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榆次区非遗文化探微:鱼羊包、手博术、拍三官与南阁传说
榆次区作为晋中文化的核心承载地,不仅拥有国家级非遗“南庄无根架火”,更孕育了鱼羊包烹饪技艺、手博术、榆次锣鼓(拍三官)等省级与市级非遗项目。这些非遗项目以独特的技艺形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从味觉记忆到武术传承,从民俗节庆到建筑传奇,它们既是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基因库,也是当代社会创新发展的精神源泉。
一、鱼羊包:汉字造就的“中华名小吃”
历史渊源与养生智慧
鱼羊包始创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由寿阳名厨王大财为三代帝王师祁隽藻之母研制。
祁母年老体弱、厌食,王大财以“鱼”“羊”二字为灵感,将新鲜鱼肉与羊肉混合,辅以家传老汤及多种调味料,制成养生膳食。
这一创新不仅解决了鱼肉腥味与羊肉膻味的技术难题,更通过渗汁增养产生“鲜”的灵味,使鱼羊包成为滋补佳品。
技艺传承与创新
第五代传承人王同云在继承祖方的基础上,潜心研究,使鱼羊包制作工艺日臻完善。
其肉馅配方于2005年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并荣获“中华面食面点创新奖”“中华名小吃”等十一项荣誉。
2007年,鱼羊包在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第三赛季成功晋级108强,成为晋中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
文化符号与市场拓展
如今,鱼羊包已形成“知鲜阁”等品牌,注册六项商标,并开发出速冻产品、预制菜等新形态。
其“鲜”味哲学不仅体现了中医“药食同源”的理念,更成为榆次美食文化的象征,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品尝。
二、手博术:中华武术的“拳中瑰宝”
历史脉络与技艺特色
手博术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最古老的武术拳种,被誉为中华武术的“活化石”。
其融合踢、打、摔、拿、撞等综合功法,强调“以巧制胜”“以柔克刚”,既强健体魄,又修身养性。
2017年,手博术列入晋中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5年成为山西省非遗保护项目。
传承体系与教育实践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梁晓峰将手博术带入校园,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在榆次九中等学校推广。
这一举措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更探索出“体教融合”的新路径。
学生们在习练中领悟武术精髓,实现身心俱健。
文化价值与社会影响
手博术的传承体现了“以武载道”的文化哲学,其“内外兼修”的理念与当代教育理念高度契合。
如今,手博术已成为山西特色文化名片,吸引着国内外武术爱好者前来学习交流。
三、榆次锣鼓(拍三官):社火中的音律史诗
历史渊源与仪式内涵
榆次锣鼓(拍三官)是榆次区传统社火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
表演时,鼓手以“三官”(天官、地官、水官)为题材,通过节奏变化模拟自然现象,如“雷鸣”“风啸”“雨落”,表达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愿。
技艺特征与表演形式
拍三官以大鼓、铙钹、锣为主要乐器,鼓点分为“慢板”“中板”“快板”三段,象征“天、地、人”三才和谐。
表演时,鼓手身着传统服饰,头戴红缨帽,通过肢体语言与乐器共鸣,营造出震撼的视听效果。
现代传承与创新发展
近年来,榆次区通过“非遗+旅游”模式,将拍三官融入乡村旅游节庆活动。
例如,在黄土农言文化旅游区,游客可参与鼓点学习,体验传统社火的魅力。
此外,拍三官还与现代音乐结合,创作出融合电子元素的创新曲目,吸引年轻群体关注。
四、南阁传说:地标建筑的文化记忆
建筑奇观与历史争议
南阁(清虚阁)坐落于榆次南关中轴线,始建于唐代,金皇统年间重修。
其高25米,占地168平方米,采用无墙无梁、无基无础的纯木质结构,36根通天大柱与槽柱支撑起三重檐二层阁楼,被誉为“建筑学上的奇葩”。
关于其建造者,民间流传鲁班与鲁妹打赌的传说,增添了神秘色彩。
文化功能与空间叙事
南阁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南关社区的文化中心。
其四周分布32座寺庙,形成“子母城”格局。阁内供奉释迦牟尼与四大菩萨,二层窗棂四围可凭栏远眺,展现“一阁凌云,四衢浴晖”的壮景。
南阁的布局寓意“年年有余”,阁南街的鱼头形制与水塘、水井构成“鱼”的意象,体现了农耕文明对丰收的渴望。
传说传承与社区认同
南阁传说通过口耳相传,成为南关居民的文化基因。
例如,“鲁班斧”的传说强调工匠精神,“锁压海眼”的传说则赋予建筑神圣性。
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南阁的文化内涵,更强化了社区认同感。
如今,南阁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传说已被纳入非遗保护体系,通过数字化技术记录传播。
非遗保护的创新实践
榆次区非遗保护呈现“传统技艺现代化、文化资源产业化”趋势:鱼羊包开发速冻产品,拓展年轻消费群体;手博术通过“非遗进校园”培养传承人;拍三官与旅游融合,打造沉浸式体验;南阁传说利用数字技术,建立虚拟展厅。
截至2025年,榆次区共有非遗项目89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9项、市级30项、区级49项,累计培养传承人62名,开展研学活动156场,带动就业1200余人。
榆次区的非遗项目如同一部部立体的史书,记录着这片土地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
从鱼羊包的“鲜”味哲学到手博术的“以武载道”,从拍三官的音律史诗到南阁传说的空间叙事,它们不仅是活着的文化传统,更是推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创新引擎。
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榆次非遗正以创新姿态,书写着文化传承的新篇章。
喜欢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