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故事悟人生

张泓光

首页 >> 看故事悟人生 >> 看故事悟人生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大魏宫廷大明:家妻上将军寒门崛起笔趣阁江山权色北明不南渡霸天武魂混在皇宫假太监逍遥初唐天下枭雄大唐暴吏
看故事悟人生 张泓光 - 看故事悟人生全文阅读 - 看故事悟人生txt下载 - 看故事悟人生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322章 “独行侠”孔融:从梨香童声到覆巢残卵的千年悲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在美国德州的草原上,牧人山姆·麦佛里克的牛群总带着一身无拘无束的自在——它们从不被烙上归属的印记,风里来雨里去,独来独往得像草原上的孤狼。后来,美国政坛便把那些不沾党派、不攀派系,浑身带着“不合群”倔强的人,唤作“麦佛里克”,译成中文,倒不如“政治顽童”来得鲜活贴切。

若要给千年前的孔融扣上这顶现代帽子,竟像是量身定做。他是孔子二十世孙,天生带着圣贤后裔的光环;四岁让梨成千古佳话,十岁舌战名士显锋芒,十六岁舍身救友扬义名,三十几岁官居北海相,名望盛极一时。可偏偏,他那“独行侠”般的性子,像一把双刃剑,既让他在汉末乱世里活成了风骨凛然的名士标杆,也最终将他推向了断头台,连带着妻儿儿女,一同酿成了一场令人扼腕的家庭悲剧。今天,我们就循着时光的痕迹,把这位“政治顽童”的一生,慢慢讲给你听。

那是东汉末年,鲁地曲阜的孔家院里,初秋的梨香漫过青砖黛瓦,飘进了一间简陋的堂屋。四岁的孔融穿着粗布小褂,扎着两个歪歪扭扭的小辫,正和六个哥哥围着一张木桌,桌上摆着一盘刚从院里梨树上摘下的果子——青黄相间的梨子,有的饱满硕大,咬一口定是汁水四溢;有的小巧玲珑,果肉却也清甜。

母亲笑着抬手:“孩子们,快挑个梨吃吧。”话音刚落,几个哥哥便伸手要去拿最大的那个,唯有孔融站在原地没动,等哥哥们都挑完了,才踮起脚尖,捡起桌上最小的一颗梨,捧在手里啃了起来。

父亲孔宙看在眼里,笑着问道:“融儿,你怎么不挑大的吃呀?”小孔融抬起满是梨汁的小脸,眼睛亮得像浸了晨露的星星,脆生生地答道:“我是最小的孩子,大梨该给哥哥们吃,小孩子就该吃小梨呀。”

一句话,让满屋子的人都愣住了。要知道,四岁的孩子大多贪嘴,见了好东西总想着先抢到手,可孔融却能主动谦让,这份懂事,连成年人都未必能及。从那以后,“孔融让梨”的故事便在孔家宗族里传开了,后来又慢慢传到了乡里,传到了县城,成了家家户户教育孩子的榜样——直到今天,中国的学童翻开启蒙课本,依旧能读到这个充满暖意的小故事,依旧能想起那个捧着小梨、眼神澄澈的孩童。

时光像院里的梨树叶,春生秋落,转眼孔融就长到了十岁。这一年,他跟着父亲孔宙去洛阳城办事。洛阳是东汉的都城,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城里的名士贤才多如过江之鲫,其中最有名望的,当属时任河南尹的李膺。

李膺可不是一般人,他平定羌胡之乱立下大功,为官清正,品行高洁,在朝野上下都受人敬重。可他性子孤傲,平日里在家中待客,非当时的名士高人,或是世代相交的通家好友,一律闭门不见。家里的门房更是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凡是陌生面孔,连门都不让进。

小孔融早就听说过李膺的名声,好奇心像藤蔓一样缠上心头——这样厉害的人物,究竟长什么样?他趁着父亲和人交谈的间隙,偷偷溜出了客栈,一路打听着找到了李府。

李府的朱红大门气派十足,门房见他只是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小屁孩,不耐烦地挥挥手:“去去去,小孩子家别在这儿捣乱,我们家大人不见外人!”

孔融却一点儿也不怯场,小身子挺得笔直,仰着脑袋,声音清亮得像铜铃:“我不是外人,我和你们家李府尹是通家之好,你快进去通报一声!”

