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故事悟人生

张泓光

首页 >> 看故事悟人生 >> 看故事悟人生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长平长平封侯不宋大唐如意郎唐朝工科生混在皇宫假太监一戟平三国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神三群聊:三国他比我懂宝可梦
看故事悟人生 张泓光 - 看故事悟人生全文阅读 - 看故事悟人生txt下载 - 看故事悟人生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279章 陪崇祯上吊的太监王承恩,为何让顺治康熙为他立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北京昌平的天,一到秋冬就带着股透骨的凉。顺着蜿蜒的山路往明十三陵走,眼里尽是帝王陵寝的恢宏——朱红的宫墙爬着青苔,巨大的石象生立在神道两侧,连风穿过松林的声音,都带着几分皇家的威严。可谁也想不到,在这片埋着十三位明朝皇帝的龙气之地,崇祯皇帝的思陵门外,竟孤零零立着一座太监墓。

这墓不大,青石碑上的字被风雨磨得有些模糊,却比周围不少亲王陵寝更受后人敬重。更奇的是,给这墓主人立碑的,不是明朝的人,竟是灭掉明朝的清朝皇帝——顺治爷亲自下旨修墓立传,康熙爷更是亲笔题下“贞臣为主,捐躯以从”,把一个前朝太监的忠义,刻进了大清的史书里。

一个太监,凭什么在皇家陵区占一席之地?一个亡国的内侍,又凭什么让敌国的帝王低头称赞?要弄明白这事儿,得从墓主人王承恩的一辈子说起,从他跟崇祯皇帝朱由检,那一段跨越主仆的生死情谊里找答案。

一、河北穷小子的命:从“小火者”到信王府的“影子”

王承恩这辈子,开局就是地狱模式。他老家在河北的一个小村子,具体哪村没人说得清——穷人家的孩子,连出生年月都没个准数,更别提什么族谱记载了。只知道他没记事的时候,爹就病死了,娘抱着他讨了几年饭,也在一个冬天冻饿而死。

那年王承恩才八岁,穿着露脚指头的草鞋,在雪地里冻得直打哆嗦,眼看就要跟着爹娘走了。村里一个远房叔叔叹了口气,说:“要不,去宫里试试?好歹能混口饭吃。”这话像根救命稻草,王承恩点了头。可他不知道,“进宫”这两个字,背后是多大的代价——净身的痛苦,比冬天的冻饿更难熬,他咬着布条昏过去三次,再醒过来时,已经成了宫里最底层的“小火者”。

所谓“小火者”,就是宫里最卑微的杂役:扫地、挑水、给大太监端茶倒水,连跟主子说话的资格都没有。别的小太监要么讨好管事太监,要么偷偷攒钱想谋个好差事,王承恩却只低着头干活——他没背景没靠山,唯一的念想就是“活着”,别再像小时候那样饿肚子。

命运的转机,是在他十五岁那年。当时宫里的大太监曹化淳要挑几个手脚勤快的小太监到王府当差,王承恩因为干活不偷懒、嘴又严,被选中了。他去的地方,是信王府——那时候的朱由检,还不是后来焦头烂额的崇祯皇帝,只是个十三岁的少年亲王。

朱由检在宫里的日子,也不好过。他爹明光宗朱常洛当了一个月皇帝就死了,哥哥朱由校(也就是天启帝)忙着做木匠,朝政全被魏忠贤把持。作为亲王,他身边全是魏忠贤的眼线,连吃饭都得先让太监尝,睡觉都不敢脱衣服——生怕哪天就被安个“谋逆”的罪名。

两个孤独的人,就这样凑到了一起。朱由检读书的时候,王承恩就站在旁边研墨,磨得细了,朱由检会轻声说句“好”;朱由检怕魏忠贤的人偷听,晚上睡不着,王承恩就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替他守着夜,一坐就是半宿;有次朱由检想吃老家的烙饼,王承恩偷偷跑出宫,找民间的厨子学,回来在王府的小厨房里烙,烫得手起了泡,却笑着把饼递过去:“主子,您尝尝,像不像?”

