃的林涛也跳起了难看的胜利舞。周远望向角落里的苏颖,她正静静地看着监测屏幕,嘴角有一丝几不可见的微笑。
他走过去,递上一杯热咖啡:谢谢你的系统...还有,对不起。
苏颖接过咖啡,没有抬头:那家荷兰公司已经被终止合作,瑞士总部开除了负责采购的副总裁。她停顿片刻,但我确实该更谨慎。
我们都该更信任对方。周远轻声说。
苏颖终于抬眼看他,眼中是熟悉的倔强:下次再瞒着我,我就带乔乔回瑞士。
周远知道这是原谅的信号。他正想回应,陈明突然插进来:周工!国际桥梁协会的紧急通报——中村撤回了那篇质疑文章,还公开发表了道歉声明!
林涛凑过来看电脑:哇,这脸打得...佐藤健二亲自背书,说我们的动态锚固系统展现了世界领先的海工技术
周远没有想象中的喜悦,只是平静地说:准备一份技术白皮书,公开这套系统的设计原理。
全部公开?陈明瞪大眼睛。
科学进步需要共享。周远看向窗外渐趋平静的海面,况且,真正的核心技术在这里。他点了点自己的太阳穴,和这里。又指了指心口。
指挥船开始返航,破晓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在伶仃洋上。E1沉管安然屹立,十八根锚链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同守护巨龙的银色胡须。
远处,港珠澳大桥的轮廓渐渐清晰。周远想起八年前虎门大桥通车时自己的豪言壮语——中国桥梁要走向世界。如今,在更广阔的海域,更复杂的环境下,这个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苏颖站到他身旁,两人肩并肩望着海天交界处。那里,深中通道的下一个标段正等待着他们去征服。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