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乱世,诸侯林立,道义与利益在列国交锋中反复拉扯,有的君主凭仁德奠定霸业,有的却因背信弃义身败名裂。晋惠公夷吾,便是后者中最典型的一个——他借秦国之力登上君位,承诺的土地转头就赖,秦国施恩借粮救其饥荒,他却趁秦受灾举兵伐罪,这般“吃谁饭砸谁锅”的操作,最终让他沦为秦缪公的阶下囚,成为史书上贻笑千年的反面教材。
故事得从晋国的一场宫廷内乱说起。晋献公晚年,一头扎进了美人骊姬的温柔乡,爱屋及乌,竟想废掉早已立好的太子申生,改立骊姬的儿子奚齐。这荒唐的念头,像一颗石子投进晋国的政治深潭,瞬间激起千层浪。骊姬为了让儿子稳坐太子之位,心肠歹毒地设计陷害申生,最终逼得太子自缢身亡。太子一死,晋国的另外两位公子——重耳和夷吾,吓得魂飞魄散。他们太清楚骊姬的手段,留在晋国迟早是死路一条,于是连夜收拾行囊,各自逃往异国他乡避难,一个奔了翟国,一个投了梁国,偌大的晋国,从此埋下了内乱的隐患。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咽下了最后一口气,骊姬如愿将儿子奚齐推上了君位。可她忘了,晋国的大臣们并非都是趋炎附势之辈,尤其是大将里克,他本是太子申生的忠实拥护者,看着害死太子的凶手之子坐上王位,怒火中烧。就在奚齐继位的葬礼上,里克暗藏利刃,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亲手刺杀了奚齐。骊姬的美梦刚做了几天,就碎得彻彻底底。
可晋国不能一日无君,大臣荀息见状,又拥立奚齐的弟弟卓子继位,试图稳住局面。但里克的怒火并未平息,他认定这兄弟二人都是骊姬乱政的产物,根本不配执掌晋国。没过多久,里克再次出手,不仅杀了新君卓子,连忠心护主的荀息也一并诛杀。短短数月,晋国两位君主接连被杀,朝堂之上血流成河,一时间,晋国陷入了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各地诸侯都在观望,等着看这场闹剧的结局。
远在梁国的夷吾,得知国内的消息后,又惊又喜。惊的是里克手段狠辣,喜的是自己的机会来了。他漂泊在外多年,早就盼着能回到晋国争夺君位,可他手里既无兵权,又无威望,单凭自己的力量,根本不可能稳住晋国的乱局。思来想去,他把目光投向了邻国秦国——当时的秦缪公,雄才大略,又素有帮扶诸侯的美名,若是能得到秦国的出兵相助,自己回国继位便稳如泰山。
于是,夷吾派使者带着厚礼前往秦国,面见秦缪公。使者对着秦缪公深深一拜,转达了夷吾的心意:“若大王能派兵护送我主夷吾回国继位,待他日稳定朝局,我主愿将晋国河西的八座城池,尽数割让给秦国,以报大王的相助之恩。”
秦缪公听后,陷入了沉思。河西八城,地理位置险要,土地肥沃,若是能纳入秦国版图,对秦国的发展大有裨益。更何况,扶持一个亲秦的晋国君主,也能让秦国在中原诸侯中多一个盟友。权衡利弊后,秦缪公点头应允,随即任命百里奚为大将,率领秦军护送夷吾回晋。这位百里奚,可不是寻常将领,他本是虞国大夫,亡国后沦为奴隶,秦缪公用五张黑羊皮才将他从市井中赎回,没想到他竟是位经天纬地的奇才,后来成了秦国的一代名相,被世人称为“五羖大夫”。有这样的贤臣领兵,夷吾的回国之路,一路顺风顺水。
