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的微光,并未能立刻驱散积年累月的混沌阴霾。林凡和阿木在修理区推行的那点简陋规矩,如同投入深潭的小石子,初时激起些许涟漪,随即却遭到了来自习惯这座巨大壁垒的、沉默而顽固的反弹。
老工匠石臼的默许,更像是一种基于实用主义的、有限的容忍,而非真正的认同。当林凡和阿木不在眼前时,旧有的习惯便如同潮水般重新涌来。
“哎哟,我的凿子呢?刚才明明就放在这儿的!”一个中年工匠焦躁地嚷嚷着,在他刚刚工作过的区域胡乱翻找,刨花和碎屑被扬得到处都是——他完全忘记了“工具归位”的临时约定,用完随手一丢,此刻便抓了瞎。
另一个老匠人正在修复一个陶瓮,需要一种特定的粘合剂。他下意识地就走向那堆尚未完全分类的材料角落,习惯性地在里面扒拉,而不是去林凡他们整理出的、标注了大致品类的材料存放区。结果打翻了一小罐珍贵的鱼鳔胶,粘稠的液体洒了一地,气得他一边咒骂一边心疼地去刮取。
甚至石臼本人,在一次紧急修理一辆独轮车时,也因为多年形成的肌肉记忆,将刚刚用完的榫卯锤随手搁在了车轱辘下,转身去拿其他材料时,不小心碰倒车辆,锤子差点砸到自己的脚,还压坏了一块准备做辐板的木料。
“衉勒咓的规矩!”石臼恼羞成怒,非但没有反思,反而将火气撒在了林凡的新规矩上,“净添乱!”
抱怨声并未消失,只是从台前转到了幕后。
“搞什么名堂,找个东西还要记地方,麻烦死了!”
“那小子就是爱显摆,才来几天?”
“干干净净的哪像干活的地方?老祖宗都没这规矩!”
尤其是那几个之前凭借资历和力气在混乱中能占到些许便宜(比如总能“顺手”拿到好工具)的工匠,更是阳奉阴违,故意将林凡整理好的工具堆弄乱,或者“忘记”清扫自己工作区域的废料。
阿木有些气馁,看着好不容易整理出一点样子的区域又被弄乱,对着林凡嘟囔:“林凡…他们…敐敐敐(麻烦)…说不通…”
林凡看着这一切,心中同样有挫败感,但他早已预料到改革必然会遭遇阻力。人性抗拒改变,尤其是在看不到立竿见影的好处时。
他没有争辩,也没有指责。他知道,语言在成见面前是苍白的,唯有事实才能击穿壁垒。
他选择了最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坚持,并用行动证明。
他和阿木成了修理区的“清道夫”和“归位器”。他们不再指望老工匠们立刻改变习惯,而是加大了巡视和整理的频率。林凡尤其注意观察工作流程,他会在某个工匠即将完成一个步骤、可能需要下一件工具时,提前将那件工具找出来,擦拭干净,默默地放在其手边最顺手的位置。
当工匠们因为找不到东西而焦头烂额时,他会立刻上前,准确地从“定制”的位置取出他们需要的物品,仿佛变魔术一般。
当有人打翻东西或者制造了废料,他会第一时间默默上前清理,避免滑倒或绊倒的风险。
他不再强调“这是规矩”,而是用行动诠释“这样更方便”。
几天下来,变化在细微处累积。
那个总是找不到工具的中年工匠发现,只要他在林凡划分的“常用区”大致寻找,找到目标的概率远高于以前在垃圾堆里翻找。
那个打翻鱼鳔胶的老匠人,在一次需要皮革补丁时,第一次尝试着走向材料分类区,竟然很快找到了大小合适的边角料,节省了大量时间。
甚至石臼,在一次修理中,下意识地伸手往林凡常放工具的木板上摸去,精准地拿到了需要的刨刀,整个过程流畅自然,他甚至自己都愣了一下。
效率的提升是实实在在的。虽然微小,但日积月累,节省的时间和减少的失误逐渐显现。抱怨声在不知不觉中变小了。因为抱怨无法否认一个事实:按照那小子那套“麻烦”的规矩,活确实干得顺溜一点,心烦意乱的时候似乎也少了一点。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一批紧急订单上。领主庄园需要一批新的农具手柄,要求三天内完成。数量大,时间紧。
若在以往,修理区必然陷入一场灾难性的混乱:工具找不到,材料寻不着,工匠们互相干扰,废品率飙升。
但这一次,情况有所不同。
虽然老工匠们依旧磕磕绊绊,时不时犯旧毛病,但基础的秩序框架还在。工具大致在它们该在的位置,材料分类减少了寻找时间,每日清理保证了工作区域不至于被废料淹没。
林凡和阿木更是全力以赴,提前将所需的木料按规格粗加工好,分门别类堆放整齐,并将所有可能用到的工具检查、打磨、摆放在最显眼易取的地方。他们几乎成了流动的辅助平台,精准地填补着流程中的每一个低效漏洞。
石臼作为头领,压力巨大,全程板着脸,吼声不断。但他吼归吼,却再也没有提出撤销那套“麻烦规矩”,反而开始下意识地依赖这种秩序。
“鈛!拿鈛来!大的那个!”他吼道。
林凡立刻将一把重型石斧递到他手边。
“栔!栔!勨那边的!”他指着需要处理的木料。
阿木迅速将对应规格的木料搬运到位。
整个过程,虽然依旧紧张忙碌,却少了以往那种令人窒息的混乱和无措。
最终,任务竟然提前半天完成,而且废品率远低于以往。
交工时,监工头目看着那堆打磨光滑、规格统一的手柄,难得地没有挑刺,只是哼了一声:“还算麻利。”
监工走后,修理区陷入一种奇异的安静。工匠们累得瘫坐在地,但脸上除了疲惫,还有一种难以置信的轻松感。这次紧急任务,竟然比平时普通的修理工作感觉还要顺畅些?
石臼喘着粗气,看着虽然依旧有些凌乱、但绝非以往那般灾难现场的修理区,又看看那些完好交付的手柄,最后目光落在同样满头大汗、正在默默收拾工具的林凡和阿木身上。
他沉默了很久。
然后,他站起身,走到那块林凡用来摆放常用工具的木板上,拿起一把凿子,看了看,又放回原处。动作有些僵硬,不太自然,但意义非凡。
他咳嗽了一声,声音依旧沙哑粗粝,却不再充满抵触:“以后……每天收工……涱(清扫)……都咺(干)一下。工具……勨(放)……差不多的地方。别……漼(浪费)……工夫找!”
没有表扬,甚至带着点不情愿。但这道指令,意味着他正式认可并将这套简陋的“5S”雏形,纳入了修理区的日常管理。
老工匠们面面相觑,最终没人出声反对。事实胜于雄辩,他们或许不喜欢改变,但他们更不喜欢麻烦和低效。
林凡抬起头,正好对上石臼投来的目光。那目光复杂,依旧带着老匠人的矜持和一丝难以言喻的别扭,但深处的质疑和排斥,已然消散。
林凡微微点了点头,没有说话,继续低头收拾。
心中却长长地、无声地舒了一口气。
这场对抗习惯的微小战役,他赢了。
赢得很艰难,很微不足道,甚至算不上完全的胜利。
但这道裂痕已经凿开。秩序的微光,终于穿透了厚重的习惯壁垒,照亮了一小片现实。
他知道,从今天起,他在这修理区,乃至在这个营地里的身份,将再次发生改变。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有点小聪明的学徒”。
他成了一个能带来“改变”的人。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喜欢铁器时代:从零开始的工业革命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铁器时代:从零开始的工业革命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