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司大人,西北百里百川乡发现大队明军正在向我大田城攻来。”
大田庄守备国司元相,是毛利家最忠诚的家臣,只是如今年岁已大,所以家主毛利辉元没有让他去备中前线,抵抗织田氏大军的进攻,而是督军驻守大田庄,做为第二道防线,也负责给前线大军督运粮草。
已经八十多岁的国司元相二十多岁就加入毛利军,随军身经百战。
在尼子诠久带领大军进攻毛利氏领地,包围吉田郡山城,史称为“吉田郡山城之战“时,元相在青山土取场奋勇抵抗,并一人讨取尼子氏34员武将,为击破尼子方立下大功。
“有多少人”
国司元相心中一凛,马上追问道。
“约莫三四千人,还带着大崩。”
斥候急忙答话道。
津田乡丢失,国司元相就预感到明军可能也会来到大田庄,只是没想到这么快,下午桂元澄才带着败兵四千多人逃进大田庄,他的斥候就侦查到明军的东西。
“他们前进速度如何,需要多长时间能到城下”
国司元相继续追问道。
“明军速度不慢,约摸三、四日即可抵达。”
斥候想想才答道。
这个只能推测,他们一队人马跟踪了明军小半天,对明军的前进速度有了大致的判断。
应该说很快,特别是那些大崩,被放在马车上,行动速度极快。
而且也因此,他们无法判断明军到底带来了多少火炮。
所以,紧接着国司元相追问火炮的数量,他支支吾吾半天才终于说了实话,无法判断,因为明军的火炮都是平放在十多辆马车上,并用帆布遮盖。
只是其中有两门大炮比较长,帆布遮盖不严实,他们才发现那是大崩。
“比我大田城上的大崩,明军的更大吗”
大田城是毛利家在东线最重要的物资存储地,为了防备织田氏大军偷袭,所以一直以来这里的驻军都不少,而且毛利辉元还专门调拨了两门大崩放在城头做武力威慑。
同时,为了防止织田氏派出奸细,所以对城内进出人员盘查极严。
这也是锦衣卫不敢在这么重要的城池安排密探的缘故,实在是难以长期驻留,很容易被倭人发觉。
很快,在知道明军火炮更大后,国司元相沉默了。
这时代,火炮更大,就代表着威力更大,显然两边交战的话,他们并不占优势。
就在国司元相皱眉思索如何抵御明军进攻时,手下进来躬身道:“国司大人,小早大人进城了。”
“小早川隆景”
国司元相微微皱眉,这个时候他不在备中待着统帅大军,到他的大田庄做什么
“他带了多少人”
国司元相随即问道。
“只有十多名护卫。”
手下汇报道。
只是这片刻功夫,外面又有人进来禀报道:“国司大人,小早大人在外面要见你。”
“快请。”
这个时候,国司元相也不得不停止思考,先应对眼前的事儿。
他和小早川隆景并不对付,他是看不起这个年纪轻轻就飞速蹿升的毛利家新贵,即便外界都说他是毛利家的智将,据说织田信长活着的时候,也把小早川隆景视为大敌。
身为武士,他其实看不上小早川隆景这种只会耍“阴谋诡计”的人,认为他们不配称武士。
不过被家主看重,他也无话可说。
“去告诉桂元澄,就是小早川隆景来了。”
桂元澄就是津田乡守备,如今逃到大田庄,自然只能听从他的命令。
还好,他不是只身来投,还收拢了四千多人,足够引一军可以参加大田庄的防御战了。
不多时,府中客厅里,国司元相就见到小早川隆景,桂元澄这时候也已经出来了。
逃了两天,刚刚在大田城吃了顿还算丰盛的饭食,又洗了个澡,本来打算休息,得到消息也不得不来。
刚刚吃了败仗,他的地位也在小早川隆景之下,自然不敢怠慢。
丢失津田城,还不知道家督会如何处罚他,如果能交好小早,或许他帮忙说几句好话,这事儿就能过去。
三人碰头,小早也直接说明来意。
他从前线调集了一营四千人马赶来支援大田庄,毕竟前线几万大军的后勤辎重皆在这里。