公元前650年,夷吾在秦军的护送下,顺利回到晋国,登基为王,史称晋惠公。坐上王位的那一刻,夷吾的心态彻底变了。河西八城,那可是晋国的大片疆土,如今要拱手让人,他越想越心疼,越想越不甘心。“我凭本事得来的王位,凭什么要割地给秦国?”夷吾在宫里踱来踱去,最终咬了咬牙,决定撕毁盟约。
没过多久,夷吾派大臣丕郑出使秦国,面见秦缪公。丕郑低着头,支支吾吾地转达了夷吾的意思:“大王,我君继位后,与众臣商议割让河西八城之事,群臣皆曰:‘土地乃先君留下的基业,岂能轻易割让给他国?’我君无奈,只得辜负大王的厚爱,还望大王恕罪。”
秦缪公听完,脸色瞬间沉了下来。他没想到夷吾如此出尔反尔,刚登上王位就翻脸不认人。可毕竟两国刚建立盟约,若是因此出兵讨伐,反而会落下“恃强凌弱”的口实,秦缪公强压下心中的怒火,暂且忍下了这口气。
可夷吾的狠毒,远不止于此。他深知里克手握兵权,又曾诛杀两位君主,是自己王位的最大威胁。如今秦国的威胁暂时解除,他便把矛头对准了里克。没过多久,夷吾就罗织罪名,派人赐死了里克。临死前,里克悲愤交加,对着使者大喊:“我为你诛杀奚齐、卓子,扫清继位障碍,你却恩将仇报,如此背信弃义,晋国迟早要毁在你手里!”可他的怒吼,终究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远在秦国的丕郑,得知里克被杀的消息后,吓得浑身发抖,又怒不可遏。他与里克本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一起为晋国开疆拓土,又一同诛杀乱党,如今里克惨死,他深知自己也岌岌可危。思来想去,丕郑找到了秦缪公,咬牙说道:“大王,晋人其实根本不拥护夷吾,大家真正心向的是公子重耳。如今夷吾背约弃义,又诛杀忠臣,这全都是他身边的奸臣吕甥、郤芮出的主意。您不如用重金把这两个人召到秦国来,只要他们离开了晋国,咱们再扶持重耳回国继位,大事可成!”
秦缪公觉得这个主意可行,便派使者跟着丕郑一起回晋国,去召吕甥、郤芮二人。可吕甥、郤芮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们早就怀疑丕郑与秦国私通,如今见秦国使者突然来召,更是断定其中有诈。二人立刻进宫,向夷吾禀报了自己的猜测。夷吾本就对丕郑心存疑虑,听完这话,当即下令诛杀了丕郑。
丕郑的儿子丕豹,得知父亲被杀的噩耗后,悲痛欲绝,连夜逃出晋国,投奔了秦国。他跪在秦缪公面前,泪流满面地哭诉:“大王,晋君夷吾残暴无道,杀害忠臣,百姓们都对他怨声载道,根本不亲附他,您不如趁此机会讨伐晋国,一定能大获全胜!”
秦缪公看着悲愤的丕豹,摇了摇头说:“若是百姓真的不拥护他,他又怎么能随意诛杀大臣呢?能轻易处死大臣,说明他的统治还能稳住,君臣之间尚有勾结,此时出兵,未必能成功。”虽然没有采纳丕豹的建议,但秦缪公很欣赏他的胆识和忠诚,暗地里对他委以重任,让他在军中任职,等待合适的时机。
时间一晃,到了秦缪公十二年。这一年,晋国遭遇了罕见的大旱,田地龟裂,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流离失所,饿殍遍野。走投无路的夷吾,没办法,只能再次厚着脸皮派使者前往秦国,请求秦国借粮救急。
使者刚到秦国,丕豹就立刻找到了秦缪公,激动地说:“大王,这可是天赐良机!晋国遭遇饥荒,国力空虚,咱们不如趁机出兵讨伐,一定能一举拿下晋国!”