门房见他说得认真,不像是撒谎,犹豫了片刻,还是转身进府通报了。没过多久,李膺便亲自迎了出来,只见他身着锦袍,面容儒雅,目光落在孔融身上时,满是疑惑:“你这孩子,我从未见过你,你说你我是通家之好,可有凭据?莫非是你祖父与我相识?”

孔融闻言,不慌不忙地拱手行礼,那模样,比许多成年人还要端庄:“先生说得没错,我先祖孔子,与先生的先祖李老君(老子李耳),当年曾论道为师友,孔子曾向老子问礼,二人相交甚笃。如此说来,我与先生便是世代通家,难道不算好友吗?”

这番话,说得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当时李府里正好坐满了宾客,都是洛阳城里的名士,众人听了这十岁孩童的话,无不惊叹连连——这孩子年纪虽小,却饱读诗书,反应机敏,真是个难得的神童!

席间,有一位官居太中大夫的陈炜,见众人都夸孔融,心里有些不服气,便对着身边的人小声嘀咕:“哼,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有什么出息。”

这话虽轻,却偏偏被孔融听了去。他当即抬眼看向陈炜,眼神里带着几分狡黠,语气却十分恭敬:“听先生今日所言,想来先生小时候,必定是个聪明伶俐的人吧?”

一句话,让陈炜瞬间面红耳赤,半天说不出话来。众人见状,更是哈哈大笑,纷纷称赞孔融反应之快,言辞之妙。李膺也笑着点头,对孔融赞不绝口:“这孩子,将来必定是个栋梁之才!”

可谁也没想到,这位众人眼中的“栋梁之才”,人生的底色里,除了聪慧,还有一份刻在骨子里的孝义与倔强。

十三岁这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噩耗砸在了孔家——父亲孔宙病逝了。这个消息像一块巨石,压得全家人喘不过气来。孔融更是悲痛欲绝,他伏在父亲的灵前,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砸在冰冷的青砖上,三日三夜水米不进,瘦得只剩一把骨头,连起身都要靠哥哥们搀扶。有时候哭到极致,他竟会直接从地上晕过去,醒来后又接着哭,那份哀痛,连邻里乡亲见了都忍不住落泪。

后来,州里的官员听说了孔融的孝行,纷纷称赞他“孝行过人”,孔融的名声,也因此更响了。

可命运似乎总爱考验这个懂事的孩子。没过几年,灵帝时期,“党锢之狱”再起,宦官专权,朝政混乱,那些坚守气节、敢于和宦官作对的名士,纷纷遭到迫害,李膺、杜密、范滂等贤才,全都被杀害了。

其中有一位名叫张俭的党人,是孔融哥哥孔褒的好友。他四处逃亡,被宦官追杀得走投无路,一路辗转,来到了曲阜,想投靠孔褒避一避风头。可偏偏那天孔褒外出办事,不在家里,只有十六岁的孔融在家。

张俭站在孔家门口,神色慌张,眉头紧锁,连姓名都不敢轻易透露,只是一个劲儿地叹气。孔融见他模样狼狈,眼神里满是忧戚,又听他说是哥哥的朋友,心里便明白了几分——想必是遇到了大麻烦。

他没有丝毫犹豫,当即把张俭拉进了屋里,关上大门,轻声说道:“先生别怕,我哥哥虽然不在家,但您是他的好友,我定然会护住您。”

就这样,孔融自作主张,把张俭藏在了家里。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没过多久,官府的人就循着踪迹找来了,要搜捕张俭。张俭见状,知道孔家不能再待了,便趁着夜色,悄悄离开了孔家,继续逃亡。

官府的人没有抓到张俭,便把气撒在了孔家身上,当即把孔褒和孔融都抓进了监狱。面对官府的审讯,兄弟二人竟争着认罪。

孔褒抢先说道:“张俭是我的朋友,是我让他来家里避难的,与我弟弟无关,要杀就杀我!”

孔融却连忙摇头,大声说道:“不对!是我把张俭藏起来的,哥哥当时不在家,这件事全是我的主意,罪责应该由我来担!”

