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章武二十二年冬迄二十三年春,天下大势,风云激荡。去岁秋冬,晋吴两国擎天巨柱——晋征南大将军、荆州都督羊祜与吴镇军大将军、荆州牧陆抗竟于数月内相继薨逝。消息传开,天下震动。晋南疆顿失栋梁,吴西线痛折长城。此消彼长之下,蛰伏蓄力已久的蜀汉政权,迎来了自南中复兴、克复成都以来最重大的战略机遇期。大将军姜维秉承南北呼策之略,厉兵秣马,剑锋北指;卫将军诸葛瞻总揽枢机,保障粮秣,稳固后方。然机遇总与风险并存。晋廷虽失羊祜,然杜预、王濬等名将犹在,司马炎迅即调整部署,命杜预代羊祜督荆州,司马伷、王浑等严备江淮;吴国虽丧陆抗,然孙皓暴虐更甚,国势日颓。蜀汉是应趁此千载良机,大举北伐,以求汉室重光于天下?还是应谨慎观望,巩固既得利益?一场关乎国运的终极战略抉择,伴随着新年到来的钟声,摆在了成都未央宫的朝堂之上。
章武二十三年元日大朝会,成都未央宫张灯结彩,然气氛却异常肃穆。皇帝刘禅衮冕临朝,威仪日重。文武百官,自录尚书事、卫将军诸葛瞻,大将军姜维,尚书令陈祗、秘书令郤正、大司农张质、光禄大夫谯周,以及张翼、廖化、董厥、霍弋等宿将,陈寿、李密等新锐文臣,济济一堂。议题只有一个:审时度势,决断国策。
大将军姜维,虽鬓染风霜,然目光锐利如鹰,率先出列,声若洪钟:“陛下!诸公!羊祜、陆抗继殁,此乃天佑大汉!晋失其南疆柱石,吴丧其西线长城,此正千载一时之机也!我军养精蓄锐数载,甲坚兵利,士气高昂。当此之际,若陛下假臣精兵,出师北伐,臣愿率一军出祁山,掠取陇右;遣一军出斜谷,呼应关中义士;更可檄文东吴,共分其利。则雍凉可定,旧都可望!若逡巡不前,待晋廷新帅坐稳荆州,整合完毕,则悔之晚矣!汉室重光,正在今日!” 其言慷慨激昂,代表了军中积蓄已久、渴望决战的主流呼声。
大司农张质面露忧色,持笏陈情:“陛下!大将军忠勇,天地可鉴。然,倾国北伐,耗费巨万。去岁虽有积储,然支撑十万大军远征,千里馈粮,恐难以为继。且春耕在即,若大举征发民夫,必误农时。万一战事迁延,则国库立竭,民生日蹙。不若……不若暂取守势,待秋粮入库,再图进取?” 财政压力,始终是悬在头顶的利剑。
光禄大夫谯周亦持重谏言:“陛下!《老子》有云,‘兵者,不祥之器’。晋虽失羊祜,然根基未动,贾充、荀勖等虽佞,然杜预、王濬皆当世名将,岂是易与?吴主昏暴,盟友难恃。昔武侯天纵之才,屡出未果。今若浪战,恐非社稷之福。不若保境安民,施仁政于巴蜀,待天下有变,方为上策。” 保守之声,依然存在。
朝堂之上,争议再起。进取派以姜维为首,麾下张翼、廖化等老将摩拳擦掌;稳妥派以张质、谯周为代表,亦有部分文官附和。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所有人的目光,最终聚焦于端坐御榻、沉默倾听的皇帝刘禅,以及侍立其侧、眉宇间深锁思虑的卫将军诸葛瞻身上。
刘禅目光扫过群臣,历经风雨的脸上已无丝毫犹豫,他沉声开口,将决断权交予最信赖的统帅:“北伐之议,关乎国运。大将军欲乘时进取,张司农、谯大夫虑及根本,皆为国谋。然,时机稍纵即逝。卫将军,总揽全局,于此时机,有何卓见?”
