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工程机器人不知疲倦的高效运作,“广寒宫”基地一期核心区域的建设,即便面对惊心动魄的突发意外,依然在顽强而坚定地持续推进。宇航员们的生活舱已顺利完成外壳封装与基础内装,循环水系统和空气再生处理站正式启动运转,初步建立起可独立维持三位宇航员生命的基本保障体系。高强度的特种合金防护罩像一把坚固的大伞,覆盖在能源核心区域与生活舱上方,构筑起一道可靠屏障,有效抵挡宇宙辐射和微小陨石的潜在威胁。一座小型但功能强大的通讯天线阵列也在月表巍然矗立,成为“广寒宫”与遥远地球保持联络的重要窗口,信息往来不再延迟。
随着基地初步实现生命自持,高翔和同事们终于告别略显拥挤的“玉蟾”号着陆器,正式迁入更宽敞、更舒适的新生活舱。当熟悉的照明灯光柔和亮起,空气循环系统发出令人安定的低鸣,以及注视到悬挂于舱壁那面象征着家园与使命的鲜艳五星红旗时,一种难以言喻的成就感和深沉的国家自豪感在他们心中油然而生。
然而,基地四周弥漫的不安氛围并未因此消散。之前钻探所揭露的规模庞大、形态诡异的地下金属结构,与那持续不断、源头未知的低频信号干扰,如同一块无声而醒目的警告牌,始终矗立在离核心区不远的Alpha盆地区域。为此,指挥官林默下达了严格指令:在未彻底查明该地下结构及干扰源性质之前,严禁任何人员及设备靠近被标记为Alpha的中心地带,仅能依靠“探地者-3”机器人及其他远程探测设备执行24小时不间断的高密度扫描与监测任务。
与此同时,科研团队将工作重心暂时转向月球资源的实地利用。其中,氦-3开采实验被提上核心日程。陈志远率领“天工”机器人团队,在远离Alpha区域的一处月海边缘地带展开作业,该地区经初步勘探显示具有较高的氦-3丰度。
从原理上说,氦-3的提取过程并不复杂:通过高温加热富含氦-3的月壤至700摄氏度以上,使其吸附的气体释放,再经低温分级与分子筛技术进行收集与纯化。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月球特有的低重力、高真空、极端温度差环境下,实现低能耗、高效率、乃至未来规模化的稳定生产。
“广寒宫”的能源核心持续输送强大电力,支撑整个实验流程。“盘古”工程车伸出巨型机械臂,将大量月壤投入一个特制的大型旋转反应炉中。该反应炉创新性地采用聚焦阳光辅助电加热的设计,在真空密封环境下完成加热。随后,释放出的气体经由一套先进的低温分离塔系统——其核心应用了从月面异常结构中解析出的新材料特性所设计的低温吸附膜——纯化效率出乎意料地高,最终成功收集并储存了纯度超过90%的氦-3气体!
“报告指挥中心!月球首次氦-3提纯实验圆满成功!我们已打开月尘资源宝库的大门!”陈志远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眼前源源不断获取的聚变燃料“黄金”,意味着人类朝着彻底摆脱能源束缚、迈向深空宇宙的梦想,踏出了坚实一步。
但就在全体成员为这一重大突破欢呼鼓舞之际,对地下结构与信号干扰的持续监测却揭示了更多令人匪夷所思的异常现象:
1. 光学畸变事件:部署在基地边缘及钻探点周边的高清监控设备,多次捕捉到Alpha区域的月表上空出现持续时间极短(不足0.1秒)的扭曲光影,有时如波纹掠过月尘,有时又似庞大几何结构的瞬间幻影。光学专家研判指出,这极可能是某种强引力场或高能局部能量场对光线产生的瞬时扭曲效应。
2. 次声波节律异常:新近布设于基地及Alpha点周界的高灵敏度次声波传感器,屡次在月夜期间记录到一种超低频、极具规律性、类似“脉搏”或“呼吸”的震动信号,其源深度指向Alpha点地下。值得注意的是,在氦-3实验中的反应炉达到峰值温度的瞬间,该次声波信号出现过一次短暂但明显的强度与频次激增。
3. 设备群协同偏移:一组正在基地外围执行永久性气象站安装任务的“天工”机器人,在经历一次集体断电重启后的自检程序中,系统日志显示它们在重启前数秒内,各自定位参数曾发生极其微小、但整体呈现出有序性的坐标偏移,仿佛被某种无形力场统一推移了数毫米。
4. 月面磁力图更新:结合“探地者-3”传回的最新数据,对钻探点反复进行的高精度磁力扫描生成了更新的三维结构模型,揭示出一个远超想象的发现——那并非简单管道或残骸,而是一个规模极其庞大(初步估计埋深达数十至数百米)、具有高度规则与复杂几何形态(宛如被熔铸的巨型电路板或晶体构造)的物体,其核心区域的磁化强度甚至超过地球上的任何人造物。
最令林默警觉的是,智能中枢通过对比所有异常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与物理参数变化,构建出一个推测模型。该模型初步分析表明:Alpha点地下结构体对“广寒宫”基地设备所施加的“影响”,似乎正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着缓慢的“适应性”变化,甚至可能正在对其核心活动——如能源输出及氦-3高温提取——所产生的特定能量特征,进行着某种程度的“学习”与微弱的“共鸣”响应。
喜欢深空余烬:默者的法则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深空余烬:默者的法则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