兄弟二人争得面红耳赤,官府的官员也拿不定主意,只好把孔母也传了过来,询问她的意见。

孔母看着两个儿子,眼神里满是心疼,却依旧坚定地说道:“我是一家之长,家里出了这样的事,自然该由我来承担全部罪责,与孩子们无关。”

一门三人,争相赴死,这份气节与情义,让官府的官员深受触动,却也更加为难——他们实在不知道该判谁有罪。无奈之下,只好把这件事上报给了朝廷,让朝廷来定夺。

最终,朝廷下诏,判定由孔褒承担罪责,论死处斩。而孔融,也因为这份“舍身救友”的义举,名声大噪,被朝廷的公卿大臣们纷纷举荐。后来,他先在司徒杨赐的府中任职,又进入大将军何进的幕府,年纪轻轻,便在官场里崭露头角。

可孔融的性子,注定了他在官场里走得不太平。不久后,董卓率军入朝,把持了朝政,独断专行,朝中大臣大多敢怒不敢言。孔融却偏不,他每次在朝堂上发表意见,都直言不讳,常常与董卓的想法相悖,气得董卓脸色铁青,却又碍于他的名声,不敢轻易动他。

恰逢此时,黄巾军在山东北海一带再次起义,声势浩大,朝廷多次派兵镇压,都没能平定。董卓见状,心里暗暗盘算:不如把孔融派去北海当太守,让他去对付黄巾军,若是他能平定叛乱,那是朝廷的福气;若是他败了,正好借黄巾军的手除掉他,一举两得。

就这样,三十几岁的孔融,被任命为北海相,离开了繁华的都城洛阳,前往北海赴任。

初到北海,孔融便展现出了他的抱负。他十分推崇儒学,在当地修建学校,招收弟子,亲自讲授儒家经典;他还四处寻访贤才,只要是有才能的人,无论出身贵贱,他都一一举荐,委以重任。在他的治理下,北海一带的学风渐渐兴盛起来,百姓们的生活也渐渐安定了一些。

可孔融毕竟是个文人,熟读诗书却不擅长带兵打仗。没过多久,黄巾军就再次大举进攻北海,孔融率领士兵屯兵都昌,被黄巾军团团围住,形势十分危急。城里的粮食越来越少,士兵们也伤亡惨重,眼看城池就要被攻破,孔融却急得团团转,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就在这时,一位名叫太史慈的义士站了出来。太史慈武艺高强,胆识过人,他自告奋勇,愿意突围出去,前往平原郡,向时任平原相的刘备求救。

那天夜里,夜色浓重,寒风呼啸。太史慈趁着黄巾军防守松懈,骑着一匹快马,手持长枪,冲破了黄巾军的包围圈,一路疾驰,奔向平原郡。等到他赶到平原郡时,早已是人困马乏,浑身是伤。

刘备听说太史慈是来替孔融求救的,不禁大惊失色,眼睛瞪得溜圆,手里的锄头都掉在了地上——要知道,当时的刘备还只是个小小的平原相,名声远不如孔融响亮,他从未想过,像孔融这样大名鼎鼎的人物,竟然会知道自己的名字,还会向自己求救。

震惊之余,刘备更多的是感动。他当即点齐三千士兵,亲自率领着,跟着太史慈赶往北海,救援孔融。最终,在刘备的帮助下,黄巾军被击退,都昌之围得以解除。

经此一役,孔融的名望更高了,可他“好虚名而不务实际”的性子,也渐渐暴露了出来。

后来,长安城里传来消息,董卓被王允和吕布联手诛杀了,汉献帝却陷入了流亡之中,朝政一片混乱。此时的天下,群雄并起,袁绍和曹操凭借着强大的势力,成为了最有威望的两大诸侯,许多官员和名士,都纷纷选择投靠他们,以求自保和发展。

有人劝孔融:“如今天下大乱,袁绍和曹操势力最强,你不如选择投靠其中一方,也好有个依靠,不然独自坚守,迟早会出事的。”

可孔融却摇了摇头,眼神里满是不屑:“袁绍和曹操,都是心怀不轨之人,他们表面上拥护汉室,暗地里却都想着篡夺皇位,我怎么能和这样的人同流合污?”

