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华北平原,寒风刺骨。周远站在京津塘高速公路试验段的工地上,脚下的土地泛着诡异的白色——这是盐碱地特有的景象。他弯腰抓起一把土,指尖传来的颗粒感明显不同于沈大高速的滨海软土。
周总,这里的含盐量最高达到2.3%,ph值9.5,属于重度盐渍土。天津交通科研所的技术员递来一份检测报告,按照常规方法处理,三年内路基就会盐胀破坏。
周远点点头,目光扫过一望无际的盐碱地。京津塘高速公路作为连接中国两大直辖市的战略通道,必须穿越这片近百公里的不利地质带。相比沈大高速的软土问题,盐碱地的挑战更为复杂——季节性盐胀和腐蚀性将直接威胁路面结构。
先看看你们的试验方案。周远对项目总工说道。
一行人来到试验段起点,这里划分了六个小区域,分别采用不同的处理工艺。周远蹲下身,仔细检查每个区域的施工质量。在第四区,他发现隔离层的铺设存在明显缺陷。
土工膜接缝怎么处理的?他用地质锤轻轻挑起膜材边缘。
用...用胶粘的。现场技术员结结巴巴地回答。
周远眉头紧锁:盐碱地的地下水具有强腐蚀性,普通胶粘剂半年就会失效。规范要求热熔焊接,你们没看技术交底吗?
项目总工脸色顿时变得难看:周总,热熔焊机全项目就两台,工期又紧...
这不是理由。周远站起身,声音不大却字字千钧,京津塘高速是政治工程,百年大计。今天省一道工序,明天就可能酿成重大事故。
他转向所有在场技术人员:盐碱地处理有三大关键:一是隔断毛细水上升的隔离层,二是控制盐胀的石灰稳定层,三是抗腐蚀的路面结构。任何一环偷工减料,都会导致全线溃败。
寒风卷起地上的盐尘,扑打在人们脸上。现场鸦雀无声,只有测量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全部返工。周远最终下令,明天我会带焊接技师过来示范。现在,带我去看看你们的水泥改良土试验。
傍晚,周远在项目部会议室召集全体技术骨干。墙上挂满了地质剖面图和施工方案,桌上摊开着从美国、澳大利亚收集的盐碱地处理案例。
各位,常规的石灰改良法在天津滨海新区可能不够。周远指着投影仪上的数据图表,这里的盐渍土氯盐含量高,单纯石灰处理容易形成膨胀性矿物。我建议尝试水泥-粉煤灰复合稳定剂。
一位戴眼镜的中年专家提出异议:周总,水泥改良造价太高了,比石灰法贵一倍多。
但寿命周期成本更低。周远点击遥控器,调出一组对比数据,河北交通厅的跟踪数据显示,石灰处理的路基平均8年就需要大修,而水泥稳定的路段15年仍在使用。综合算下来,每公里年成本反而低30%。
会议持续到深夜。最终,周远拍板采用分层处理的综合方案:底部设防渗隔离层,中间用水泥-粉煤灰稳定盐渍土,上部为常规路面结构。这套工艺虽然初期投入大,但能确保长期使用性能。
散会后,项目经理悄悄拉住周远:周总,说实话,我们预算确实紧张。您看能不能先按石灰方案上报,施工时再...
周远锐利的目光让项目经理的话戛然而止:李经理,你知道我为什么坚持水泥改良吗?他翻开笔记本,指着一张照片:这是沈大高速营口段,去年才通车,就因为贪图省钱简化工艺,现在已出现网状裂缝。京津塘高速连接首都,丢不起这个人。
回到临时宿舍,周远刚准备休息,手机突然响起。来电显示是交通部科技司的号码。
周远同志,有个紧急任务。司长的声音透着疲惫,刚接到国务院通知,明年三月要举办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展,高速公路是重头戏。部里决定由你负责技术部分的筹备工作。
周远看了看日历——距离展览只有四个月时间。需要哪些具体内容?