秦缪公没有立刻表态,而是召来了大臣公孙支,询问他的意见。公孙支沉吟片刻,说道:“大王,饥荒和丰收,本就是天道循环,谁都难免遇到。今天晋国遭遇饥荒,明天可能就轮到咱们秦国,若是咱们见死不救,他日咱们有难,又能指望谁呢?不可不借啊。”
为了稳妥起见,秦缪公又召见了百里奚。百里奚捋着胡须,郑重地说:“大王,晋君夷吾确实得罪了您,但他的百姓何罪之有?百姓们本就饱受饥荒之苦,若是咱们再不借粮,只会让更多无辜的人死去,这绝非仁君所为。”
秦缪公听了公孙支和百里奚的话,深以为然。他看着殿外的天空,感慨道:“君子当以德报怨,夷吾不义,我不能跟着不义。百姓是无辜的,粮食,必须借!”
命令一下,秦国上下立刻行动起来。从秦国的都城雍城到晋国的都城绛城,一条长长的运输队伍绵延数百里,车船并用,白天车马辚辚,夜晚灯火通明,一袋袋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晋国。晋国的百姓们,看着救命的粮食,无不感激秦缪公的仁德,纷纷称赞秦国的仗义。而夷吾,虽然得到了秦国的救助,却丝毫没有感激之心,反而觉得秦国此举是理所当然,甚至暗中盘算着如何利用这次机会壮大自己的势力。
可天道轮回,报应不爽。仅仅过了两年,到了秦缪公十四年,秦国也遭遇了严重的饥荒,地里的庄稼几乎全部枯死,百姓们同样面临着饿死的危机。秦缪公想到了两年前帮助过晋国,便派使者前往晋国,请求夷吾借粮救急。
消息传到晋国的朝堂,夷吾召集大臣们商议。有大臣提议:“大王,秦国曾借粮给咱们,如今他们遭遇饥荒,咱们理应报答,借粮给他们才是。”
可话音刚落,就有一个奸臣站了出来,谄媚地说:“大王,此言差矣!秦国现在饥荒,国力衰弱,正是咱们报仇雪恨、扩张疆土的大好时机!咱们不如趁此机会出兵攻打秦国,一定能大获全胜,到时候别说粮食,连秦国的土地都能抢过来!”
夷吾本就不是什么仁德之君,一听这话,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他早就对秦国心怀不满,又惦记着秦国的土地,如今有这样的“好机会”,哪里还顾得上什么道义?他拍着桌子,大声说道:“说得好!秦国当年帮我,不过是想图谋我国的土地,如今他们有难,正是我报仇的时机!传令下去,整顿兵马,准备攻打秦国!”
就这样,夷吾彻底撕下了虚伪的面具,做出了“以怨报德”的无耻行径——两年前刚吃完秦国的救命粮,两年后就拿着刀枪去砸秦国的“锅”。
秦缪公十四年冬,晋国大军突然渡过黄河,向秦国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正在带领百姓抗旱救灾的秦缪公,得知消息后,又怒又悲。他没想到自己的一片好心,换来的竟是这样的背叛。愤怒之余,秦缪公立刻下令起兵抵抗,任命丕豹为大将,自己则亲自率领秦军出征,誓要让夷吾付出代价。
秦缪公十五年春,秦晋两国大军在韩地相遇,一场大战一触即发。晋军人数众多,又有备而来,一开始占据了上风,秦军节节败退。夷吾见状,得意忘形,亲自率领精锐部队追击秦军,想要一举擒获秦缪公。
秦缪公带着部队边战边退,没想到却被晋军引入了埋伏圈。一时间,晋军伏兵四起,将秦缪公的部队团团围住。秦军将士奋力拼杀,却始终无法突围,秦缪公也在激战中被晋军的箭矢射中,身负重伤,形势万分危急。“难道我今天就要死在这里了吗?”秦缪公看着身边倒下的将士,心中涌起一丝绝望。
可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远处突然传来一阵震天动地的呐喊声。只见一支三百人的队伍,穿着破旧的衣服,拿着简陋的武器,像猛虎下山一般,疯狂地冲向晋军的包围圈。他们个个悍不畏死,以一当十,晋军的士兵根本抵挡不住,包围圈瞬间被撕开了一个缺口。