从那以后,孔融便一直坚守着自己的立场,不投靠任何一方,独来独往,像一只孤傲的雄鹰,在乱世的天空中独自飞翔。他自幼就喜欢名声,这种“不攀附、不妥协”的立场,让他赢得了更多人的敬重,他也乐得享受这份虚名,安之若素。

后来,孔融被任命为青州刺史,镇守青州。可没过多久,袁绍的儿子袁谭就率领大军,攻打青州。袁谭的军队士气高昂,攻势猛烈,从春天一直打到夏天,整整攻了三个月,青州城的守军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几百人了。

城外,袁谭的士兵们高声呐喊,箭矢像密雨般钉在城墙上,木屑飞溅,守城士兵的惨叫声此起彼伏,鲜血染红了城墙。可孔融却依旧端坐在府中的案前,一手执卷,一手轻叩桌面,仿佛城外的厮杀与他无关。他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嘴角含笑,沉浸在书本的世界里,谈笑自若。

可现实终究是残酷的。那天夜里,青州城还是被袁谭攻破了。袁谭的士兵们蜂拥而入,烧杀抢掠,整个青州城陷入了一片火海之中。孔融这才从书本的世界里惊醒过来,他匆忙收拾了几件衣物,趁着混乱,独自一人逃出了青州城,而他的妻子和儿女,却没能来得及逃走,全都被袁谭俘虏了。

侥幸逃生的孔融,一路辗转,最终来到了许昌。此时的许昌,早已成为了曹操的天下——曹操把汉献帝迎到了许昌,建立了新的朝廷,自己担任司空,把持了朝政,汉献帝不过是个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

孔融作为名士,被曹操征召入朝,先后担任了将作大匠(相当于朝廷的建筑总监)和少府(掌管山海渔泽之利及宫廷织造供应的官员)。按理说,寄人篱下,应当收敛锋芒,可孔融却偏不,他依旧我行我素,像个“政治顽童”一样,时时在朝堂上发表议论,句句都离不开“尊君主、正仪礼、别忠奸”,全然不顾曹操的感受。

曹操本就多疑,孔融的这些言论,像一根刺,深深扎在他的心里,让他越来越难以容忍。

建安九年,曹操率领大军攻破邺城,灭亡了袁绍。他的儿子曹丕,见袁绍的儿子袁熙的妻子甄氏容貌绝美,便心动了,不顾礼教束缚,私自把甄氏纳为了妾室。

这件事传到了孔融的耳朵里,他心里十分不满,便特意写了一封信给曹操,信里写道:“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曹操看了信,十分疑惑——他熟读史书,却从未见过这样的记载。于是,他便召见孔融,询问这句话出自哪部经典。

孔融却端着一杯酒,慢悠悠地说道:“我没有看过这样的经典,只是觉得,以今日曹丕私纳甄氏这件事来推断,当年武王伐纣后,大概也是这样做的吧。”

一句话,把曹操气得浑身发抖。孔融这分明是在讽刺曹操父子,讽刺他们不顾礼教,荒淫无道!可曹操还是忍住了,他知道,孔融名声太大,若是贸然杀了他,定会引起天下人的不满,只好暂时忍了下来。

可孔融却丝毫没有察觉曹操的不满,依旧我行我素。曹操因为粮食短缺,又担心士兵们饮酒误事,便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禁酒。可孔融偏偏是个好酒之人,他不仅不遵守禁令,还经常在家中摆宴,邀请四方文士前来饮酒作乐。

他的府中,常常摆着几个大酒坛,宾客们围坐在一起,猜拳行令,吟诗作对,酒香飘出半条街,热闹非凡。孔融端着酒盏,高声说道:“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为了反对曹操的禁酒令,孔融还特意写了几封信给曹操,言辞之间,满是嘲讽和侮慢。他在信里说:“酒是圣贤之物,自古以来,圣人饮酒,贤人也饮酒,若是禁酒,岂不是要断绝圣贤之路?”他还列举了许多因为饮酒而成就大事的例子,一一反驳曹操的禁酒理由,把曹操气得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

孔融不仅自己“狂”,还喜欢结交一些和他一样狂放不羁的人。当时有一位年轻的文士,名叫祢衡,才华横溢,却也行为放诞,说话口无遮拦,常常发表一些激烈的言论,得罪了不少人。

