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慧听了耿丽萍的提醒,愣了一下,情绪稍微平复了一些。她沉吟道:“这……倒也是个办法。好吧,我中午抽空去刘正茂家一趟,问问他们俩的意思。”
然后,她转向牛大,没好气地说:“行了,你也别在这儿杵着了!既然决定要走,就把你用的那套装配工具交回来!看着你们我就心烦!”
牛大如蒙大赦,连忙答应:“哎,好嘞!我这就回家去拿工具,让我二弟牛二一会儿送过来。” 说完,赶紧转身离开了办公室,生怕赵明慧再改变主意。
八号仓库这边,一下子走了三个人,人手顿时紧张起来。下午,鹿青还要按计划给新开发的几个县客户送货上门。关键在于,这些客户都是鹿青费了很大力气才谈下来的,他在推销时已经向对方承诺:只要水泥和自行车货到,仓库就会派专业的装配工随车前往,现场帮忙安装调试。这是建立信任的关键服务。
现在牛大、牛二兄弟说不干就不干了,直接撂了挑子。鹿青对客户的承诺眼看就要落空。做生意最讲信用,第一次合作就失信于人,以后谁还敢跟你打交道?谁还会相信你的话?
而技术熟练的装配工华林,此刻正在零陵地区出差,远水解不了近渴,根本不可能赶回来支援鹿青这边的客户。
情急之下,为了化解这个燃眉之急,赵明慧只好去请老曾帮忙。老曾在仓库工作了几十年,是出了名的勤恳本分、遵守纪律,几十年来从未因私事请过一天假。这次情况特殊,老曾破天荒地跟沙石处的领导编了个理由,请了三天事假。然后跟着肖长民开的货车一起下到县里,去给客户做售后安装服务,临时顶替牛大的工作。
中午,趁着饭点,赵明慧匆匆赶到刘圭仁家。刘家刚做好饭菜,还没开始动筷子。
看到赵明慧这个时间点上门,刘圭仁心里明白,她肯定是有要紧事。他热情地招呼道:“小赵主任,吃了没?我们正好刚要吃饭,没吃的话一起吃点,边吃边聊。”
赵明慧摆摆手,脸上挤出一个有点像是要推销什么东西的笑容,看着华孝义和金诚说:“刘叔,我在仓库那边吃过了。今天来,是有个好事,专门来找华舅和金诚表哥的。”
华孝义一听,有点摸不着头脑,自嘲地说:“找我?有好事?我现在可是一贫如洗,你可别是来给我介绍对象的啊,我可养不起家。”
赵明慧没心思跟他贫嘴,直接说明来意:“我可不会做媒。是这么回事,我们仓库现在缺人手,想请你们去帮忙。放心,是正经工作,按月发工资,不会让你们白干。”
刘圭仁有些疑惑地问:“仓库那边不是有好几个人吗?怎么还缺人手?”他印象中八号仓的班子还算齐全。
赵明慧叹了口气,解释道:“刘叔,您是不知道。就今天早上,一下子走了三个!袁俊家里托关系在铁路上给他搞到了招工指标,明天就不来了;牛大、牛二这两兄弟,被正茂叫到樟木大队帮忙捕鱼去了,也说明天不来了。仓库现在一下子缺了三个干活的人,尤其是缺能跟车出去做技术安装的,周转不过来了。”
刘圭仁听了,转头对华孝义和金诚说:“正茂这孩子,怎么一下从仓库调走两个人?不过,孝义、金诚,这对你们来说倒是个机会。去仓库做事,跟其他人一样,每月能拿工资,活儿听说也不算太重。”
赵明慧赶紧接过话,进一步解释工作的好处:“对!在仓库主要是做搬运,其实大部分时间还挺清闲的,不是整天都在干活,每天难得装一次货,一个月有40块钱的基本工资。如果愿意学装配自行车,虽然没基本工资,但赚得更多!跟着车出去给客户安装,吃住通常客户会包,每装好一辆车就能赚一块钱。像鹿青他们,一般每月出去能装一百五六十辆车,算下来就能赚一百五六十块钱呢!还能顺便在省里各个县走走看看,长见识。”
金诚一听“学装配自行车每月能赚一百五十多块钱”,心里立刻活泛起来。在他老家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累死累活干一年,到年底分红的时候,能拿到二百块钱就算很不错了。现在有机会学门技术,还能赚这么多钱,他非常心动。但他从小没怎么出过远门,性格有些怯懦,不由得看向舅舅刘圭仁,心里生怕舅舅把这个“美差”让给华孝义。
果然,刘圭仁先问华孝义:“孝义,这可是赚钱的好机会,你去干吧?别人求都求不到这样的好事。”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华孝义竟然摇头拒绝了:“我脑子笨,学不来那些技术活儿。金诚年轻,脑子灵活,手脚也麻利,让他去吧。” 华孝义天生懒散,凡是需要认真学、踏实干、出力气的事情,他本能地就想躲开。
刘圭仁有点不高兴,盯着他确认:“你真不去?这可是正经学手艺赚钱的路子!”
