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夫特爵士的代表团,在一片德国威胁论的舆论氛围中,抵达了悉尼。这位帝国殖民地事务部次官一下船,就感受到了此地与他想象中完全不同的气氛。街道上,人们谈论的不是羊毛价格,而是海军和克虏伯大炮。这让他感到有些困惑。
亚瑟为代表团安排的行程紧凑而富有深意。第一站,既不是议会,也不是商会,而是邓特伦皇家军事学院。
当克罗夫特爵士,看到一百名身着统一制服的军校学员,迈着整齐的步伐,用标准的英语高喊着为女王和帝国效忠时,他那刻板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些许满意的神色。布里奇斯上校为他展示了学员们的射击成绩和战术沙盘推演,其专业程度让这位见多识广的爵士也暗暗点头。
“殿下,”在返回悉尼的路上,克罗夫特爵士对亚瑟说,“这所军校办得不错。它让我想起了桑赫斯特。这些年轻人是帝国未来的栋梁。”
“是的,爵士。”亚瑟回答,“但光有优秀的军官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有足够的力量,来保卫他们所热爱的这片土地。”他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德国舰队和国防问题。
接下来的几天,亚瑟又带领代表团,参观了农业技术推广局的实验农场,品尝了新品种小麦烤出的面包。他还特意安排了一场与原住民事务委员会的见面会。当克罗夫特爵士,看到那些原住民长老,能够用磕磕巴巴的英语,与政府官员坐在一起,讨论保留地的学校建设问题时,他脸上的表情,是难以言喻的复杂。
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对亚瑟的看法。他原本以为,这里是一个被年轻王子搞得一团糟的烂摊子。但他看到的,却是一个充满活力,秩序井然,并且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社会。
然而,真正给予他致命一击的,是行程的最后一项——城市之光晚会。
亚瑟告诉他,为了欢迎代表团,并庆祝联邦宪法的顺利通过,他将在总督府前,为悉尼市民,举办一场特别的晚会。
当晚,数千名悉尼市民,聚集在总督府前的广场上。克罗夫特爵士和他的代表团,则与亚瑟一起,站在总督府的阳台上。
入夜后,整个悉尼,都陷入了煤气灯昏黄的光晕之中。
晚上八点整,亚瑟拿起一个连接着电线的开关,对身边的克罗夫特爵士微笑着说:“爵士,请允许我,为您展示澳大利亚的未来。”
说完,他合上了电闸。
就在那一瞬间,奇迹发生了。
从总督府,到广场对面的麦格理大街,数百盏之前从未有人注意过的玻璃灯泡,同时被点亮。明亮的、稳定的、纯白色的光芒,瞬间驱散了黑暗,将整个区域照耀得如同白昼。煤气灯那昏黄的光,在这片电光面前,显得如此黯淡,如此可笑。
广场上的人群,先是陷入了一片寂静。他们从未见过如此明亮的光。紧接着,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和尖叫声。人们拥抱,跳跃,指着那些发光的灯泡,激动得语无伦次。
克罗夫特爵士也彻底惊呆了。他张着嘴,望着眼前这片光的海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感觉自己仿佛是从一个旧时代,瞬间穿越到了一个只存在于科幻小说里的新世界。
“这是什么?”他喃喃地问。
“这是电,爵士。”亚瑟的声音,在他的耳边响起,“由特斯拉先生设计的,交流电系统。由纽卡斯尔附近一座小型火电厂输送而来。它比煤气更安全,更便宜,也更明亮。很快,它将点亮这个国家的每一个角落。”
晚会的压轴戏,是总督府的建筑本身。数千个小灯泡,沿着建筑的轮廓,被同时点亮,勾勒出一个巨大的、闪闪发光的“AUStRALIA”字样。
那一刻,克罗夫特爵士心中的所有疑虑、所有偏见、所有来自伦敦的告诫,都被这片璀璨的光芒,彻底击碎了。
他终于明白,他眼前这个年轻人,根本不是在搞什么危险的国家主义实验。他是在用一种他无法理解,却又无比强大的方式,创造着一个全新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新世界。而这个新世界,或许会成为帝国未来最耀眼的明珠。
返回伦敦的报告中,克罗夫特爵士对亚瑟的改革,给予了最高度的评价。他写道:“……我们不应再用旧有的殖民地管理思维,去看待澳大利亚正在发生的一切。亚瑟王子殿下所做的,是为大英帝国在南太平洋点亮了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塔。”
喜欢建国澳大利亚,从袋鼠到巨龙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建国澳大利亚,从袋鼠到巨龙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