孔融见祢衡才华出众,便十分欣赏他,把他当成了贤才,多次向曹操推荐。可曹操最讨厌的就是这种放诞不羁的文士,他虽然表面上接受了孔融的推荐,却只给了祢衡一个鼓吏的官职,故意羞辱他。

祢衡本就高傲,哪里受得了这样的委屈?有一次,曹操举行宴会,让祢衡击鼓助兴。祢衡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慢慢脱下了自己的衣服,赤身裸体地站在大厅中央,然后再缓缓穿上鼓吏的衣服,一边击鼓,一边高声谩骂曹操,把曹操骂得狗血淋头。

曹操气得脸色铁青,却又不想背上“杀害贤才”的骂名,便想了个借刀杀人的主意——他把祢衡派到了荆州,交给了荆州牧刘表。刘表也知道祢衡的性子,不敢留在身边,又把他转派给了江夏太守黄祖。

黄祖是个暴脾气,哪里忍得了祢衡的无礼?有一次,祢衡在宴会上当众辱骂黄祖,黄祖忍无可忍,当即下令,把祢衡杀了。

祢衡死了,曹操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可他对孔融的恨意,却越来越深了。他知道,孔融和祢衡交情深厚,祢衡的死,孔融定然会怨恨自己,若是不早点除掉孔融,迟早会成为心腹大患。

很快,曹操就找到了机会。他利用郗虑和路粹两个人与孔融不和的关系,让他们两个人罗织孔融的罪名,诬陷孔融。

没过多久,郗虑和路粹就列出了孔融的三大罪状:一是孔融曾大言不惭地说“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是繁体“刘”字的拆分,暗指汉朝皇室),这是大逆不道,意图谋反;二是孔融行为乖僻,不遵守朝廷礼仪,常常不戴头巾,穿着随意地在宫廷里行走,对朝廷不敬;三是孔融和祢衡私下里口出狂言,散布“无父无母”的言论,违背孝道,败坏风气。

这些罪名,每一条都足以让孔融满门抄斩。要知道,在当时的封建社会,“谋反”和“不孝”都是十恶不赦的大罪,一旦沾上,必死无疑。

可熟悉孔融的人都知道,这些罪名大多是诬陷的。孔融一生推崇儒学,最重孝道,怎么可能说出“无父无母”的话?至于“意图谋反”,更是无稽之谈——他虽然性格倔强,常常讽刺曹操,但始终坚守着对汉室的忠诚,从未有过谋反之心。想必是祢衡在酒后口出狂言,而孔融因为和他交好,便被牵连了进去。

可在曹操的势力范围内,容不得孔融辩解。很快,官府的人就闯进了孔融的家,把孔融和他的妻子抓进了监狱。

建安十三年,孔融被押赴刑场。那天的许昌城,天色阴沉,寒风呼啸,街上挤满了围观的百姓,大家都低着头,不敢说话,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悲凉的气息。

孔融穿着一身囚服,头发散乱,脸上却依旧带着几分从容。他看着身边的妻子,眼神里满是愧疚:“是我连累了你和孩子们……”

妻子却摇了摇头,泪水模糊了双眼:“能和你做夫妻,我不后悔……只是孩子们还小,他们太无辜了……”

孔融没有说话,只是闭上了眼睛。随着一声清脆的斩令,这位才华横溢、风骨凛然的“政治顽童”,倒在了血泊之中,时年五十六岁。他的妻子,也被一同处死。

此时的孔融,或许还不知道,他的悲剧,并没有就此结束。他的儿子才九岁,女儿才七岁,因为年纪太小,没有被立刻处死,而是被寄住在了客舍里。

那天,两个孩子正坐在客舍的矮凳上下棋,棋子落在木盘上的声音,清脆而孤寂。有一位好心的邻居,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哽咽着说道:“孩子们,你们的父母……你们的父母被处死了……”

听到这个消息,男孩的手猛地一顿,手里的棋子掉在了地上,眼泪瞬间涌了出来。可女孩却十分平静,她缓缓地捡起地上的棋子,轻轻放在棋盘上,轻声说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父亲母亲都死了,我们这些孩子,又怎么可能活下去呢?”