华孝义坚持道:“就让金诚去吧。我还是跟着你去废品站淘淘书、看看东西更自在。”
刘圭仁带着点脾气说:“你跟着我淘书能赚到什么钱?也就混口饭吃!”
华孝义却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嗨,只要有饭吃,饿不着就行了呗。” 他就是这种安于现状、不愿辛苦的性格。
刘圭仁拿他没办法,只好转头问外甥金诚:“金诚,那你愿意去学装配自行车吗?”
金诚心里愿意,但又有些不自信,小声说:“舅舅,装自行车难不难啊?我怕我笨,学不会……”
赵明慧马上鼓励他:“真不难!我都在旁边看会了一点儿。有老师傅手把手教,几天就能上手独立干活了!”
金诚这才鼓起勇气说:“那……那我可以去试试。”
赵明慧一听,立刻拍板:“好!那就这么说定了!金诚,你赶紧吃饭,吃完就跟我去仓库。下午正好有车要出差,老曾也去,你跟着一起去,路上正好让他带你,教你技术!”
刘圭仁客气地再次邀请:“小赵,再坐下吃点吧?”
赵明慧风风火火地站起来:“刘叔,我真吃过了!你们快吃,我带金诚去仓库要紧,下午的车不等人!”
五月二号,杏花大队水泥厂正式投产的日子。支书朱枝和大队长李天福精心筹备了一个简单的开工仪式。
巧合的是,昨天刚在樟木大队参加了新村一期入住仪式的许多县、公社领导,今天又在杏花大队碰面了。
仪式流程简洁明了。先是县革委会主任秦柒讲话。他再次强调了发展社队企业的重要性,号召全县有条件的公社和大队,都要向樟木大队和杏花大队学习,开动脑筋,想办法走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道路,开办各类工厂,壮大集体经济。他特别表扬了杏花大队党支部“脑子活”,能够紧跟樟木大队的步伐,因地制宜配套建起了砖厂和现在的水泥厂,使得大队收入跃居全县第二。同时,他也希望杏花大队的干部们要戒骄戒躁,继续努力,争取追赶甚至超过樟木大队。
接着,朱枝介绍了水泥厂的基本建设情况和未来规划。然后,他带领各位领导和嘉宾来到高大的水泥回转窑旁边参观。最后,由秦柒主任象征性地向窑内添加了一些原料,然后按下按钮,点火开工!崭新的水泥窑炉顿时轰鸣起来,标志着杏花大队水泥厂正式投入生产。
仪式结束后,朱枝热情地邀请领导和嘉宾们去水泥厂食堂用餐。
秦柒主任却停下脚步,对朱枝和众人说:“县里下午还有个重要的会议,我们就不吃饭了,得马上赶回去。大家都记住了啊,中午不能喝酒,要保持工作状态。” 说完,他便带着县里的一行人径直离开了。
留下来的公社和兄弟大队的干部们,心里多少有点扫兴(毕竟杏花大队准备了饭菜),但谁也不敢表露出来。尽管没有酒水助兴,但杏花大队为了这次仪式,专门杀了一头猪和一只羊,准备的饭菜相当丰盛,大家还是吃得很快很满足。
饭后,刘正茂帮忙从外地请来的水泥技术专家周长庚,悄悄找到刘正茂,带着些许不安问道:“刘队长,现在水泥厂已经正式开工投产了,我和邓又田是不是算是功成身退,该离开这里了?” 周长庚深知社会上“飞鸟尽,良弓藏”的事情不少,他不想等到被人委婉劝退的那天,觉得不如自己主动提出离开,还能保留一份体面。
刘正茂听了,疑惑地问:“老周,是谁跟你说了什么吗?还是你们自己想走了?”