那时候的王承恩,不只是个太监,更像是朱由检的伴读、保镖,甚至是家人。朱由检也把他当自己人——有次魏忠贤送了些“赏赐”,里面藏着监视的人,朱由检当着王承恩的面说:“这些东西,你帮我收着,除了你,别人别碰。”就这一句话,王承恩记了一辈子。

二、崇祯登基:他是皇帝手里最锋利的“刀”

天启七年(1627年),天启帝朱由校吃了“仙药”暴毙,没留下儿子。按照规矩,皇位落到了弟弟朱由检头上。可这皇位,说是龙椅,其实是个火坑——朝堂上,魏忠贤的“阉党”把持着六部,地方上,天灾不断,农民起义已经冒了头。

朱由检登基那天,穿着不合身的龙袍,站在太和殿上,腿都在抖。他知道,魏忠贤盯着他呢,朝堂上那些大臣,要么是魏忠贤的人,要么怕得不敢说话。晚上回到寝宫,他连龙袍都没脱,坐在椅子上发呆,直到王承恩端着一碗热粥进来,他才红着眼眶问:“承恩,我能当好这个皇帝吗?”

王承恩扑通一声跪下,磕了个响头:“主子是真龙天子,只要奴才在,就绝不让人害您!”

这话不是空话。接下来的几个月,王承恩成了朱由检手里最锋利,也最隐蔽的一把刀。魏忠贤想安插自己的人在朱由检身边,王承恩就假装顺从,暗地里把那些人的小动作全记下来,晚上偷偷报给朱由检;魏忠贤的党羽想给朱由检“洗脑”,说魏忠贤是“九千岁,对大明有功”,王承恩就找机会把魏忠贤迫害东林党、贪污军饷的证据,一点点递到朱由检手里。

最惊险的一次,魏忠贤怀疑王承恩跟皇帝走得太近,派了个心腹太监去“试探”,假装要跟王承恩“结盟”,说要一起“辅佐”皇帝。王承恩表面上应着,暗地里把两人的对话录了下来(那时候没有录音,是他偷偷找了个小太监,躲在屏风后把话记下来),连夜送到朱由检手里。

朱由检拿着那张纸,手都在抖——他知道,该动手了。

崇祯元年(1628年)正月,朱由检先是找了个理由,把魏忠贤的头号心腹崔呈秀革职,接着又让大臣们“弹劾”魏忠贤。魏忠贤以为朱由检不敢动他,还跑到朱由检面前哭诉,可朱由检拿出王承恩收集的证据,一条一条念出来:迫害忠臣、贪污军饷、私通外敌……魏忠贤脸都白了,当场就瘫在地上。

最后,朱由检下旨,把魏忠贤贬到凤阳守陵。魏忠贤走到半路上,知道自己活不成了,就自缢了。他的党羽,也被王承恩协助朱由检一一清算——有的被砍头,有的被流放,朝堂上的“阉党”终于被扫干净了。

那天晚上,朱由检拉着王承恩的手,说了句:“承恩,以后这大明的江山,咱们一起守。”王承恩又跪下磕了个响头,这次,他的眼泪掉了下来——他知道,自己不再是那个为了活命的小火者,而是皇帝最信任的人。

后来,王承恩当上了司礼监秉笔太监——这可是内廷的最高职位,当年魏忠贤就坐过这个位子。有人劝他:“公公现在权倾朝野,该为自己谋点好处了。”可王承恩没这么做。他还是像以前一样,每天早早起来,帮朱由检整理奏折,朱由检熬夜批奏折,他就站在旁边端茶;大臣们送的贿赂,他一概不收,还提醒朱由检:“主子,这些钱都是老百姓的血汗,不能要。”

有次,朱由检因为军费不够,想加征赋税,王承恩劝他:“主子,老百姓已经够苦了,再加税,怕是要逼反更多人。不如从宫里省省,奴才愿意把自己的月钱捐出来。”朱由检听了,红了眼,最后真的削减了宫里的开支,还把自己的一些珠宝当了,凑军费。

那时候的王承恩,不是什么“权宦”,只是个想帮主子守住江山的太监——可惜,大明的江山,早就烂到根子里了。

三、城破之日:他是唯一没跑的人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的起义军打到了北京城下。

那时候的北京,早就没了往日的繁华。城里的粮食吃完了,老百姓易子而食;士兵们几个月没发军饷,有的甚至拿着兵器抢老百姓;朝堂上,大臣们要么说“要跟贼人死战到底”,要么偷偷收拾行李,准备跑路。

朱由检每天上朝,都对着空落落的朝堂发呆——以前满朝文武的大殿,现在只剩下十几个老臣,还都是只会哭的。他问:“谁愿意带兵守城?”没人说话;他问:“谁有粮能借给军队?”还是没人说话。

最后,朱由检把目光投向了王承恩:“承恩,你敢不敢替我守城门?”

