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一切,都在先昭襄王的掌控之中。他早就安排好了亲信之人,在叛乱发生之时,迅速平定。这样一来,他既铲除了那些心怀不轨的世家势力,又向天下展示了自己的能力与威严。更是想用这个方式,让宣太后知道,他这个秦王并不是个废物,千万不要小觑他这位秦王。”
“可惜,先昭襄王哪里知道,他的小动作,宣太后早就知道了,只不过是按下不发而已。为的也是让昭襄王的王位能够更加的稳定罢了。毕竟,对宣太后而言,儿子跟儿子也是不同的。”
“她跟昭襄王之间或有政治上的争执,权势上的争斗。但是在她眼里,昭襄王永远是那个当初跟她在外为质,相依为命,吃尽了苦头的长子。她想要让自己把大秦都理顺了再交到昭襄王的手上。”
“毕竟,昭襄王上位的时候,尚且年幼,以公子壮为首的人,联合魏太后想要对他们母子赶尽杀绝,那么在这种环境下,也不得不迫使着宣太后站了出来,站在他儿子的面前为他遮风挡雨。”
嬴骜和李斯听得入神,他们从未想过,在那看似平静的朝堂背后,竟隐藏着如此惊心动魄的权谋斗争。嬴骜心中不禁对这位先祖充满了敬佩,而李斯则暗暗庆幸自己能够听到这些不为人知的秘辛,这对他了解秦国的历史与政治格局有着极大的帮助。
“所以,在后来处理了亲弟弟的叛乱后,宣太后出面,亲自将他们贬为庶人,驱逐出咸阳城。”
“这时候的宣太后知道,处理世家的机会来了。当年她在先惠文王的时候,就在惠文王的身边知道了世家之藓,入鲠在喉,是阻碍王权的一个必须要打压的重要因素。”
“所以她就联合了自己的弟弟--穰侯魏冉,一起对世家进行了打压,在那次,世家伤筋动骨,但是宣太后也知道,过犹不及。毕竟,人逼急了都能杀人,更不要说数百年来在大秦盘根已久的世家,要知道,当年先惠文王都没能完全打压散世家。”
“因此,宣太后采取了循序渐进的策略,一边扶持武将去跟那些文官对抗,一边利用大秦的军功制爵制片敲侧击的让先昭襄王不断提拔武将子弟进入朝堂,以此稀释世家的话语权。并且加深昭襄王自己的话语权。她深知,唯有以新势力制衡旧势力,方能不动声色地收权于无形。”
“她借魏冉掌兵,屡次征伐诸侯,使军功之臣渐居要职;又令法令日趋严明,使世家不敢轻犯国法。朝堂之上,新人迭出,旧族虽存而势微。她不求毕其功于一役,只求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将大权缓缓归于王室。”
嬴骜听到此处,心中豁然开朗:原来真正的权谋,不在一时杀伐,而在长远布局。李斯亦默然颔首,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她在最后,勒令穰侯魏冉辞去丞相之位,回到他自己的封地后,自己归政给昭襄王手上。这也是为什么昭襄王一上手就能牢牢掌控朝堂的原因。”
“而世家后来也是反应了过来,知道自己是被宣太后跟昭襄王做了局了,但是木已成舟,他们彼时根本无法反抗,这才在昭襄王在位的时候老老实实的。因为,他们不敢赌,如果惹急了昭襄王,那么昭襄王还会用水给他们做局,送他们走的。”
“毕竟,谁能如宣太后跟昭襄王一样的狠,一样的疯的!”嬴骜握紧了拳头,仿佛能感受到那段岁月里压抑而凌厉的权谋气息。李斯低声叹道:“最可怕的不是杀戮,而是让人一步步走进局中,至死方觉。”
宣太后的隐忍与决断,昭襄王的顺势而为,皆非寻常君主所能及。他们不动声色地改写国运,将百年积弊悄然化解,真正做到了以智驭势、以静制动。这盘大棋,下得天地无声。每一步都看似退让,实则进击;每一处留情,皆为杀机预埋。
果然,权力的更迭从不靠雷霆万钧,而在于寒霜覆地、无声消融。宣太后以亲情布局,以国法为刃,以军功为引,将一场滔天风暴化于无形。她教会后人:最高明的掌控,是让对手在安稳中丧失警惕,在喘息间失去根基。
“当年,宣太后她不废一诏,不戮一臣,却令宗室屏息、世家低头。她执掌大秦朝政数十年,却未尝想独揽大权;她扶持亲子登基,又亲手将他推上权力之巅。待大局已定,她安然退隐,如秋叶静落,不留纷争。”
“后世只道其权倾一时,却不知她每一步皆为秦国立基,每一策皆向千秋筹谋。真正的掌局者,不在于坐拥多少权柄,而在于能于无形中定鼎乾坤。宣太后之智,正在于此。”
