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的风,总带着股铁锈味。
那是个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战场比麦田还常见的年代——南边的梁朝刚稳住脚跟,北边的北魏就闹起了内乱,宗室互相厮杀,百姓躲在战壕里过日子,连地里的庄稼都得瞅着战火的间隙种。就在这乱糟糟的世道里,梁朝都城建康的尚书省衙门里,有个叫陈庆之的中年人,正埋着头磨墨。
那年陈庆之44岁,鬓角已经沾了些白霜,手指上全是墨渍,连指甲缝里都洗不掉。他干的是“主书”的活,说白了就是梁武帝萧衍身边的文职小官:每天抄录皇帝的诏令,整理各地送来的文书,偶尔帮着核对粮草账目,从早到晚跟笔墨纸砚打交道,连衙门院子里的兵器架都没靠近过。
同僚们常跟他开玩笑:“陈兄,你这手要是握剑,怕是连剑鞘都拔不开吧?”陈庆之总是笑着摇头,把刚抄好的文书叠得整整齐齐:“我这手,还是握笔顺手。”
没人把这话当谦虚——陈庆之是真的“文弱”。他个子不高,脸色偏白,风大的时候出门得裹紧外套,不然准得咳嗽;骑马?他试过一次,刚爬上马背就晃得差点摔下来,最后还是马夫扶着才绕着院子走了半圈;射箭就更别提了,拉弓都费劲,箭杆还没飞到靶子跟前就落了地。在满是武将的梁朝官场里,他就像案头那盏青瓷灯,温和,却跟“战场”两个字扯不上半点关系。
谁也没料到,就是这么个连剑都握不稳的书生,会在半年后,穿着一身白袍,带着7000个士兵,把北魏的百万大军搅得鸡飞狗跳。
事情得从北魏的一场内乱说起。
那年北魏的孝明帝被胡太后毒死,宗室元颢走投无路,逃到了梁朝,跪在梁武帝面前哭求:“陛下,求您发兵帮我复位,我愿把北魏一半的土地献给梁朝!”梁武帝萧衍本就想趁着北魏内乱捞点好处,可又不想派主力部队——万一打输了,损失太大。他盯着殿下文武百官看了一圈,目光最后落在了角落里的陈庆之身上。
“陈庆之,”梁武帝开口,“朕给你7000兵马,护送元颢回洛阳复位,你可愿意?”
这话一出口,殿里瞬间安静了。连站在旁边的大将军曹仲宗都愣了:“陛下,陈兄是文官,从没带过兵啊!7000人去对抗北魏的大军,这不是……”
陈庆之却在这时站了出来,躬身行礼:“臣,遵旨。”
没人知道他哪来的勇气。同僚私下里劝他:“陈兄,你疯了?北魏那边光是驻守边境的兵就有十几万,你这7000人,跟送上门的肉有什么区别?”陈庆之只是把案头的文书仔细收好,说了句:“事在人为。”
出发那天,建康城的城门刚开,陈庆之就带着7000士兵上了路。他没穿铠甲,还是一身素色的长衫,只在腰间挂了把短剑——不是为了打仗,是怕路上遇到劫匪。士兵们看着这位“将军”,心里都犯嘀咕:这趟差事,怕是回不来了。
走到铚城的时候,麻烦真的来了。北魏的将领丘大千带着7万兵马,在城外筑了九座营寨,把路堵得严严实实。探子回报的时候,士兵们都慌了:“将军,7万人啊!我们才7000,怎么打?”
陈庆之却没慌。他让士兵们先扎营,自己带着两个随从,绕着北魏的营寨走了一圈。回来的时候,他手里多了张画得密密麻麻的地形图,指着上面的红点说:“丘大千的九座营寨,看着连在一起,其实中间有缝隙——最西边那座营寨,背靠小河,粮草都堆在河边,只要烧了他的粮草,这座营就垮了。”
当天夜里,陈庆之挑了2000个身手敏捷的士兵,每人带了一把火折子,趁着月色摸向魏军的西营。他没让士兵们冲锋,只是让他们绕到粮草堆后面,把火折子往干草上一扔,顿时火光冲天。魏军的士兵从梦里惊醒,看到粮草着火,顿时乱作一团——没了粮食,这仗还怎么打?
陈庆之趁机带着剩下的5000人冲了上去,手里的短剑第一次见了血。他虽然没力气砍杀,却总能精准地指挥士兵:“左边的人守住路口,右边的人去追逃兵,别让他们去报信!”魏军的营寨一座连着一座垮,丘大千看着自己的7万兵马被7000人追着打,最后只能跪在地上投降。
士兵们这时候才发现,他们这位文弱的将军,虽然不会骑马射箭,却比谁都懂怎么打仗。
可这只是开始。没过多久,北魏又派了元晖业带着2万羽林军来拦路,还在考城筑了座坚城——考城四面环水,易守难攻,元晖业得意地说:“陈庆之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别想攻破这城!”