王承恩知道,这是死差事——城里的士兵大多逃了,剩下的都是些老弱病残,还有一群连刀都拿不稳的太监。可他还是点了头:“主子放心,奴才就是死,也不会让贼兵从奴才守的城门进来。”

那天起,王承恩就住在了城楼上。他穿着盔甲,手里拿着一把刀,亲自给士兵们鼓劲;士兵们饿了,他就把自己的粮食分给他们;有士兵想逃跑,他不杀,只是跪下说:“兄弟们,皇上还在宫里等着咱们,咱们不能丢下皇上不管啊!”

可再怎么撑,也挡不住起义军的进攻。三月十八日晚上,李自成的军队开始攻城,火炮轰在城墙上,震得瓦片往下掉。王承恩亲自督战,砍杀了几个想开门投降的太监——其中一个是他以前的同乡,哭着说:“承恩哥,别打了,咱们投降吧,还能活!”王承恩闭着眼,一刀砍下去,说:“我活,也要跟皇上一起活;我死,也要跟皇上一起死。”

三月十九日凌晨,城门还是破了。起义军像潮水一样涌进来,喊杀声传遍了北京城。王承恩提着刀,想往宫里跑——他要去找朱由检,他不能让主子出事。

一路上,他看到的都是惨状:宫女们跳井的、上吊的;太监们抱着头乱跑,有的甚至跟着起义军抢东西;还有几个大臣,穿着官服跪在路边,喊着“闯王万岁”。王承恩气得浑身发抖,可他没工夫管这些,他只想找到朱由检。

他跑到乾清宫,没人;跑到坤宁宫,看到皇后周氏吊在梁上,已经没气了;他又跑到寿宁宫,看到公主的手臂被砍断,躺在地上哭,旁边一个小太监说:“是皇上砍的,皇上说‘你为什么要生在帝王家’……”

王承恩的心,一下子沉到了底。他疯了一样地往宫外跑,嘴里喊着“主子!主子!”,跑过金水桥,跑过午门,一直跑到了煤山(现在的景山)。

在煤山的寿皇亭下,他看到了那棵歪脖子树——朱由检穿着蓝色的龙袍,头发散着,吊在树上,脚边放着一封血书,上面写着:“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王承恩走过去,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头。他没哭,只是慢慢地整理了一下朱由检的龙袍,又把自己的太监服拉整齐——他是皇帝的奴才,死也要有奴才的样子。

然后,他找了一根白绫,在旁边另一棵树上,把自己吊了上去。

风从煤山上吹过,带着血腥味,把两具尸体吹得轻轻晃动。那一刻,大明亡了,可那个陪了朱由检一辈子的太监,没丢下他。

四、清朝帝王的敬重:不是政治,是真的感动

李自成进城后,找到了朱由检和王承恩的尸体。他看着这两具尸体,沉默了很久,最后说:“这个太监,是条汉子。”然后下令,把两人合葬在煤山下——那时候还没有思陵,只是个简单的土坟。

可谁也没想到,几个月后,清军入关,赶跑了李自成,大清成了天下的主人。按说,前朝的皇帝和太监,跟大清没什么关系,甚至可以说是“敌人”。可顺治皇帝听说了王承恩的事,却下了一道圣旨:“王承恩忠君死义,可嘉可悯,着礼部为其修墓立碑,载入《明史》,以彰其忠。”

有人不解,问顺治:“皇上,他是明朝的太监,咱们为什么要给他立碑?”顺治说:“朕要的不是一个太监的墓碑,是天下人的‘忠义’。一个太监都能为自己的主子死,那些明朝的大臣,那些汉人百姓,看到这个,难道不会明白,朕敬重的是忠义之人吗?”

这话没错,顺治的这一招,是政治阳谋——通过褒奖王承恩,安抚明朝的旧臣和百姓,让他们知道,只要忠于大清,就能得到敬重。可除了政治,顺治心里,也真的佩服王承恩。他曾跟身边的太监说:“朕要是有个像王承恩这样的人,也就放心了。”

到了康熙年间,这位千古一帝对王承恩的敬重,更是溢于言表。康熙皇帝一生六次南巡,每次路过南京,都会去明孝陵给朱元璋行三跪九叩之礼——不是装样子,是真的敬重朱元璋打下的江山。而到了北京,他每次去明十三陵,必去王承恩的墓前,亲自上香。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再次来到王承恩墓前,看着那块已经有些斑驳的石碑,亲笔题下“贞臣为主,捐躯以从”八个字,让工匠刻在新的石碑上。他对身边的大臣说:“世人都说太监无义,可王承恩用一辈子证明,忠义不分身份,不分朝代。这样的人,该让后人永远记得。”