王翦微微眯起眼睛,似是陷入了更深的回忆,声音低沉而沉稳:“宣太后这般人物,即便放眼古今,也是少有。她不仅在朝堂权谋上有着超凡的智慧,于用人之道上更是独具慧眼。
嬴骜听得入神,不禁问道:“那宣太后在用人上,就没有过失误吗?”王翦微微一笑,说道:“失误自然也有,但宣太后总能及时止损。她深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可一旦发现所用之人有异心或能力不足,也会果断舍弃。”
“比如曾经有一位将领,在战场上表现不佳,且心怀不轨,宣太后得知后,毫不犹豫地将其罢免,并重新选拔贤能之士接替其位,确保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不受影响。”
李斯感慨道:“如此看来,宣太后不仅有着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权谋手段,在用人方面更是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果断的决策力。她就像一位高明的棋手,每一步都走得精准而巧妙,将秦国这盘大棋下得风生水起。”王翦点了点头,说道:“正是如此。宣太后为秦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有了后来秦国的一统天下。”
“而世家就是基于宣太后留下的威慑这才紧缩一团。加之,先昭襄王那几十年的压抑,更是让他们明白,昭襄王也是一头不能触碰的猛虎。”
“到了后来,世家为什么敢出头了呢。那就是不得不说当年的昭襄王的嫡子在外为质子后身亡的事情了。”
“因为嫡子的身死,让昭襄王并没有立刻就册立新的太子。那时候,呼声最高的就是当时的安国君了。”
安国君虽得宗室支持,却无铁血手腕,更缺乏宣太后那般掌控全局的魄力。但是,耐不住,他的儿子是生的最多的。
对于昭襄王来说,他知道自己这个次子是个废物,但是,只要他死前,确定了未来的秦王的太子是谁,就可以保证秦国几十年内的安稳。
于是昭襄王效法宣太后,刻意延宕储位之争,任由诸公子争锋,自己则冷眼观局,择机而动。他深知安国君虽庸碌,却可为过渡之君,关键在于为后继者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待时机成熟,才借重臣之力,立次子嬴柱为储,实则暗中培植真正可用之才,使权柄不致旁落。最后在自己的庶出孙子嬴异人回到秦国,他才慢慢的试探出自己的这个孙子,是有雄心的人,所以也就默认了他认了自己的儿媳妇华阳为母的事情,为的就是日后他成为太子,有着大义的名分。
此举看似缓行,实则步步为营,一如当年宣太后摄政时的沉稳布局,为秦国后续的强盛埋下深远伏笔。
他久居深宫,惯于周旋于世家之间,登位后不免倚重旧族,致使权柄渐失、朝纲松动。世家见其软弱,遂重新抬头,结党营私,扩张势力。而庙堂之上,军功阶层与世族矛盾日益激化,政令难出咸阳。此消彼长之际,秦国根基悄然动摇。
直至异人归秦,吕不韦入局,新旧势力再起博弈,天下大势,由此步入新的变局。异人虽为质子归秦,然根基浅薄,全赖吕不韦运筹周旋于豪门之间,以金玉之资换门庭若市,借势而起,步步为营。吕不韦深知,欲成大事,不在一时之强弱,而在长久之布局。他以商贾之智驭政局,以谋略为刃,悄然撕开世家垄断的铁幕。
异人得其辅佐,如鱼得水,虽出身微瑕,却渐立威信。二人同心,外联诸侯,内结民心,终使风雨飘摇的秦室再度凝聚中枢之力。此间权变,非唯天命所归,实乃人力精筹之果也。
吕不韦以智计扶异人登基,号庄襄王,仅三年而崩,然其所立之制未摇。庄襄王虽在位日短,然废除世卿世禄之弊,重用寒门能士,推行郡县之制,强化中央集权,为后续政令畅通奠定根基。
尤以广纳贤才、不拘门第之举,打破世家垄断仕途之局,使军功与才干成为擢升之本。此风既开,寒微之士咸愿效命于秦,六国人才亦纷至沓来。朝堂气象为之一新,这才让国势渐复雄强。
喜欢大秦:父皇,我只想咸鱼一生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秦:父皇,我只想咸鱼一生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