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嗬......嗬......范宁大师,愿‘先驱’保全我同您交流的最后机会......”科塞利的喉头发出痉挛含糊的声音,“我绝不是来给您添麻烦的......F先生差遣我来时......交代我们一定要尽之所能的......相助于你......如果会众们都加入您的‘巡礼’的话......‘星光’就会更丰富点......”
“坦诚地说......如今的世界确实糟糕透了......你对此不满......也合情合理......之所以这般......‘不够美丽’......还是因为‘道途’不完满的遗憾所致......要相信我......真正的‘新世界’一定会是无暇的......美丽......””
最后几丝焦黑发臭的黏液,带着一丝暗绿色的泛光,从高空滴落下来,激起一阵恶臭扑鼻的气味。
而高空中仍然残留着一些暗绿色的秘氛物质,极弱极淡,组成了一个月牙状的透明“图层”。
执序者即便身死,“普累若麻”违和感的残余也不是几天能散去的。
手已经放下的范宁眉头紧皱起来。
至此出手已经得手,但跟随同行的“人影”变多了。
除却一路巡礼收集的几十上百颗“星光”,更多,还有更多......
如同卵鞘破裂后遍地乱爬的幼虫,如同从世界溃烂的伤口中不受控制涌出的脓液。
遍布身后的河岸,遍布黑雾中的对岸,以及......更远更广阔月夜下的地表各处!
这些“溢流而出”的人影拉得又长又细,同样大致循着范宁前进的步伐向前,踏着杂乱却又快慢基本一致的脚步,如同在进行一场献给范宁的、怪诞的朝拜之舞!
“嗬......嗬......最后第三件事......”科塞利最后的声音愈来愈弱,犹如污秽地穴中的回响,“其实这更迫切一些,我们的‘旧日音乐家’范宁大师......”
“这些生于‘午之月’光辉下的新艺术家们,也是预见性的即将为‘新世界’歌唱的宠儿们......他们同样需要大师您的‘音乐理论教学’......而且和传统那套......肯定不太一样......”
“是个悖论......是个待解的悖论......但您本身就是最为天才的先锋派艺术家......对‘终末之秘’有精深理解之人......这点毋庸置疑......嗬......嗬......”
科塞利终于彻底没了声息。
范宁脸色阴沉。
“蠕虫”的污染他已经领略过了几次,最令人胆寒的地方就在于此,这些密教徒从不反对自己、也不是阻止或否定自己,反而每次都表现得像是一种有求于自己的认可和敬仰!
就连出手杀死了一位执序者,都像是对方就是专程过来送死的一样!
“滋啦......滋啦......”
调频不稳的老旧电台噪声再度响起。
看不清正脸的助教在钢琴上弹出一段简短而富有特征的巴洛克式旋律,随即,左手在低音区以延迟两拍进入,精确地重复了这段旋律,彼此形成对位。
“看,一个灵魂启程了,片刻后,另一个灵魂踏上了相同的路径。它们一前一后,彼此呼应,却又保持着距离。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对话,一种追逐,一种关于世界表象与意志的神秘造物。”
年轻的担任教授职务的范宁依然在授课。
“......以上就是几种最基本的转位写作技法,大家在分析这几段范例时,注重把握三度卡农与十度卡农、四五度卡农与十二度卡农之前的音程联系。”
范宁说完看了台下一眼。
听课者一瞬间好像变多了,多了很多“熟悉”的面孔。
刚才那“交响大厅”里面的人!
僵笑的女孩子、发出赞颂的歌唱家、扭曲拉长的宾客......他们的眼神空洞,却又充满了某种病态的虔诚。
甚至于范宁还看到了曾经与自己一道、在丰收艺术节上扬名的先锋派艺术家们的脸:罗伯特·福路德、克雷德·海索、古斯塔夫·克林姆特、所罗门·赫舍......
这些“人”的新月之格,明明曾已经在范宁的眼皮子底下化为了“午之月”的一部分,而现在,就这样在教室里,与记忆中那些圣莱尼亚音院的同学们毗邻而坐!
给“他们”授课?
的确是个“悖论”......范宁的神性感觉到了强烈的污染恐怖,一种自我预警。
台底下这些“人”的念头中传出了强烈地渴望,渴望范宁为他们分析一些作品!
如德彪西《牧神午后》《大海》、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梅西安《二十圣婴默想》等。
都是印象主义、无调性、序列主义,当然也有斯克里亚宾的“神智学”作品,或更现代更先锋的作品。
而且很多都是范宁曾经“再现”过的。
的确是个“悖论”。
如果当初的范宁完全不碰现代音乐,那么首先在这种有意推动的“调性瓦解计划”历史进程下,范宁打开局面的速度会变慢,而且,三重身份的创作没有在现代领域留下影响,那些“新兴团体”的排名会更到前面去,最后只会导致“午之月”的养料更多更足。
范宁三重身份的“格”,在把浪漫主义晚期风格发挥到极致的同时,客观上,还把世人眼里的很多“现代艺术知名度”的认知顺位也给占了。
但这给现在埋下了隐患。
“午之月”这位见证之主的神名,与“新月”有点类似,尤其是从升起的过程或动态情景来看。
或者说,现今世界上这轮暗绿色月亮的本质,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些光怪陆离的先锋派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格”的集合体!尤以“新月”的贡献最大!
和声学、对位法这些传统音乐理论——即曾经的“不坠之火”和“无终赋格”主要掌握的“烛”之范畴——的确无法解释现代音乐,别说什么无调性了,印象主义都几乎无能为力。
只是当时落入阴谋中的神圣骄阳教会对此都不知情,还在自作聪明地联合博洛尼亚学派,推进什么“调性瓦解计划”!
他们不知道,在‘午’的各个世代,先锋派艺术的秘密其实一直属于——“终末之秘”!
“如果我现在选择对这些现代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那么我解读的就是‘终末之秘’,直接会被污染同化!......”
“但我如果选择不予解读,那就是选择与现代流派彻底切割,否认那部分成就,变回单纯的后浪漫主义者,那样一来我相当于同时抛弃了三份‘格’里面的某些重要成分,猝不及防的重创之下,恐怕还是难逃一劫!......”
要么1,要么2,两者在各个世代都不互通。
无解的悖论死局。
范宁的后背体感一瞬间确实泛起了一层白毛汗。
不光教室在变宽,人数在变多。
就连外面走廊上“慕名而来”的旁听者也同样越聚越多,越站越密,就和那月夜下方大地......万千道跟随范宁夜行的鬼魅黑影一样!
《旧日音乐家》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15中文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15中文网!
喜欢旧日音乐家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旧日音乐家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