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里的背书声
十月十三日的晨光带着秋末特有的清冽,斜斜地穿过教学楼三楼的玻璃窗,在初二(3)班的课桌上投下长短不一的光斑。周一的早读课总带着些刚从周末切换回来的沉静,直到林老师抱着一叠粉色便签纸走进教室,脚步声在安静的空气里格外清晰。
“上周五我们一起赏析了朱自清《春》里的五个片段,对吧?”林老师将便签纸放在讲台上,指尖轻轻敲了敲桌面,“当时我说这几段文字的韵律和画面感都值得细品,今天就请大家把自己的姓名和已经背会的段落个数,写在便签上交给我。不用急,慢慢想,背会几段就写几段。”
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一阵细微的纸张翻动声。前排的陈诺先是愣了愣,随即从笔袋里掏出钢笔,笔尖悬在便签纸上顿了两秒,才一笔一划写下自己的名字。他上周六帮妈妈整理书房时,顺手把语文书带在身边,在等待洗衣机完成脱水的间隙,就对着阳台的阳光默背了两段,此刻回想起来,那些“嫩嫩的,绿绿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的句子还在脑子里打转,便果断在姓名下方写了“3”。
坐在中间组的李雨桐则显得格外从容。她的语文课本第12页折着一道浅浅的折痕,那五个片段旁边都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标了停顿符号——周五放学后她特意留在座位上,把每个段落的节奏拆解开,像唱儿歌一样反复念了十几遍,周日晚上还对着镜子完整背了一遍,连妈妈路过房间时都忍不住跟着念了两句“吹面不寒杨柳风”。她飞快地写完“李雨桐 5”,抬头时正好看见斜后方的张昊正皱着眉挠头,手里的笔转了三圈,才犹豫着写下“2”。
林老师沿着过道慢慢走着,一张张收取便签纸,原本以为会看到大片的“1”和“0”,却没想到手里的便签上,数字“3”“4”甚至“5”越来越多。她走到最后一排的王梓轩身边时,这个平时总在语文课上偷偷画漫画的男生,正低头盯着便签纸,笔尖在“2”和“3”之间来回移动,最后像是下定了决心似的,重重描了描“3”,小声说:“老师,最后一段我昨天晚上睡前又背了几遍,应该没记错。”
收完所有便签纸,林老师回到讲台前快速清点。全班四十二个同学,有十八个背会了4到5段,二十一个背会了2到3段,只有三个同学只背会了1段,却也在便签上用小字写了“今天会接着背”。她低头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数字,突然觉得晨光好像更暖了些,连窗外飘来的银杏叶沙沙声,都像是在应和教室里的安静。
“比我预想的好太多了。”林老师把便签纸叠整齐,声音里带着明显的笑意,“我原本以为大家可能只记得片段里的一两句,没想到这么多同学都认真下了功夫。现在我们再花十分钟,一起把这五个片段读一遍,巩固一下记忆——注意语气里的春天感,别读得太生硬。”
随着她翻开课本,教室里响起整齐的读书声。陈诺跟着大家念到“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时,悄悄抬头看了眼周围,发现张昊正用手指在桌面上划着句子的节奏,李雨桐则微微晃着头,眼神亮得像藏了星光。连平时最不爱出声的女生苏晓,也在嘴唇一张一合地跟着念,声音不大,却很清晰。
十分钟很快过去,读书声渐渐停下。林老师合上课本,目光扫过每个同学的脸:“看得出来,大家这两天都在认真背,这份认真比背会多少段都重要。不过为了让这些好句子能真正留在我们脑子里,下周一我们再来抽查一次——这次我们换个方式,我随机点同学,大家站起来背自己最熟的那一段,怎么样?”
“好!”教室里响起一阵响亮的回应,连之前有些犹豫的张昊都跟着点了点头。晨光透过窗户,落在同学们的课本上,落在讲台上那叠粉色的便签纸上,也落在每个人眼里——那里面藏着对文字的期待,也藏着对下一个周一的期待。林老师看着眼前的景象,突然觉得,比起“背会多少段”,这样认真的晨光,才是周一最珍贵的风景。
喜欢叛逆的青少年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叛逆的青少年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