就这样,一个明朝的太监,凭着自己的忠义,赢得了两个朝代、三位帝王的敬重。他的墓,从一个简单的土坟,变成了有石人、石马的正式陵墓,就立在崇祯思陵的门外——像是在继续守护着那个他伺候了一辈子的皇帝。

五、百年后的凝望:他不是“太监”,是“贞臣”

现在去明十三陵,还能看到王承恩的墓。墓前的石碑上,“贞臣为主,捐躯以从”八个字依然清晰,旁边的石马、石人虽然有些风化,却还是站得笔直,像当年守城的王承恩一样。

来这里的游客,大多会在王承恩的墓前驻足。有人会问:“这个太监为什么能葬在这里?”也有人会对着墓碑鞠躬——不是因为他是太监,是因为他的忠义。

想想看,明朝有多少名臣?徐阶、张居正、海瑞……可到了亡国的时候,那些身居高位的大臣,要么跑了,要么降了;明朝有多少宗室亲王?福王、唐王、桂王……可他们想着的,不是复国,而是争着当皇帝。唯独王承恩,一个出身贫寒的太监,一个被世人看不起的“刑余之人”,却用生命践行了“士为知己者死”的诺言。

他这辈子,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没像魏忠贤那样权倾朝野,没像郑和那样下西洋,没像冯保那样辅佐万历帝。他只是做了一件事——陪着朱由检,从信王府的少年,到煤山的亡国之君,从生到死,不离不弃。

可就是这件事,让他超越了无数王侯将相,成为了历史上最有名的“贞臣”之一。顺治和康熙为他立碑,不只是为了政治,更是为了向天下人证明:忠义,是不分身份、不分朝代的;一个人,哪怕出身卑微,哪怕身体有缺陷,只要有一颗忠义之心,就能被永远铭记。

风又吹过煤山,那棵歪脖子树早就不在了,可王承恩的故事,还在被人传颂。他不是一个符号,不是一个“忠臣太监”的标签,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怕饿肚子的穷小子,一个陪着少年亲王的伴读,一个为皇帝拼命的太监,一个在城破后选择殉葬的贞臣。

或许,这就是历史最动人的地方:它不会只记住帝王将相的功绩,也会记住那些小人物的坚守。就像王承恩,用一辈子的忠诚,在历史的书页上,写下了最悲壮,也最耀眼的一笔。

喜欢看故事悟人生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看故事悟人生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让你选召唤兽,你却在选老婆?傻妻种田:山里汉子放肆亲战龙归来林北名柯:毒唯恋爱手册欲行都市神医废材妃赘婿出山天绝魔刀别笑哥抓鬼呢重生年代不做贤妻女施主请留步神秘复苏之诡闻记最强狂婿叶凡秋沐橙我的老爹是重生我真是个富二代神医御兽后灵气复苏,从承包山头开始万古神帝起点笔趣阁皇甫帝国·夫人不好当!异世大陆:DNF全职圣骑士
经典收藏大唐说书人:揭秘玄武门,李二懵了不宋重生七零:暴富小农女重历战争年代一瘦解千愁锦绣嫡女的宅斗攻略重生之傲仕三国异界战争之超级军团系统秦时之血衣侯传奇陛下,饶了貂蝉吧,你阳气太重了穿越之边疆崛起我是曹子桓贞观医仙山谷长人茶启明1644庶女当嫁,一等世子妃一穿就成绝世高手我在大明得长生抗战:龙国无敌军团三国时空门,我,继承了河北袁家
最近更新大唐:我成了什么都能卖神秘商人大明,那个位置你坐到底!我等着重铸周魂:朕柴荣,不做短命天子靖康逆转:易枫传梁朝九皇子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科举:大梁魅魔,肩抗两京十三省天幕直播:带着老祖宗一起发展扶苏双穿:用科技打造日不落唐朝大明巨匠建国澳大利亚,从袋鼠到巨龙开局怒打朱元璋,老婆竟是他女儿庶子闲云志:穿回古代后只想躺平我统一了战国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汉武基建:墨家系统带我定乾坤红楼莽夫:开局退婚,暴打亲爹穿成成济:保曹髦定三国穿回1940在县里打鬼子
看故事悟人生 张泓光 - 看故事悟人生txt下载 - 看故事悟人生最新章节 - 看故事悟人生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