这支突然出现的队伍,正是当年在岐山偷吃秦缪公良马的三百位农夫。原来,几年前,秦缪公的一匹千里马走失,跑到了岐山脚下,被当地的三百位农夫捉住。农夫们不知道这是君王的马,只当是普通的野马,便把马杀了,分给大家一起吃了。官吏发现后,立刻将这三百人逮捕,准备依法处死。
秦缪公得知消息后,却摆了摆手,说道:“君子不能因为一匹马而伤害百姓。我听说,吃了千里马的肉,如果不喝酒,会对身体有害。”于是,他不仅没有处罚这些农夫,反而派人送去了美酒,让他们开怀畅饮,还下令赦免了他们的罪过。
这三百位农夫,一直铭记着秦缪公的恩德,总想找机会报答。这次听说秦缪公亲自率军讨伐晋国,他们便自发组织起来,带着自家的农具和武器,赶来参军。正好在战场上看到秦缪公被围,他们便不顾一切地冲了上去,用自己的性命报答当年的赦免之恩。
在三百勇士的奋力冲杀下,秦军士气大振,秦缪公也忍着伤痛,指挥部队反击。晋军没想到会突然杀出这样一支不要命的队伍,顿时乱了阵脚,节节败退。夷吾见势不妙,想要掉头逃跑,却被秦军将士紧紧追赶。最终,在乱军之中,夷吾的战车陷入了泥坑,动弹不得,被秦军将士活捉。
曾经不可一世的晋惠公,此刻成了阶下囚,被五花大绑地带到了秦缪公面前。他低着头,不敢看秦缪公的眼睛,往日的嚣张气焰荡然无存。秦缪公看着眼前这个背信弃义的小人,愤怒地说道:“你当初求我相助,我出兵帮你;你遭遇饥荒,我借粮救你;可我秦国受灾,你却趁火打劫。如此忘恩负义,今天落到这个下场,都是你咎由自取!”
秦缪公带着被俘的夷吾回到秦国后,怒火难消,当即下令:“明日一早,召集文武百官和百姓,我要将晋惠公夷吾斩首,祭祀上天,以泄我心头之恨!”
消息很快传开,周天子得知后,连忙派使者前往秦国求情。因为周天子与晋君同姓,都是姬姓后裔,他对着秦缪公拱手说道:“大王,晋君虽然有罪,但终究与我同姓,还望大王看在先祖的面子上,饶他一命。”
与此同时,秦缪公的夫人穆姬,得知自己的弟弟夷吾将被处死,也悲痛万分。她穿着丧服,赤着脚,来到秦缪公的宫殿外,跪在地上哭着说:“我弟弟不仁不义,罪该万死,我不敢违抗大王的命令,但请大王念在我们夫妻一场,饶他一条性命吧,否则我只能以死谢罪。”
秦缪公看着跪在地上的夫人,又想起周天子的求情,心中的怒火渐渐平息。他长叹一声,说道:“我本想杀了夷吾,以报他的背叛之仇,可如今周天子求情,夫人又如此伤心,罢了,就饶他一命吧。”
随后,秦缪公与夷吾订立了盟约,要求晋国必须献出河西的土地,并且派太子圉到秦国做人质,才同意放他回国。夷吾求生心切,连忙点头答应,一一照办。
不久之后,夷吾被释放回国,可经此一役,他早已威信扫地,晋国的百姓对他更是怨声载道。而秦国,不仅收回了本该属于自己的河西八城,东部的国土延伸到了黄河岸边,国力大增,更重要的是,秦缪公的仁德之名传遍了诸侯各国,为后来秦国称霸西戎、奠定春秋五霸的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夷吾的故事,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乱世之中道义与利益的博弈。他为了一己之私,背信弃义,以怨报德,最终落得身败名裂、沦为阶下囚的下场;而秦缪公,以仁德待人,即便遭遇背叛,也始终坚守道义,最终不仅赢得了土地和威望,更赢得了百姓的拥护。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人做事,万万不可“吃谁饭砸谁锅”。失信于人,或许能得到一时的利益,但最终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而坚守道义,常怀感恩之心,才能行得正、坐得端,赢得他人的尊重与帮助,走得更远、更稳。
喜欢看故事悟人生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看故事悟人生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