要突出我国自主创新成果,特别是沈大高速和京津塘高速的关键技术突破。中央领导特别强调,要有国际视野,展现中国标准、中国方案。
挂断电话,周远睡意全无。他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列出展览大纲: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历程、地质处理技术创新、桥梁建设突破、智能化养护管理...每一个标题背后,都是无数工程技术人员的心血。
窗外,一轮冷月挂在盐碱地上空。周远想起去年此时,他还在沈大高速的工地上与软土奋战。短短一年间,中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已经驶入快车道,而他也从一名项目总工,成长为行业技术的引领者。
这种快速转变既让人振奋,又倍感压力。他深知,京津塘高速的技术决策将影响未来华北地区数百公里高速公路的建设标准。一旦失误,造成的损失将以亿计。
第二天清晨,周远带着从沈阳紧急调来的焊接技师来到试验段。技师老刘是马德才推荐的,有着二十年土工膜焊接经验。
周总,您看这接缝。老刘操作着热熔焊机,两道土工膜在高温下完美融合,保证一滴水都渗不过去。
周远亲自检查了几个接缝点,满意地点点头:刘师傅,你带几个徒弟,把这里的活干完后就留在天津项目部。京津塘高速全线需要上百名熟练焊工,培训工作就交给你了。
老刘咧嘴一笑,露出被烟草熏黄的牙齿:周总放心,我老刘别的不行,教徒弟可是一把好手。保准给您带出一支焊接突击队
接下来的两周,周远奔波于天津和北京之间。白天在工地指导盐碱地处理,晚上则伏案撰写展览技术方案。令他欣慰的是,王志刚已经能够独当一面地处理大部分现场技术问题,这让他有精力思考更宏观的行业挑战。
在部里的一次筹备会上,周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除了展示已建成项目,我建议增加未来展望板块,介绍我国正在研发的智能化高速公路技术,比如基于物联网的全天候监测系统、自修复路面材料等。
这些技术成熟度如何?规划司司长问道。
部分已在小范围试验。周远展示了几组数据,比如我们在沈大高速上埋设的光纤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路基沉降。如果能在京津塘高速扩大应用,将引领下一代高速公路的发展方向。
会议结束后,孙教授特意留下周远:小周,你的思路很超前。不过,现在行业最缺的是标准化、可复制的中等技术,而不是尖端科技。展览要兼顾前瞻性和实用性。
老教授的话让周远陷入思考。回天津的高铁上,他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思绪万千。中国幅员辽阔,地质条件千差万别,确实需要一套适合国情的中等技术体系——不是最先进的,但必须是最可靠、最经济的。
这个念头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中国高速公路技术发展,不能简单模仿欧美日,必须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新路。
十二月初,京津塘高速盐碱地试验段全面完工。周远组织了一次大型现场观摩会,来自全国十多个省份的交通厅代表齐聚天津。在寒风凛冽的工地上,他亲自讲解每一道工艺的关键点。
...隔离层焊接质量决定成败,必须100%检测;水泥改良土的拌和必须均匀,我们开发了双轴强制式拌和机;养生期间要防止水分蒸发过快...周远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现场,这套工艺虽然初期成本高15%,但使用寿命可延长一倍以上。
观摩结束后,一位来自新疆的工程师拉住周远:周总,我们那儿的盐渍土比这还严重,能不能请您抽空去看看?
明年开春吧。周远与他交换了联系方式,新疆的地理环境特殊,可能需要定制化方案。
当晚的庆功宴上,王志刚带来了一个意外消息:周总,我刚听说部里在筹建高速公路技术研究中心,拟由您担任主任。
周远手中的筷子微微一顿:消息可靠吗?
应该没错。科技司的张处长私下透露的,说部里看中您既懂技术又懂管理,而且...王志刚压低声音,有国际视野。
周远没有接话,但心里明白,这意味着他将从一线工程转向更宏观的技术研发和管理工作。是继续在工地冲锋陷阵,还是退居二线谋划全局?这个选择将深刻影响他未来的职业轨迹。
宴会结束后,周远独自走在天津滨海新区的街道上。这里曾经是寸草不生的盐碱荒滩,如今却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远处,京津塘高速的工地灯火通明,各种机械的轰鸣声此起彼伏。
他想起十年前刚参加工作时的第一个项目——山西某山区的一条二级公路。那时技术落后,大部分工序靠人海战术完成。如今,中国已经能够自主建设世界级的高速公路,技术装备日新月异。
这种跨越式发展背后,是无数像马德才、王志刚这样的普通建设者的汗水与智慧。作为他们的技术带头人,周远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不仅要建好眼前的路,更要为中国公路事业的未来培养人才、制定标准。
手机震动起来,是妻子发来的短信:女儿发烧39度,一直喊爸爸...周远心头一紧。自从接手京津塘项目,他已经两个月没回家了。工程人的家庭,总是聚少离多。
他拨通家里的电话,听着女儿虚弱的哭声,心如刀绞。爸爸很快就回来...他轻声承诺,却知道这个至少要等到试验段验收通过后。
挂断电话,周远站在海河岸边,任寒风吹拂脸庞。远处的工地上,焊花如繁星般闪烁。他知道,自己注定要在家庭与事业之间做出艰难平衡,就像在工程质量与工期进度之间寻找最优解一样。
这一夜,周远做出了决定:接受研究中心的职位,但前提是能够继续参与重大项目的技术指导。他要把沈大高速和京津塘高速的经验升华为理论,培养更多年轻工程师,为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大发展储备人才。
清晨,当初升的太阳照耀在盐碱地上,试验段的各项检测数据陆续汇总:隔离层渗透系数达标,改良土强度超设计值20%,沉降观测数据理想...周远在验收报告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
这份报告将被送往北京,作为京津塘高速全线盐碱地处理的施工标准。而在这份报告背后,是中国工程师对盐碱地这一世界性难题的解答方案,是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技术攻关,更是周远和他的团队对国家交通事业的赤诚之心。
---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