邻居听了,忍不住捂住嘴,失声痛哭起来。

没过多久,客舍的主人炖了一碗肉汤,端给两个孩子吃。男孩饿极了,拿起碗就想喝,女孩却拉住了他,摇了摇头:“我们活不了多久了,现在贪尝这一口肉味,又有什么用呢?”

男孩听了,再也忍不住,大哭起来。女孩却擦了擦他的眼泪,笑着说道:“别哭了,如果死了之后,能见到父亲母亲,那不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吗?我们应该高兴才对。”

后来,这件事传到了曹操的耳朵里。曹操听了,心里十分忌惮——这两个孩子年纪虽小,却如此聪明,如此镇定,若是留着他们,将来必定会成为祸患。于是,他当即下令,把孔融的两个孩子也一并处死。

就这样,孔融一家,满门抄斩,无一幸免。那个四岁让梨、十岁舌战名士、十六岁舍身救友的神童,那个才华横溢、风骨凛然的名士,最终却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有人说,孔融的死,是因为他恃才傲物,不懂变通,在曹操的虎口里,偏偏要一次次捋虎须,最终引火烧身。也有人说,孔融的死,是因为他太过于追慕虚名,只顾着维护自己的名声,却忽略了现实的残酷,最终连累了家人。

其实,孔融的悲剧,早已注定。他就像一株长在石缝里的兰花,才华横溢,风骨凛然,却也脆弱不堪。他生于乱世,却不肯放下自己的骄傲,不肯迎合世俗的规则,像一个“独行侠”一样,在权谋的漩涡里独自挣扎。他以为自己坚守的是正义,是气节,却忘了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太过倔强的人,终究会被时代的洪流吞噬。

他的子女,继承了他的聪明才智,却也继承了他的倔强与天真。他们明明知道自己难逃一死,却依旧保持着一份从容与镇定,这份风骨,让人敬佩,却也让人心疼。

千年之后,当我们再次说起孔融,或许还会想起那个捧着小梨的孩童,想起那个舌战名士的少年,想起那个风骨凛然的名士。可我们更应该记得,他的一生,是一场悲喜交织的传奇,也是一场令人扼腕的悲剧。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才华固然重要,但懂得审时度势,懂得收敛锋芒,或许才能在复杂的世界里,守住自己,守住家人,守住那份难得的安稳。

而“独行侠”这个称号,之于孔融,既是荣耀,也是枷锁。它让他活成了世人眼中的风骨标杆,也让他最终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这,或许就是这位“政治顽童”,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吧。

《看故事悟人生》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15中文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15中文网!

喜欢看故事悟人生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看故事悟人生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异世大陆:DNF全职圣骑士诸天开局长生药金玉良缘之肖少霸爱娶个村官大小姐名门枭宠:老婆,乖一点豪门巨星之悍妻养成我的美女总裁斗战魔帝肤浅者斗罗之野猪凶猛特工冷妃:绝情王爷休想逃女施主请留步女配是重生的巅峰宝鉴错爱首席傻妻种田:山里汉子放肆亲扉页空间二少爷的宠妻日常成仙末世:极度崩坏
经典收藏北明不南渡[综穿]相依为命三国开局之一炮害三贤极道战尊隐居多年,皇上请我出山登基红楼:金戈铁马横扫八方扬帆明海一瘦解千愁给我戴绿帽,杀你全家套餐走起重历战争年代凤舞霓裳:绝色太子妃风水卜卦大乾:帝国独裁者大唐:超时空,长乐晋阳小公主!开局茅草屋,终成女相身为p社玩家的我,润到美洲种田我欲扬唐我在大明得长生大唐:我老婆是武媚娘女帝穿今不好惹
最近更新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这个藩镇过于凶猛大明基建录重铸周魂:朕柴荣,不做短命天子寒川霸主:我的科技帝国吴越霸业之这个钱镠不一般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桃花酒赠君,往愿君安康科举:大梁魅魔,肩抗两京十三省曝光朱棣吃猪食,朱元璋笑疯了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本王只想修路:父皇求我继承大统老子今朝,点检形骸哈哈,原来三国是这样的穿成成济:保曹髦定三国梁朝九皇子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烟雨龙魂路我统一了战国朕,陆地神仙,你让我当傀儡!
看故事悟人生 张泓光 - 看故事悟人生txt下载 - 看故事悟人生最新章节 - 看故事悟人生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