陈庆之带着士兵到了考城下,抬头看了看高耸的城墙,又看了看绕城的河水,突然笑了:“他以为水是屏障,其实是陷阱。”他让人找了几百条小船,船上装满了干草和硫磺,趁着风大的时候,把小船往城墙根下推。等小船靠近,士兵们就点燃干草,火借风势,一下子就烧到了城墙上的城楼。
元晖业没想到陈庆之会用火攻,慌得赶紧让人救火。可就在这时,陈庆之已经带着士兵乘着木筏冲了过去——魏军的注意力都在火上,没人防备,城门一下子就被攻破了。2万羽林军,最后被全歼,元晖业也成了俘虏。
消息传到北魏都城洛阳,朝野震动。北魏的孝庄帝急了,赶紧调了30万大军,让大将军尔朱荣亲自率领,去堵截陈庆之。30万对7000,这差距,连梁朝的官员都觉得陈庆之这次肯定输了——梁武帝甚至已经让人准备好抚恤金,就等消息传来。
可陈庆之却在这时,做了个更让人吃惊的决定:他要带着7000人,去打荥阳。
荥阳是北魏的重镇,城里有10万守军,城外还有尔朱荣的30万大军,相当于把陈庆之的7000人围在了中间。士兵们都怕了,有个老兵拉着陈庆之的衣角说:“将军,咱们退吧,再打下去,兄弟们都得死在这儿!”
陈庆之站在城楼下,看着士兵们发白的脸,突然把腰间的短剑拔了出来,插在地上:“我知道你们怕,可我们能退吗?退回去,梁朝人会说我们是逃兵;退回去,元颢也保不住我们。现在我们只有一条路——打下荥阳!”
他指着荥阳的城墙:“城里的守军虽然多,可他们知道尔朱荣的大军快到了,心里肯定等着援军,不会拼命;尔朱荣的30万大军,虽然人多,可他们刚到,还没扎稳营寨。我们只要趁着这间隙,猛攻荥阳,一定能破城!”
说完,他第一个爬上了攻城梯。士兵们看着他们的将军,一个连剑都握不稳的书生,居然冲在最前面,心里的害怕突然就变成了一股劲——将军都不怕,我们怕什么?
攻城梯被魏军的石头砸断了好几次,士兵们摔下来,爬起来再上;箭雨像飞蝗一样射过来,有人中了箭,咬着牙把箭拔出来,接着冲。陈庆之的长衫被血染红了,却没停下脚步,直到他爬上城墙,把梁朝的旗帜插在了荥阳的城楼上。
荥阳一破,城外的尔朱荣慌了。他没想到陈庆之真的能打下荥阳,赶紧下令进攻,可这时候的梁朝士兵,已经像打了鸡血一样,7000人冲出城,居然把尔朱荣的30万大军冲得七零八落。尔朱荣看着城楼上那面飘扬的旗帜,又看着那些穿着白袍的梁朝士兵(陈庆之后来让士兵都穿白袍,方便识别),心里第一次有了畏惧。
后来,有人问尔朱荣:“30万大军,怎么会打不过7000人?”尔朱荣叹了口气:“不是我们打不过,是陈庆之的士兵,个个都像不要命一样;更可怕的是陈庆之,他明明是个书生,却比最勇猛的将军还懂打仗,比最狡猾的谋士还会用计。”
打下荥阳后,陈庆之带着7000人,一路向西,直逼洛阳。北魏的士兵只要看到白袍,就吓得望风而逃,民间甚至流传起了一句童谣:“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最后,元颢在洛阳复位,陈庆之站在洛阳的皇宫里,一身白袍虽然染了血,却依旧挺拔。梁武帝收到消息的时候,正在跟大臣下棋,棋子掉在地上都没察觉,嘴里反复念叨:“陈庆之……没想到啊,没想到……”
可传奇总有落幕的时候。没过多久,尔朱荣卷土重来,带着更多的兵马攻打洛阳。元颢的军队不堪一击,很快就败了。陈庆之带着7000人,护送着一些梁朝的官员往回逃,路上遇到山洪,士兵们被冲散,最后只有陈庆之一人,乔装成和尚,才逃回了梁朝。
有人说,陈庆之这趟是输了——7000人最后只剩他一个,元颢也死了,梁朝没拿到北魏的一寸土地。可梁武帝却不这么认为,他亲自到城门口迎接陈庆之,封他为“右卫将军”,还赐了他一座大宅子。
陈庆之还是老样子,回到建康后,又开始帮着整理文书,只是偶尔会站在院子里,看着远处的城墙,想起那些穿着白袍的士兵。有人问他:“将军,你44岁才开始带兵,以前从没打过仗,怎么就能打赢那么多大仗?”
陈庆之摸了摸手上的墨渍,笑了:“其实我也没什么本事。只是以前做文书的时候,习惯了仔细——看敌军的布防,就像看文书里的错字,总能找到破绽;带士兵,就像整理档案,知道每个人的脾气,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至于年龄,44岁怎么了?只要心里不放弃,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后来,陈庆之又带过几次兵,每次都能以少胜多,可他最常说的,还是那句“事在人为”。
直到今天,人们说起南北朝的将领,还会想起那个44岁才披上战袍的文弱书生,想起他带着7000白袍军,在百万敌军中杀出血路的传奇。有人说他是天生的将才,可只有陈庆之自己知道,所谓的传奇,不过是从不放弃,把每一次机会都牢牢抓在手里——哪怕当时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
就像他当年在考城下对士兵们说的那样:“没有打不赢的仗,只有不敢打的人。年龄不是障碍,出身不是借口,只要你愿意努力,愿意坚持,总有一天,你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这大概就是陈庆之的故事,最动人的地方吧。
喜欢看故事悟人生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看故事悟人生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