诸葛瞻深吸一口气,步至殿中巨大的山河舆图前,手指缓缓划过秦岭、陇右、中原,声音沉稳而清晰,瞬间吸引了全场的注意:
“陛下,诸位同僚。大将军洞察战机,锐意北伐,此乃武侯遗志,三军所望,瞻亦深以为然!张司农、谯大夫老成持重,忧国忧民,其言亦不可不察。瞻细思之,当前之势,确乃北伐良机,然不可浪战,更不可倾巢而出,行孤注一掷之举。当行‘有限目标,梯次投入,见机而作,巩固成果’之策。”
他详细阐述了其精心筹划的北伐方略:
“故,臣恳请陛下,决意北伐!然,此非倾国之战,乃‘巩固西陲,经略陇右,伺机东向’之战略性进攻。其核心在于‘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其一,主攻陇右,断敌右臂。” 他明确主攻方向,“陇右地广人稀,羌胡杂处,晋室统治相对薄弱,且为我军传统影响区域。奏请陛下,以大将军姜维为统帅,率精兵五万,为主力,出祁山,首要目标并非直取长安,而是攻占南安、天水、陇西等郡,收复失地,联络当地心向汉室之羌胡豪帅,将汉军防线推至陇山一线,夺取战马产地,斩断晋军右翼,并威胁长安侧背。此为我军最熟悉、胜算最高之路线。”
“其二,偏师策应,迷惑敌军。” 此为疑兵之计,“命镇军将军张翼率偏师一万,出子午谷或斜谷,佯攻长安,虚张声势,吸引晋军司马骏主力,使其不能全力西援陇右。此路险峻,不求有功,但求牵制。”
“其三,固守根本,保障后勤。” 他强调根基稳固,“陛下坐镇成都,瞻统筹全局。命大司农张质,全力保障粮秣转运,建立自汉中至前线的稳固补给线。命庲降都督霍弋,加强南中及东部防线,严防吴人异动。朝中政务,由尚书令陈祗、秘书令郤正等负责。务必使前线无后顾之忧。”
“其四,外交斡旋,争取助力。” 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可遣使赴吴,虽不指望其大举出兵,然可促其加强在淮南方向的骚扰,使晋将王浑等部不敢西调。同时,令靖安司加强对陇右羌胡及晋军内部的策反工作。”
“其五,明确底线,见好就收。” 他设定目标与风险控制,“此次北伐,最低目标,收复武都、阴平二郡,巩固汉中门户;中等目标,夺取陇右数郡,获得战略空间与马匹;最高目标,若晋军内乱或关中空虚无备,则可考虑东进,然需慎之又慎。若战事不利或晋援大至,则需果断退守,保全实力,以待天时。”
诸葛瞻的方略,既有雄心,又极务实,充分考虑了大局与风险。刘禅听罢,击节赞道:“善!卫将军算无遗策,深合朕心!便依此议!决意北伐!着大将军姜维为北伐大都督,假节钺,总领军事!卫将军诸葛瞻,统筹粮秣,监理后方!诸卿需同心协力,共襄盛举!此战,务求必胜,以慰先帝、武侯在天之灵!” 皇帝一锤定音,北伐大计遂定。
诏令既下,整个蜀汉政权高效运转起来。汉中、梓潼等地,大军云集,旌旗蔽日。章武二十三年二月,刘禅亲赴沔阳北伐大军行营,举行盛大誓师仪式。三军将士,盔明甲亮,士气如虹。刘禅登台祭告天地、昭烈皇帝庙,宣读由郤正草拟的《北伐讨逆诏》,历数晋室篡逆之罪,申明汉室正统,激励将士奋勇杀敌,克复中原。随后,亲授节钺于姜维。
姜维拜受,面对全军,慷慨陈词:“维受国厚恩,统率三军,誓率诸君,戮力北向,扫除奸凶,光复汉室!功成之日,必不吝封侯之赏!若有怯战退后者,军法无情!” 声震四野。“北伐!北伐!兴复汉室!” 的呐喊声,响彻云霄。老将廖化、张翼等皆热泪盈眶,誓死效命。年轻将领如赵广、张毣等亦摩拳擦掌,欲建不世之功。