而且,在来路上也听说津田乡丢失,损失不少物资的消息。
“我的人马大约三四天后就能抵达大田,不知道现在城里有多少人手守卫城池”
小早直接问道。
闻言,国司元相缓缓答道:“城里有一万三千多人,除了桂元将军的四千多人,原本城里有我的三千人马,还有高力和井上的六千人,一共是九千。
如果加上小早大人带来的,就有一万七千多人了,应该能守住大田城。
只是刚才我派出去的斥候回来报告说西北方向已经发现明军,约摸三四千人,还还带着大崩正在向我大田城进犯。”
“这么快,他们不是从津田出发的”
小早川隆景微微皱眉,说道。
国司元相摇摇头,说道:“应该不是,是从俪原乡岔路进来的。
他们应该是在那里分兵,一部分偷袭津田,另一部则准备攻打大田。”
听到这话,桂元澄低下头去。
都是他疏忽,导致津田城轻易失手,甚至他都没有勇气组织兵马反击。
实在是被偷袭之下,他当时肝胆俱裂。
是的,之前收拢败兵,听到明军强大战力,他有点怕。
其实,这个时代的倭人,并不像他们表现的那么勇敢无畏,对于天朝上国心里多少还是有很大压力的。
特别是明军自登陆以来,倭国就没有得到“神风”庇佑,无疑让他们的信念受到强烈打击。
“只有三四千人吗”
小早川隆景摸着下巴说道。
“明军三四千人常常在战场上击败数千我军,而且他们带来了许多大崩,这战并不好打。”
国司元相回应道。
“不不不,我并不是想要和明军在城下决战,而是考虑要不要主动出击,寻找有利地形设下埋伏,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早川隆景双眼低垂,小声说道:“以我接到的战报看,明军胜在火炮犀利,他们既有射程、威力远超我军的大崩,还有射速极快但比大筒威力大得多的火器,常常在我军铁炮射程外就用密集火力击溃我军。
如果我们设下伏兵,明军的这些火器,可就全都用不上了。”
“埋伏”
国司元相虽然心里看不起小早川隆景,但是听到他的建议,设下伏兵偷袭的话,似乎明军应该来不及准备大崩击溃他的军队。
“可是,需要出动多少人才能获胜
这里可是大田,大量的粮草辎重具堆积在此,若是失败,大田城怕是不保。”
国司元相有些担心的说道。
“不怕,我们出动一万五千人,城里先留下两千防守,而且很快就有四千援兵抵达。
就算失败,退回来的军队和城里的六千人,兵力绝对也会超过一万人。”
小早川隆景心里默默计算一番后,对国司元相说道,“只是什么地方合适打伏击,这个就需要国司大人考虑了,毕竟我对周围地形并不熟悉。”
三言两语之间,小早川隆景就成功鼓动国司元相出动大军埋伏明军。
当然,这其实也是当下倭军最好的战法。
在火力不足的情况下,以伏击战这样突袭的战法,确实可以让明军手忙脚乱,甚至不敌败退。
“此事还必须尽快决断,否则明军就杀到城下了。”
小早川隆景进一步刺激道,只是他说的也是实话。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断而不断,必有后患。
“好,城西来路上,三十里外有处洼地,明军”
国司元相不是拖沓之人,明军现在距离大田城已经不足百里,自然只能在大田城周围寻找埋伏地点。
明军沿大道过来,国司元相自然顺着来路往外回忆,很容易就想到伏击地点。
“立即调动兵马,我们先去实地查勘一番,也好做部署。”
于是,刚到大田城的小早川隆景又和国司元相带着护卫骑马出城,快速勘查地形,设置伏击预案。
而大田城里的守军,这个时候也开始手忙脚乱的集结起来,准备出城伏击明军。
刘綎带的百余名护卫,终于在明军大队距离大田城五十多里的地方追上部队,随即就询问了带队千总这些天的情况。
“你们发现了倭国的哨探”
刘綎在了解情况后,很快就知道明军发现倭国哨探的情报。