周长庚连忙解释:“没人跟我们说什么。是我们自己觉得,应该自觉点。厂子正常运转了,我们这些外聘的人,使命也就完成了。”
刘正茂安慰道:“老周,你先别急。我去问问朱支书的意思。如果他真有那种想法,我马上派车送你们回家。你等我消息。” 刘正茂心里想,如果杏花大队真的过河拆桥,那以后和他们打交道,自己可真得留个心眼了。
趁着朱枝稍微空闲的片刻,刘正茂直接找到他,开门见山地试探道:“朱支书,有个事想问问你。现在水泥厂已经顺利投产了,周长庚和邓又田这两位专家,是不是可以让他们回家休息了?也好给厂里节省点开支。” 说完,他仔细观察着朱枝的反应。
朱枝一听,顿时紧张起来,连忙问:“刘知青,是他们自己提出要走的吗?”
刘正茂见朱枝反应不对,便说:“那倒不是。我只是从厂里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
朱枝明显松了一口气,语气坚决地说:“他们可不能走!虽然厂子投产了,但生产过程中保不齐会遇到什么技术难题。有他们两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技术上我们心里才有底,产品质量才有保证!厂里再紧张,也不差他们那点工资,这笔钱花得值!”
刘正茂听到朱枝是这个态度,心里踏实了不少,笑着说:“朱支书你这个想法对路!有他们坐镇,水泥质量肯定稳当。这一窑水泥烧出来,可得优先供应给我们樟木大队啊!今年我们新村建设二期、三期工程,用量大着呢!”
朱枝也笑了:“没问题!只要资金能跟上就行。” 他话里有话地提醒道。
刘正茂立刻保证:“资金你放心!就按我们之前约定的价格结算,我们大队绝不会拖欠货款。再说,这厂子也有我们樟木大队一半的利润呢,我们肯定支持!”
当时全国水泥的计划内出厂价大约在每吨50元左右。刘正茂和朱枝事先约定,樟木大队作为股东和首要客户,可以按出厂价八折,也就是每吨40元的优惠价格拿货。
水泥在当时属于国家计划管控的重要建筑材料,单位和个人使用都需要申请批条。有批条的市场零售价往往能卖到每吨70到75元。刘正茂打算利用樟木大队是股东的优势,尽可能多地“吃下”杏花大队的水泥产量。除了满足自家大队庞大的建设需求外,如果还有富余,可以转手销售,赚取差价,用来弥补新农村建设巨大的资金缺口。这既支持了兄弟大队的企业,又能为自家大队创收,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好!等这一窑水泥烧好出炉,我第一时间给你们大队打电话!”朱枝痛快地答应道。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水泥能顺利生产出来并且及时卖掉收回资金,就是最大的成功。至于市场营销和更深层次的经营,他们目前还没有太多概念,很多事都愿意听从刘正茂的安排和建议。
樟木大队作为杏花水泥厂的重要股东,占有五成的股份。为了确保投资利益和项目的顺利进行,大队向水泥厂派出了两名核心人员:施大柱负责参与基建协调和日常运营监督,唐老大则负责财务管理。
如今,水泥厂已经顺利点火投产,生产线开始运转。施大柱觉得,自己主要负责的基建和初期的协调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他认为,后续只要留下唐老大在水泥厂监理财务收支,确保资金往来清晰、账目规范,自己的主要任务就算完成了。
在几个月的共事中,施大柱和唐老大建立了不错的私人关系。唐老大这个人,虽然身有残疾,但头脑非常聪明,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而且是高中毕业。在那个年代,这绝对算得上是高级知识分子了。只可惜,据说他高二那年遭遇了一场意外,导致身体残疾,人生轨迹也因此改变。施大柱内心很欣赏唐老大的能力,觉得他思维清晰、做事严谨,由他留下来负责水泥厂的财务监管工作,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
中午,水泥厂的开工仪式和简单的聚餐结束后,施大柱就一直留意着刘正茂的动向。当他看到刘正茂推着自行车,似乎准备返回樟木大队时,便提前来到从杏花大队回樟木大队的必经之路上等候。
刘正茂骑上自行车,离开杏花大队还不到五百米,就看到施大柱站在路边的树荫下,正朝他挥手。
刘正茂捏住车闸,在施大柱面前停下,单脚支地,问道:“施哥,你特意在这里等我?是有什么事吗?”
施大柱上前一步,语气恭敬地说:“刘副大队长,现在水泥厂已经正式开工生产了,我觉得我在这边的阶段性任务算是完成了。我想请示一下,我什么时候可以调回大队工作?” 施大柱的父亲是樟木大队的前任支书,在运动中被造反派批斗,后来不幸去世。他和现任公社主任古大仲关系很好,但现在古大仲已经调到了公社,他的工作安排问题,自然只能向大队目前的主管领导、副大队长刘正茂汇报。
《花开春来晚》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315中文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315中文网!
喜欢花开春来晚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花开春来晚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