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都督府的新政推行,如同给这片饱经战乱的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户籍的厘清、田亩的分配、税制的确立、商路的开通,使得原本混乱无序的朔方地区,逐渐呈现出一种井然有序、百业待兴的局面。
都督府的权威,随着政令的有效实施,日益深入人心。
然而,陈远和他的核心团队都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政权的长久发展,光有制度和秩序是远远不够的。
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人才。
朔方地处边陲,文化相对落后,人才本就匮乏。
如今都督府草创,管辖范围扩大,事务日益繁杂,无论是行政、司法、理财,还是教育、工造、军务,都需要大量有学识、有能力、有操守的人才来支撑。
现有的核心成员,如秦玉凤、苏婉清、柳如是、赵胜等人,固然是栋梁之才,但毕竟人数有限,且各有专长,难以兼顾所有领域。
从流民和部落中提拔的基层官吏,虽不乏忠勇之辈,但大多缺乏系统的文化素养和管理经验,处理复杂事务时往往力不从心。
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朔方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必须广开才路,招贤纳士!”
议事堂内,陈远语气坚定地对众人说道,“我们不能只靠现有的几个人支撑偌大一个都督府。
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补充进来,我们的基业才能稳固,才能发展壮大!”
“都督所言极是。”
柳如是点头赞同,“然则,朔方僻处边塞,文风不盛,如何能吸引贤才?
若仅靠举荐,恐有局限,且易生门户之见。”
苏婉清也道:“是啊,如今中原战乱,士人南逃者众,肯来这苦寒之地的,恐怕少之又少。”
陈远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决然的光芒:“既然难以吸引外来人才,那我们就自己培养!
同时,也要打破常规,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意,在朔方都督府境内,仿效朝廷旧制,但加以改良,开科取士!”
“开科取士?”
众人闻言,皆是一惊。
科举是朝廷选拔官员的正途,在边塞之地由一方都督自行举办,这可是僭越之举!
而且,朔方之地,读书人本就凤毛麟角,如何开科?
“此‘科’,非彼‘科’也。”
陈远解释道,“我们不考那些空洞的经义诗赋,而要考实用的学问!
考算术,用于理财丈量;
考律法,用于断案安民;
考策论,用于分析时务、提出方略;
甚至,还可以考农工、医卜等实用技艺!
我们要选拔的,是能办实事、解实忧的人才!
不论出身,蒙汉皆可,唯才是举!”
这个想法,可谓石破天惊!
它打破了传统科举的桎梏,将选拔标准直接与治理需求挂钩,极具开创性和实用性。
秦玉凤首先表示支持:“此法大善!与其要那些只会吟诗作对的酸儒,不如要能写会算、懂得律法的实干之才!这对治理地方大有裨益!”
赵胜也挠头笑道:“要是考算账、看地图,俺老赵说不定也能去试试!”
柳如是和苏婉清仔细思量后,也认为这是解决人才困境的有效途径。
柳如是道:“都督此议,虽似冒险,实则切中要害。
只是,考题如何拟定?
考官如何选拔?取中之后如何任用?
都需要仔细筹划。”
“此事,就交由柳长史和苏户曹牵头办理。”
陈远当即拍板,“你们尽快拟定一个章程,包括考试科目、报考资格、考试流程、录取标准和任官办法。
我们要让所有人看到,在朔方,只要有真才实学,就有出头之日!”
计划既定,柳如是和苏婉清立刻投入紧张的准备工作中。
她们参考历代科举和官制,结合朔方的实际情况,拟定了一份详细的《朔方都督府求贤令》和《试士章程》。
章程规定:
1. 考试科目:分“文试”与“实务试”。
文试考基础识字、算术、公文写作;
实务试考生可根据志向选择“刑律”、“钱谷”、“工造”、“医农”等专科。
2. 报考资格:不限出身,无论蒙汉、军民、流民,只要身家清白,有志于仕途者,皆可报名。
3. 考试流程:分初试(在各主要聚居点由地方官主持)和复试(在野狐岭由都督府长史、户曹等主持)。
4. 录取任用:根据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分别授予不同级别的吏员职位,表现优异者可逐步升迁。
《求贤令》以都督府的名义,用蒙汉两种文字,张贴于各部落聚居地、集市和交通要道,并由信使传达到每一个角落。
消息传出,在整个朔方地区引起了巨大轰动!对于许多贫寒子弟、怀才不遇的底层文人、甚至是一些有见识的部落青年来说,这无疑是一条通往仕途的崭新道路!尤其是“不限出身”、“唯才是举”的原则,更是点燃了无数人的希望。
尽管有人怀疑,有人观望,但报名者依然络绎不绝。
有落魄的书生,有账房伙计,有部落里通晓汉文的年轻人,甚至还有几个对医术或工匠技艺有专长的妇人前来询问。
崇祯七年秋,朔方都督府第一次“试士”大典,在野狐岭隆重举行。
考场设在扩建后的朔方学堂内,由柳如是任主考,苏婉清等人协同监考。陈远亲自到场巡视,以示重视。
考试过程严肃而有序。
考生们或奋笔疾书,或凝神计算,或苦苦思索。
他们当中,有须发花白的老者,也有稚气未脱的少年,但眼神中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
考试结束后,柳如是、苏婉清等人连夜阅卷,秉公选拔。
最终,录取了文试和实务试成绩优异的三十余人。
其中,有精通算术、善于管理的原粮店伙计;
有熟读律例、办事公道的边军老吏之子;有对畜牧兽医颇有研究的蒙古青年;
甚至还有一位对纺织技艺有创新的妇人,被破格录用工曹。
放榜之日,野狐岭万人空巷。
被录取者及其家人喜极而泣,围观者羡慕不已。
陈远亲自为录取者颁发凭证,并设宴款待,勉励他们尽忠职守,造福朔方。
这批新晋吏员,被迅速分配到都督府各曹及地方任职。
他们虽然经验不足,但充满干劲,且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很快就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作用,极大地缓解了人才短缺的压力。
科举纳贤才,寒门得路开。
朔方都督府这次别开生面的“试士”,虽然规模不大,制度也尚显粗糙,但其“务实”、“平等”的精神,却如一股清流,震撼了边塞。
它不仅为都督府吸纳了一批急需的人才,更向外界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
这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拘一格、重视实干的新兴政权!
此举,为朔方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也吸引了更多有志之士前来投奔。
陈远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
但他相信,只要坚持这条道路,朔方必将人才辈出,基业长青!
喜欢只手覆明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只手覆明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