虽然这些斥候侦查都非常隐蔽,但是总有失手的时候。
明军运动,也会前后左右布置斥候侦查,他们也怕中埋伏,即便他们已经身经多战,胆气已经历练出来了。
“是的,就在今日上午,我军拔营前就收到消息,斥候小队在前方几里处和我军哨探遭遇”
倭军哨骑会隐蔽,明军亦然,然后两边就很隐蔽的碰上面,直接就是近战。
好在,敢成为斥候的明军也都是亡命徒,手下功夫不错,即便倭军也是厉害,双方近战倒是斗个旗鼓相当。
各有损失后,这才退走。
“双方各有多少人,伤亡如何”
刘綎皱眉问道。
“我方斥候十人,对方约摸相当,我军一人阵亡,两人受伤。
倭寇死伤在三四人之间,不过他们带走尸首,所以没有斩获。”
刘綎一听没有斩获,就知道对方退走或许为真,毕竟距离明军大营不远,他们不敢逗留。
倒是双方近战,还是斥候这种骁勇之辈,居然都没能压制对手,可见倭人近战还是有点实力的,也难怪当年能作乱东南多年。
“这段时间交战,你们应该也意识到了,倭人虽然身材矮小,可他们拼杀是真不要命,打法常常克制我军。”
这话,其实刘綎说的很是客气,明军和倭军近战,基本没讨到好。
别看倭寇矮小,可似乎弹跳力不错,那些使用长刀倭寇常常爆起杀人,都是跳扑着冲向明军,刀刀砍向脖颈。
倒是倭国卒轻,经受不起明军火器打击,常常一触击溃。
“现在距离大田还有多远”
刘綎问道。
“约摸六七十里,赶路的话,两日内即可到达。”
千总急忙说道。
这时候,负责前队的千总也急匆匆赶来,向刘綎行礼后退到一边。
这支三千人的明军队伍里,就是两个钱总,各带千余名士卒,还有个炮营千总,手下有几百人。
“这大田的倭寇,怕是早些天就已经发现你们了。”
刘綎这时候脑袋瓜子也是飞速转动,他虽然靠着父亲余荫在明军将领中获得飞速提拔,可要是真没点本事,也不会被戚继光看重。
至少,当初在四川时他就曾随父讨伐九丝蛮,参与过西南多次平叛战争。
西南的地形,遭遇战、埋伏战可是没少打。
“如果倭寇在百里外就发现我们,他们会据城死守还是什么”
刘綎在心里问自己,视线不由自主投向远处的山岭。
山不高,但是却山套山,山连山连绵不绝,和西南地形也差不多了,除了稍微矮点。
但是若是有好地形设下埋伏,倭军藏在山上用鸟铳、箭矢打击明军.
“嘶。”
刘綎心中一动,不管倭军主将是否有此打算,他都不得不防。
“前方加派斥候侦查,前出二十里。
每日行军距离减至二十里,斥候务必提前确定安营位置,并搜索四周,特别是周围山头,务必派把总带兵上山。”
本来兵力就不足,又留下两千人守津田,他现在就更加捉襟见肘。
这时候要是再损兵,大田也不用去了,还是等候戚大帅的援兵好些。
本来想突袭,没想到倭寇已经知道了,再急匆匆赶去已经失去了意义。
两天的路程,为了保险,刘綎已经打算推迟到三四日,如此,士卒也能得到休整,遭遇夜袭或者埋伏时不至于因为精疲力竭而无力抵抗。
明军行进突然放缓的消息,自然很快就传到小早川隆景和国司元相耳中。
“明将不凡,我们要小心应对。”
带着兵马出城半日赶到埋伏点,本来以为一两日就可以完成这次交战,但是看来有难度了。
“不怕,就算埋伏战打不成,至少我军可以布置铁炮和火器、弓手于山顶阻击明军,迟滞他们的的前进。
他们终究兵力不足,虽然我军无法主动攻击,但拦下他们还是可以的。”
小早川隆景其实早就盘算如何与明军作战,据城死守绝对是下策,倒不如利用地形迟滞明军进攻,等待各路抵达。
喜欢隆万盛世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隆万盛世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