誓师毕,姜维即令张翼率前军出祁山,自统中军继进,廖化率偏师出斜谷策应。北伐大幕,正式拉开。
北伐初期,战事进展颇为顺利。姜维用兵,老辣凌厉。晋廷因羊祜新丧,荆州防务调整,对陇右关注不足。蜀军主力出祁山,天水太守邓敦轻敌出战,被姜维设计大败,蜀军乘胜围攻上邽。同时,姜维遣牙门将来忠等联络陇西羌王迷当等部,许以重利,羌胡起兵响应,扰乱晋军后方。南安、天水等郡县,闻风震动,多有守将献城归降。偏师亦在斜谷方向成功吸引晋将司马亮所部注意力。至夏初,蜀军已连克数城,兵锋直指陇西郡。捷报传回成都,朝野欢腾。刘禅下诏褒奖,犒赏三军。诸葛瞻坐镇成都,调度粮草,源源不断运往前线,并安抚新附之地,选派官吏,稳住了局势。一时间,汉室重光之望,弥漫于蜀汉朝野。
然,晋帝司马炎绝非庸主。初期的慌乱后,他迅速调整部署,一方面严令杜预稳定荆州防线,另一方面,急调王濬率精锐中央军西进,汇合司马骏关中守军,驰援陇右。同时,启用熟悉陇右情况的邓艾旧部师纂等将,协同作战。晋军援兵大至,实力陡增。七月,两军主力在陇西狄道一带展开激战。姜维虽奋勇作战,然晋军兵力占优,且稳扎稳打,蜀军攻势受挫,狄道久攻不下,粮道亦受威胁。战事进入胶着状态。姜维审时度势,知已难竟全功,为保全实力,果断下令撤退,依托祁山险要,构筑防线,与晋军对峙。此战,蜀军虽未实现最高目标,然成功收复武都、阴平二郡,并在陇右站稳脚跟,夺取了西县、上邽等若干据点,获得了宝贵的战略突出部,并获得了大量马匹,锻炼了部队。
章武二十三年冬,姜维率北伐大军主力班师还朝。虽未竟全功,然收复失地、扬威陇右,已是大功。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迎接,盛赞将士之功。未央宫内,举行大朝,论功行赏。姜维以主帅之功,进封凉州牧,增邑;诸葛瞻统筹之功,加太子太傅;张翼、廖化、霍弋等皆有封赏;赵广、张毣等年轻将领亦因功晋升。阵亡将士,厚加抚恤。刘禅于朝会上,慨然道:“此次北伐,虽未克复中原,然已彰汉威,收故土,练精兵,使天下知汉祚未绝!此乃大将军、卫将军及众将士之功!汉室重光,非一日之功,然朕信,只要君臣一心,将士用命,必有还于旧都之日!” 展现了作为中兴之主的信心与担当。
朝会毕,刘禅独留诸葛瞻、姜维于偏殿,指着舆图上新收复的疆土,沉声道:“二位爱卿,此次北伐,虽胜,然亦可见晋军之强。日后之路,仍艰且长。” 诸葛瞻答道:“陛下,此战正如锤炼,使我军更知彼己。今后当依划江而治之策,内修文德,外备武工,积攒实力,静待天时。” 姜维亦道:“臣必秣马厉兵,以待陛下之召!”
词役,虽未实现终极目标,但成功地实现了战略试探,收复了部分失地,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证明了蜀汉政权已具备主动出击、与强晋一较高下的能力。汉室的旗帜,终于在故土之外的战场上,再次高高飘扬。
喜欢汉阙孤臣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汉阙孤臣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